查看原文
其他

连平:下半年国内需求和宏观政策怎么走?

连平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2024-09-07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连平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刘涛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罗奂劼


编者按:本文为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下半年宏观经济金融展望”研究报告之第二部分。世界经济和外需已在第一部分讨论,房地产市场走势将在第三部分进行展望。

2024年上半年,在宏观政策的协同发力下,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但也不乏隐忧。在制造业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消费、就业、信贷等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软现象。下半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是否会改变?经济增长有哪些积极的内生推动因素?宏观政策是否还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既定增长目标?本文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内需改善,全年GDP增速或高于既定目标

1.制造业和基建支持投资平稳运行

上半年,投资稳中趋缓,单月增速有所好转,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其中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7%和9.6%,稳增长两大抓手地位不断巩固;房地产投资则下降10.1%。从单月增速来看,除基建投资小幅放缓0.2个百分点之外,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均加快0.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降幅继续收窄2.6个百分点至-4.7%。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累计增长11.5%,增速进一步加快,成为投资重要支撑。民间投资累计增长0.1%,今年以来保持小幅增长。

下半年,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将双管齐下推动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投资则继续对投资形成拖累。

前五个月,制造业投资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高达57.3%。下半年,在一系列因素推动下,制造业投资仍将维持较强态势。一是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实施效果将显现,技改投需求持续释放,拉动效应加大。1至5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5%,比前4个月加快0.3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随着设备更新政策的深入推进,相关投资也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二是结构不断优化。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推动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点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将持续为制造业投资提供新动能。三是政策推动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速加快,促进相关制造业投资力度加大。1至5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220万辆,同比增长19.4%;新能源汽车销售389.5万辆,同比增长32.5%,占新车销量的33.9%;二手车交易786.4万辆,同比增长8.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其中5月同比增长12.9%。5月,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8%,较上月加快3.6个百分点。四是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开启补库存周期,使得外需稳步恢复带动出口改善。五是金融支持保持强度。5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高技术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超过20%。下半年,金融支持将继续保持较大力度。六是民间投资持续改善。今年以来,民间投资连续保持增长,不少民企经营状况有所改善,投资积极性有所提升。尽管如此,外需和民间投资可能会出现反复和波动,对制造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基建投资增速发挥托底作用。前五个月,专项债整体发行速度较去年有所放缓使得财政支持有所下降,地方政府受制于财政压力,对于基建项目的推进和落实进程慢于去年同期,导致上半年基建增速稳中有缓。高频数据也从侧面验证了基建实物工作量的增长速度放慢。5月,石油沥青装置的开工率平均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7.3%。下半年,在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债券发行和项目建设速度加快、重大项目保持充沛和低基数效应的共同推动下,基建投资有望提速。去年下半年,基建投资基数明显较上半年放缓,低基数效应也将对今年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形成利好。不过部分地方政府受制于此前的财政压力,在资金使用方面会更为谨慎,对于项目开工建设的积极性会有所下降,对基建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制约。

综合来看,预计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6%,基建投资增长5.8%,房地产投资下降10%。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0%,基建投资增长6.0%,房地产投资则下降11%。

2.需求回暖和政策发力促进消费增速加快

上半年,服务消费增速较快,内需仍显不足。1至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4.1%,服务零售额增长7.9%。若从社零两年平均增速来看,二季度则较一季度明显加快,消费其实不弱。其中4月和5月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0.1%和8.1%,快于疫情前水平。

下半年,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消费增速有所加快,并仍将是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当前,尽管需求整体上仍属偏弱,但经济稳步复苏、持续向好的态势并未发生变化,需求仍在不断回暖。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就业形势逐步好转,收入相应得到改善,将对消费需求带来积极推动作用。前5个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前5个月,服务消费增速高于商品消费3.8个百分点;餐饮消费累计增长8.4%,拉动社零0.93个百分点。近年来,服务消费在总体人均消费中所占比例已超45%,已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撑。下半年,暑假和国庆长假有望创造良好的服务消费场景。促消费政策力度较大。近日,有关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为下半年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促消费政策提供指引。去年下半年整体基数较低以及CPI和PPI回暖将带动消费品价格提升,也都会对消费进一步恢复带来推力。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促进消费增长。5月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汽车和家电的提振作用已有显现。以汽车以旧换新为例,截至到6月上旬,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量已突破4万份,呈现出加快增长态势。乘联会数据显示,5月乘用车零售171.0万辆,同比下降1.9%,降幅收窄3.8个百分点,环比由降转升至增长11.4%;报废机动车回收量57.7万辆,同比增长48.9%,环比增长16.2%;在社零数据中,5月汽车销售降幅收窄1.2个百分点。根据测算,若本轮“以旧换新”政策总补贴力度为500亿至900亿元,可带动汽车销量增速增长10%至30%。从家电以旧换新来看,1至5月,主要电商平台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同比增长81.8%;在5月社零数据中,通讯器材和家用电器增速分别加快3.3和8.4个百分点。这一政策的深入推进叠加其他各项促消费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和增长潜力,在促进消费升级的同时,带来较为可观的消费增量。

不过,当前经济恢复并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房地产仍然对经济运行带来不小的拖累,消费较快恢复仍有不小压力。综合来看,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5%,全年增长6%。

3.全年GDP可能高于既定增长目标

一季度,在供需两端同步改善的推动下,经济实现较快恢复,GDP增长5.3%,显著好于市场预期,为全年经济实现既定增长目标打下良好基础。一季度,内需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5.5%和14.5%。

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环比和两年平均增速却有所加快。一方面,内需偏弱在二季度有所显现,对GDP贡献率可能会下降。消费整体恢复增速放缓;尽管制造业和基建投资继续共同发挥“稳增长”作用,但房地产投资则仍在加力“拖后腿”。另一方面,出口表现超预期,对GDP贡献将会有所提升。鉴于去年二季度增速较高,预计今年二季度GDP增长5%左右。

从全年来看,《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是在综合考量了各方面的情况后定下的;既从实际出发,考量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又注重发挥宏观政策的积极作用,引导市场和经济主体积极向上。从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来看,包括GDP在内的多项经济指标好于市场预期,表明中国经济恢复情况较好,不仅内生动能有所增强,外需亦有所改善。二季度在内生动能有所减弱的同时,外需进一步得到改善。为了继续巩固经济稳步恢复的良好态势,宏观政策会继续加大力度,下半年经济增长存在进一步修复的空间。消费仍然是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和动力。就业改善、服务消费较快增长、促消费政策力度加大和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推进有望推动消费加快增长。诸多利好因素使得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稳增长两大抓手作用持续显现,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房地产投资下行带来的压力,带动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外部需求相对稳定、内部四个优势叠加低基数推动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并带动贡献率大幅提升的可能性较大。

预计2024年最终消费增长6%,对GDP贡献约为55%;资本形成增长4%,对GDP贡献约为20%;净出口增长5%,对GDP贡献约为25%;GDP增长5.3%左右。

二、宏观政策仍有发力空间

1.财政政策聚焦“双债”协同发力

2024年,中央为财政政策确定的目标包括:全年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1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此外,中央决定从今年开始,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从上半年财政政策的实施进展来看,“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特点体现得较为充分。一是财政支出增长较为明显。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万亿元,同比增长3.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4429亿元,同比增长10.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930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支出增长较快,较好地支持了重点项目建设。二是1万亿国债增发全部落实项目。去年底推出的1万亿元国债增发资金已于今年2月全部下达完毕,落实到1.5万个具体项目,实物工作量和政策效果将主要在今年得到释放。截至5月末,项目开工率已超过80%。三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启动超常规靠前。根据财政部的通知安排,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于5月17日首发。相比于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6月启动发行、其他特别国债甚至往往要到8月才启动发行,本次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间之早、速度之快,超出市场预期。其中5-6月份发行6批次特别国债,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四是地方债发行前松后紧追赶进度。从实际情况看,受1万亿国债增发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前后夹击,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节奏略有放缓。1-4月,地方专项债新增发行规模分别为568亿元、3466亿元、2308亿元和883亿元。但5月地方专项债发行速度明显加快,新增发行规模为4383亿元,其中近七成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其余投向交通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领域。

展望下半年,财政政策将综合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发政府债券资金、政策性开发性资金,以及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扩张力度。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地方专项债“双债”协同发力。

一是加大对产业升级和民生领域的财政支持下半年将增加对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6月,财政部、工信部决定2024-2026年聚焦重点产业链、工业“六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通过财政综合奖补方式,分三批次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下半年财政预计还将进一步减免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稳岗扩岗企业、就业培训机构等的税费;研究鼓励和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着力提升消费能力,培育新型消费;增加医疗、养老、教育等相关领域的财政补贴支持,提升服务消费能力。

二是有序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根据计划,上半年完成前6批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后,下半年7-11月财政部还将按月推进,完成剩余16批次债券的发行,预计总规模不低于7200亿元。其中,8月、10月将各完成4批次发行,单月发行规模或达1800亿元左右。

三是三季度或迎来地方专项债发行高峰。随着新增国债发行影响减弱,预计下半年地方债、尤其是新增专项债的发行有望进一步提速。今年1-5月,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达到1.16万亿元,加上6月各地发行规模4000-4500亿元左右,占全年计划规模近四成。下半年如能继续保持较快发行节奏,也就是单月发行规模平均不低于3800亿元,全年仍有较大概率完成剩余的2.3-2.4万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的发行目标。但从以往年份来看,三季度发行规模通常会明显高于四季度,特别是12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预计三季度的7、8、9三个月单月发行规模很可能不低于4500亿元,8月甚至有望超过6000亿元。从2020、2023年看,均出现过8月新增专项债发行破6000亿元的情况。下半年地方专项债发行速度加快将有助于推动内需回升,促进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降准降息皆有可能

上半年,货币政策体现出“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思路,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发挥了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促使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并积极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在总量和价格工具方面,上半年央行释放了一系列超预期的偏松政策信号: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向银行体系净投放中期基础货币3700亿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年初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将5年期LPR利率下调25bp,为LPR 改革以来最大降幅,有效带动了贷款利率和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等。上述举措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能力和积极性,稳定和恢复资本市场信心,改善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状况,促进经济进一步平稳回升。

在结构性工具方面,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文章,上半年央行强化了结构性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分别下调25个bp,持续降低金融机构成本;继去年12月新增35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后,今年初又新增1500亿元,以加大支持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4月,央行在原有的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基础上,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旨在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5月,央行宣布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国有企业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展望下半年,央行将坚持既定的货币政策取向,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预计会维持稳健偏松的基调,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继续用好总量和价格工具为支持银行体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下半年存在再度降准的必要和可能性;与此同时,随着美联储下半年可能转向降息,我国政策利率下调的空间也将进一步打开。

其中,降准的自主性和操作灵活度相对较大。目前,我国小型银行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已低至5.0%左右,短期内空间相对不大,但并不绝对意味着不能进一步下调;而中型银行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6.5%,大型银行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5%,仍有一定的下调空间。预计年内第二次降准有可能在三季度前期出现,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定向降准为主。考虑到相关银行机构在我国银行业的存款占比达六成,如对其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预计可向市场释放流动性6000亿元以上。

下半年降息的下调空间相对有限,重在释放积极信号。首先,当前中美利差倒挂程度依然较高。今年以来,10年期中美国债利差倒挂幅度从年初的140bp一度扩大至5月下旬的230bp。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尚不明确的背景下,过早降息或大幅降息有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及人民币汇率贬值承受较大压力。其次,大幅降息的另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是国内商业银行承压过重,进一步压缩其本已收窄的净息差和利润空间,导致经营陷入困难,可能削弱其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再次,如果仅是小幅降息,实际效果很可能又不明显。从近年来的情况看,1年期MLF利率单次下调幅度通常为10-15bp,1年期LPR利率单次下调多为5-10bp,5年期LPR利率下调幅度稍大,为5-15bp,个别时候达到20bp。在美联储降息意图明确前,政策利率小幅下调即便出现,更多是起到象征性作用。再其次,有效推动实际利率下降,可以统筹运用多种工具,并不局限于降息本身。尤其应指出的是,降准同样能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它不但缓解了银行的经营压力,并可通过压低银行的负债成本来间接调控资产端,推动降低融资成本,引导资金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综上,预计三季度央行可能微调7天逆回购操作(OMO)利率10个基点,以发挥主要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不排除LPR利率在MLF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下调10-15个基点。

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是增加到期额度和推动新设工具落地央行将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定位于常规总量工具的有益补充,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首先,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稳定性。目前,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均为1.75%左右。从历史经验来看,再贴现率和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很少经常性调整,一般是数年调整一次。考虑到今年初已经做过调整,再次下调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对部分到期专项再贷款工具可能追加新额度。目前,存续期内的阶段性专项再贷款工具包括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将于今年底全部到期;抵押补充贷款尽管去年底到今年初两次合计新增了5000亿元,但相对于3.37万亿元的庞大存续余额,依然可能会有到期新增的需求。考虑到上述因素,不排除下半年对于相关专项再贷款工具进一步追加新的额度,以利于配合做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文章。再次,推动新设专项再贷款工具持续落地生效。上半年新设立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两项工具,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快推动专项资金与项目对接。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为例,二季度央行和科技部已遴选了首批近700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银行推送,目前正在组织对32万家科技型企业进行积分评价和遴选,预计下半年会有更多批次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出炉。6月中旬,央行召开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工作推进会,按照工作部署,预计三季度各地的去库存工作将加速落地。

三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紧密配合,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下半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协同发力、相辅相成创造宽松的宏观政策空间,共同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下半年,货币政策在熨平日常财政收支的影响、支持政府债券集中发行、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需求、支持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使得宏观政策的双扩张效应更好地满足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紧密配合,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这并不意味着要搞量化宽松,其本质与正/逆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交易等类似。通过相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央行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和流动性状况调节货币量和利率水平,稳定货币价值。将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后,由于国债具有期限结构丰富等特点,尤其是中长端债券交易可以较好地弥补以往正/逆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央行票据交易等期限偏短的不足,通过长中短期工具的灵活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同时,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将避免长债利率风险进一步发酵,有助于超长期特别国债后续顺利发行。

三、政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下半年出口、消费和投资将保持平稳或较快增长,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将高速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房地产投资高速下行的压力。但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可能会对下半年内需的方方面面继续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为促进宏观经济继续保持稳健运行,保障实现年度既定增长目标,预防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建议采取更有力度的针对性政策举措。

建议1:增加1万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效拉动基建投资扩张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用于以股权方式补充重大基建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可在不增加政府杠杆率以及赤字的前提下扩大投资。根据规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提供的资金占项目全部资本金的比重不超过50%,相当于占整个项目资金的10%,意味着可撬动9倍左右的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2022年,我国共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399亿元,为2700个重大基建项目提供资金来源。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11月末,7399亿元资金已全部投放;2023年6月末,相关资金支付使用比例已超过70%。预计到2023年末相关资金已基本支付使用完毕。当前,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受内外负面因素掣肘,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助于更好发挥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带消费”的综合效应,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考虑到2024年我国需满足1万亿元国债、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3.9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5000亿元PSL等发行或投放后项目落地的资本金需求,而2025年也有相近规模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需要支持,预计2024-2025年重大基建项目的资本金需求应比2022-2023年增长三至四成。建议接力新增至少1万亿元左右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下半年由国开行、农业发展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筹资1万亿元成立基金,同时中央财政可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

建议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落实设备更新

设备更新的主体是企业,缺意愿、缺资金、缺政策等成为制约企业开展设备更新的主要原因。不少企业还处在从困难走向复苏的重要阶段,因此会出现设备更新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同时相对于国有企业,民企还会面临在财税、金融支持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些企业的更新改造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尤其是资金投入的掣肘。在财政支持方面,中央财政资金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地方上也要结合各自财力的实际情况,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与支持。建议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在购置新设备的支出,允许当年一次性税前全额扣除并100%加计扣除;对其他类型企业的设备更新支出也予以适当比例减税;省级政府可在明确对制造业相关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项目时,给予1至2个百分点的贴息,并鼓励市县两级再给予1个百分点左右的贴息。在税收方面,建议加大对相关设备更新项目给予更大力度的减税和退税力度。

建议3:多措并举,促进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近年来,尽管我国服务消费占整个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但与主要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平均占整个消费比重六成相比,仍有约15个百分点的差距。当前,我国内需整体仍属疲软,尤其是商品实物消费相对饱和,服务消费进一步发展空间较大,有望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未来应强化服务消费保障,优化服务消费环境,改善服务消费体验。在硬件上,要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服务消费的供给体系和配套设施,努力提高优质资源配额。在软件上,既要提高服务行业和服务企业的专业能力,也要提高相关部门对于服务业和服务消费的管理与治理水平。放宽服务业准入门槛,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服务消费新热点。要按照“非禁即准”原则,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未明令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均可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服务业。加大公共服务领域减税降费力度和范围。应通过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员工效率,减少无效人力支出,同时以等价方式开具合法合规的票据来证明人工支出,提高成本和费用的可抵扣比例。可深化税务改革,将扩大抵扣、加计抵减和留抵退税等三项减税措施扩大到全行业,进一步放宽纳税人减税条件,减轻经营主体负担。通过降税和补贴等形式,下调服务行业收费标准,降低居民开展服务消费的支出成本。激发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公共服务提供上来。加快服务消费系统性制度构建规划的进程,出台服务消费官方统计数据,完善服务消费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4:追加2000-3000亿元地方专项债额度,专项支持地方政府注资中小银行

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体,商业银行在支援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国债发行和践行普惠金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近年来,由于净息差加速收窄、利润增速下降,商业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渠道持续萎缩,限制了其更好地发挥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的功能。为缓解这一矛盾,除适时面向大中型商业银行定向降准释放更多可用信贷资金,同时继续支持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法人银行扩大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之外,建议还可由中央财政追加地方专项债额度,支持地方政府增加发行专项资本债,定向注资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法人银行。2020-2021年,财政部安排了2000亿元地方专项债额度,定向用于全国20个省市区地方政府为300多家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较好地支持了这些地方中小银行在疫情三年以及疫后恢复阶段对实体经济让利,增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同时国资入股还有利于优化地方中小银行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据此,建议在当前形势下,中央财政可追加2000-3000亿元地方专项债额度,专项支持地方政府注资中小银行,帮助其加快“回血”,提升和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和防控风险的能力。

——————


连平:如何看下半年全球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连平:国际战略和市场需求呼唤离岸金融制度创新

连平:如何看待中国的广义货币M2

连平丨发展服务消费:扩大内需成长新空间

连平:打造房地产行业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房地产非住宅市场展望报告

连平: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连平:外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面临新机遇

连平:调高全年GDP增长预测至5.3%左右——二季度后宏观经济将如何运行?

连平:宏观政策加大战略性扩张力度

连平:房地产市场有望边际改善——2024年房地产展望报告

连平:美联储降息时点取决于通胀——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点评




点击下方原文链接加入会员|首席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