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改革的九大方向

2017-07-28 罗天昊 罗天昊国与城

中国改革的九大战略方向

 

罗天昊  致力于研究国家与城市竞争战略  著有《大国诸城》

罗天昊国与城ID:luotianhao99,

 

 

夏雨时至,惊雷震震。孕育大变,河出伏流。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已如舟至中流,抬头仰望,洋洋江海,但是,却也暗流汹涌,安抵彼岸,还是中流翻船,关系中国未来国运。

 

     浊世滔滔,荣辱交织。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改革三十年注脚。但是,最近几年,亦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中国的改革,远未达致天下大治之境,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未来时代的新发展,均使深化改革,成为未来潮流。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繁杂,同时,未来时代的无数可能,亦使选择艰难,各种假改革打着中国特色的旗号,纷纷粉墨登场,欺骗民众。未来时代的变革,更需廓清迷雾,找到康庄大道。关于中国未来时代改革的战略方向问题,亦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未来十年乃至数十年内,中国的改革,将面临九大方向性变化。

 

 

1 )从经济、政治改革,到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变革

 

    经过三十年历程,我们也应该突破经济改革,而将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进一步延伸到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广泛的改革。

 

对于社会领域的更广泛的变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些我们所熟知的称谓,已经悄悄发生变化。很多地方,公共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地方官员的口中,“老百姓”,“群众”等提法逐步变少,而市民,公民,纳税人的提法变多,而在这些称谓变化的背后,是公民意识的觉醒。

 

特朗普的崛起,体现了平民的力量。不仅社会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转移到了草根阶层,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也从精英阶层,转移到了大众手中。人类平民崛起时代到来。

   

这种变化,在中国也出现了,新兴技术的兴起,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的交往模式,都已经颠覆了我们传统社会的运动模式,民众的自我动员,民众的联络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同时,中国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亦引起了社会结构及社会行为模式的变化。计划生育的推行数十年后,目前主流的社会青年,均为80年代出生,而时代的特点,赋予了他们独特的经历。构成了现代家庭的倒立结构。从祖父,外祖父,到父母,到孩子,越到下一代,越重要,而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个父母,好几个孩子,权力的重心,在父母,而新的家庭结构中,权力的中心,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传统社会的威权体制存在的家庭基础不存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格局,已经荡然无存。

 

家庭结构的变化引起的成长环境的改变,将对未来时代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这些新一代的孩子长大,比上一代青年更独立,更敢于挑战威权,也更具有现代意识。

 

    作为中国社会基石的农民阶层,未来亦发生巨大变化。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广袤土地上,新一代的农民深刻体验到现代城市生活,这些年轻就出去闯荡的新一代农民,在视野,思维,生活方式上,与其父辈都产生了巨大的区别,他们虽然身份上是农民,但是,已经受到了现代生活的洗礼,他们不再是愚昧,胆小,容易被欺骗的群体,他们与城市里的年轻人基本无差异。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新农民阶层的存在,“城市边缘人”的兴起,不仅将改变城市治理模式,未来他们回乡后,传统的乡村权力模式,亦将受到严重挑战。

 

超级女声横空出世,折射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事务参与的热情与渴望。特别是海选,直接投票的方式,无意中对中国公民现代社会运作模式进行了启蒙。虽然超级女声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其开启的选秀和投票模式,却成为大众娱乐领域无法抗拒的流派。中国好声音等进行了“复辟”,将好与坏的标准,交到几个歌坛“元老”,指定的“导师”手中,好在最近几年,跨界歌王等节目,又部分采用了观众投票的模式。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益显现,很多人曾认为,新加坡的兴起,足可证明儒家文化的生命力,但李光耀却一直认为,认为新加坡的成功,从根本上来说,恰恰不是因为儒家文化,而是现代文化。台湾,韩国等传统的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的兴起,某种意义上,亦是经过现代化的洗礼。

 

“中国特色”骨子里跟100年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一路货。有时候成为抗拒世界潮流,延缓社会变革,保持既得利益的借口。

 

   百家讲论所流行的,无论是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汉朝故事,于丹的论语,都是向后看,甚至津津乐道于帝王权谋,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缺少开眼看世界的视野与胸怀,亦缺乏拥抱现代文明的动力。

 

    社会、文化领域的争议,影响深远,甚至可以为政治领域的变革扫平道路。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改革开放进行了思想冲锋,在新一轮改革中,中国同样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焦点问题,进行广泛的争锋。激浊扬清,寻找真理与正路。

 

                      2汇聚时代锋芒

 

    在转型期,社会本身充满了各种矛盾、利益、思想的碰撞,这些,都需要我们正视,需拿出勇气与激情,去摇旗呐喊。

 

     改革也应从“摸者石头过河”,从“搁置”争议,到直面争议,从追求“和谐”,到有秩序的争论乃至斗争。同在东亚,韩国转型成功,就在于先有民间抗争,后迫使既得利益阶层痛下决心,两者互相作用,不可偏废一方。

 

   台湾一个小兵冤死,连马英九都要亲自登门道歉,这种对于民众的敬畏,是几十年来民众为自己争权权利的长期奋斗中得来。

 

    未来的改革,需要汇聚时代锋芒。个人认为,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洞察人心所向

 

    我们关注的,必然是民众迫切希望改变的,我们拥护的,必然亦是民众所想要的

如,大众对于医疗,教育的关注,对解决高房价问题的迫切要求等。

 

    二是顺应未来趋势

 

改革是 “向前看”的事业,我们所提倡的,必须是一种符合未来趋势的,而非充满世故与市侩气息的权宜之计,尤其需要注意一些假改革,甚至是打着改革的旗帜,实行倒退,对于这种假改革,需要有清醒的判断力。

 

如,此前仇和式的所谓“强人”改革,根本是以向威权体制的倒退,把希望都寄托在所谓的“强人”与“清官”的身上,都喜欢采取运动式的政治手法,来强行推动社会事务,而不是靠制度。甚至是在此过程中,破坏了本还不完善的制度。

 

这种寄托着“强人政治”,“清官政治”的所谓政治改革,和现代社会的政治改革,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是倒退到封建时代。造成民众的幻想与麻痹,把自己的幸福与前途,交到所谓“救星”手中,而不知道去争取,造成民权的萎缩。而”强人“代民作主。可谓挂羊头卖狗肉。

 

    越南的国会代表直选,才是顺应现代政治改革的尝试。

 

   在经济改革领域,目前的混合制改革还没有根本没有解决产权问题,由于对于民营企业的压制,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系的生机窒息。官进民退不可只可权宜于一时,不可持续于永久。

 

三是站立矛盾交汇处

 

    寻找矛盾最尖锐,最激烈的领域,因为矛盾交汇之处,才可以有最强音,亦如两江交汇的地方,总是激起滔天巨浪。矛盾双方的交锋,才可以看清楚各种力量,更客观,更公正。亦可以通过两种乃至多种道路的比较,看清楚未来。

 

    如,市场与政府的争端,左派与右派的争端等。是要民族主义,还是要普世主义等,这些问题,未来必然在全社会造成普遍的争议,其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四是把握时代脉搏

 

中国改革,必须对于当下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有敏锐的嗅觉。当下即是未来的历史。通过解读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预见未来趋势。从遍地雾霾,批判中国发展模式的弊端,告别GDP盲目崇拜的时代。

 

 

         3)从行政性、事务性的改良到根本性的政治变革

 

     民主制度已经成为全球主流来,共产党也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会逐步深入。

 

    但是,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实质性内容的很少,甚至出现了以为行政权力运作的具体操作过程的改善,来替代改革,甚至冒充改革。

 

    目前,我们所热衷的一些改革,都只是行政性,事务性的,而缺少实质性的政治变革。

 

    如,强县扩权,以县级领导高配来调动积极性等,都是只行政性的改良而已。动真格的深圳行政三分制从提出来当现在,经历了多次反复,难以成就。

 

    如,设置预防贪污局,不仅无法事实上起到预防贪污腐败,监督和制约权力的作用,而此机构与以前的反贪局很多只能重叠,导致冗员过多,机构膨胀。而越南的总书记的差额竞选,则可以通过选择,权力的更换,来起到党内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作用,这个是才是彻底解决权力来源,权力监督的改革。

 

    出现这种状况,不仅有既得利益阶层对实质性改革的阻挠和地址,从操作者方面来说,也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所以,政治体制变革,才会步伐小,启动慢。但是,时世所趋,民心所向,都将迫使中国未来启动政治变革。近年来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频发,亦给予了政治体制变革以强烈的预警。

 

              4)全球视野下的改革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被证明错误,任何国家,永远都有变革的需要。纵使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亦需要变革。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尚且存在人权问题,日本一直到今年,才逐步摆脱世袭政治与老人政治。

 

    不丹告别君主制;说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特权阶层有可能自动退出舞台,但是需要其巨大的良知,以及其特殊的经历和背景,如这个新国王,就曾经长期在西方求学。

 

    有一本名为《第二世界》的书,重点介绍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历程,以及重新崛起的秘诀,同为新兴国家,甚至是同为以前的“社会主义兄弟”,很多东欧国家,都在国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实现了全民医保。这些,都可为中国借鉴。

 

    而泰国长期的动荡,红衫军与黄衫军的对立,也足以使中国警醒。中国社会与欧美相差很大,与拉美其实也不像,与泰国最象,小资中产与权贵结盟,漠视平民。中国未来的贫富分化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是否也会很危险?

  

 

最值得关注的是越南,作为中国的“学生”,越南的制度变革,走得更远,不仅国会代表直接竞选,甚至总书记等职位的也实现差额竞争,,是否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实行比较彻底的民主?“中国特色”是否能够尽快融合世界潮流?向世界普遍法则,而不再成为拒绝改革的借口?

 

越南在完成内战之后,十年即启动改革,南方很多懂经济的人,血脉得以保存。如越南的改革总设计师阮文灵,80年代初级虽曾被压制打击,但是,过了四年,就有机会复出,不至于被压到风华落尽。不似中国,在封闭近30年才改革,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早已凋零。

 

    而对于失败改革的借鉴,亦非常重要,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权力结构,曾经造成了拉美普遍的强权政治,甚至是军人当政。这些都足以为中国之鉴。

 

在未来,中国的改革重点可借鉴四个领域

 

一,目前发达国家的成熟过程,一些具体事务的借鉴。他们是我们的追赶乃至超越的目标,值得重点研究。

 

二,后发国家崛起过程中的改革经历,这个最需要关注的重点,因为他们的改革,他们的社会实验,是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最需要的。如越南,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当初如何从威权体制,进化到民主社会?

 

三,国外改革失败,或者是发展挫折的借鉴,如拉美化,非洲社会改革为什么失败?

 

四,过去时代的借鉴,如国民党为什么在大陆失败。

 

 

                  5)从现实超拔到未来

 

    邓公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所谓设计,不仅是设计现在,更重要的是设计未来。对于未来的梦想,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一些富有天才的思想家,政治家对于未来的预测与设想,则往往引领我们朝着“理想国”迈进。

 

    托夫勒在几十年前,在其《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提出一种观点,核心权力,暴力,转移到财富,从财富转移到知识。社会的运行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在某一次国际会议上,作为权力精英的李光耀,对于坐在身边,35岁即成为世界首富的盖茨,非常羡慕,他说了一句,年轻和知识,真的已经取代了暴力和权力,获得了新的威望。而如今,托夫勒的预言基本实现。

 

而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也不过是学者孟德斯鸠几百年前的一个设想。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预见到文明的冲突,才是未来世界的最大冲突来源,而后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则印证了其当年的预想。

 

     而无论是过去时代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毛泽东“躁动的婴儿”,当日之中国,寄托了很多先贤的梦想,亦部分实现了他们当日的设想。

 

    未来之中国,亦值得当世之人憧憬和设想。

 

洞察未来,顺应未来,引领未来,是中国未来三十年乃至更常时间新改革的应有之义。

 

     (6)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变革

 

      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当年发源于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微澜,最后却在全国形成最终大潮。

 

    被各大高校普遍实行的学分制,即是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于80年代首先在武大推行,后来被教育部肯定,推行到全国。

 

在一些地方试行的人大代表直选,乡镇长直选,他们具体是如何变革的?碰到那些问题,如何运作成功,未来挑战在哪里?能否从点到面推广?

 

    周其仁曾称中国的改革是“高层踩油门,中层挂空挡,基层踩刹车”,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是基层搞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却因为触动了部分人利益,被绞杀了,中国的改革,其实是基层踩油门,与周其仁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上层和下层,官方和民间的合力,才有深远的改革。

 

 

       7)从问题到主义

 

改革需要研究一些具体的事务,

需要研究一些社会思想,

 

未来的中国改革,将过度上主义之争的深层次领域。

如,土地问题,医保问题,教育问题,是为典型的“问题”

如,中国是否接受现代潮流,民主是否中国必然之路,是典型的“主义”

如,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为兼备问题与主义

 

中国目前所欲的社会问题,未来时代的解决,都将导向中国未来时代的发展道路。

 

        8)改革的价值导向

 

未来时代的改革,不仅要触机肌肤,也要触机骨肉,更要触机灵魂。

 

    未来时代,我们需要坚持一些的价值观。

 

    坚持市场化,警惕权力过度干预,

    坚持现代价值,反对本位主义,狭碍的民族主义

    坚持现代化,反对威权思想

    坚持改革,反对倒退

    坚持全球化,反对孤立主义。

 

     坚持什么样的价值,不仅是国内形势所趋,亦是顺应世界潮流。中山先生曾云,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特别要强调的是,坚持现代价值,是近年来全社会的共识,同时,现代价值的推行,才可以打破既得利益者以中国特色作为借口延迟改革乃至剿灭改革的意图。

 

         9)改革的大众立场

 

自上而下的改革,必然带有精英色彩,乃至视改革为恩赐,目前的很多假改革,伪改革情况的出现,原因之一,乃在于立场所致。未来时代的变革,必以大众参与,大众推动,代表大众利益为特点。

 

      《中国社会各阶层调查》出笼之后,就已经注定了谁将是中国未来的王者,因为找到了中国社会最强大力量的群落在哪里。而国民党,始终无法完成对于社会底层民众,对于农民阶层的利益共享,无法对其动员,注定了失败。中国未来时代的改革,亦需要找到最支持改革的群落,寻找力量的源泉,找到我们的同盟。

 

部分自由派改革家,之所以总是被民众误解,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秉持的改革方略和改革理念,并非从大众立场出发。所以,纵使最后真实的利益是指向大众,亦不为大众所喜,也无法赢得大众支持,甚至茅于轼老先生一腔热情,为民呼吁,却发展到处处被人踢馆的困境,尤其是被他所同情的底层民众喊打喊杀,令人唏嘘。需引起茅于轼老先生的严重警惕与深刻反思。比如,茅于轼先生讲,中国根本不需要保护18亿耕地红线,此言差矣,在农民土地被大片侵吞的情况下,此论不是引起农民阶层怒火中烧?为什么不提倡土地利用的决定权在农民?道理对,语境错。前一个是无视农民,后一个是在倾听农民呼声,为农民利益代言,可赢得天下亿万农民之心,两者天差地别。

 

不能赢得大众伟力的支持,再“秉持公心”的理论,均将告流产,起不到改革社会,推动历史的作用。改革继需尊重现实,更需尊重人民,不可有精英主义思维,民众才是历史的主人,尤其是在大国和穷国,更是如此。

 

无民众,无成功。无论摧毁性还是建设性,均需借助民众伟力,否则将势单力孤,被人绞杀。直接点,无论是数人头的改革,还是砍人头的革命,谁是多数人的对手?革命与改革,可谓殊途同归,破坏旧有秩序,与打破既有格局一样,都有巨大阻力;开辟新的天地,与改良社会结构一样,都需时代赋予的大地安泰之力。别以为有中产阶层支持,有精英知识分子支持,有企业家阶层支持,就可以了,连柳传志自己都清醒地认识到了,企业家也好,知识分子也好,都是软弱的阶层,就社会领域而言,他们都难成大器。柳传志在企业界可能是领袖,在广泛社会领域,其力微不足道。无论是投票数人头的时代,还是动武砍人头的时代,谁的阶层代表的人多,谁才是王者。但是这个简单的铁律总有人忽视,自认为精英,自认为代表真理,没用。

 

不能汇聚民众伟力,亦不能利用和引导民众伟力,是部分改革家最终难成大器的根本原因。思之令人痛心,未来之改革者不可不察。一切改革大略,不可过于理想化,对于民众存在的问题,亦不可高高在上,痛心民众的不尽人意,而应理解民众,并从民众的立场出发,谋划最终的改革之策。中国新一代的改革家和人民领袖,既需既顺应时代,洞察未来,又应懂得顺应人民呼声,尊重人民利益,理解人民特性,发动人民伟力。

 

中国改革的成功,必在于发起大众,顺应大众,服务大众。中国未来需要既顺应未来,又洞察现实,同时善借民众力量的雄略之才出现。

 

 

 

   

原始文章发于2010年,根据时势变化,有新删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22be060100gooh.html



——往期经典回顾——

移民不如移山,守望中国的10亿人,才是国家的基石

罗天昊:中国中产阶层出路何在?

昂山素季启示:中国需要“隔代宽恕” 的气度

越南改革何以后来居上?

扶助底层,中国才可避免天下大乱


罗天昊国与城

 ————————

微信ID:luotianhao99

洞察国家战略  关注城市竞争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