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纽约大学,那就是:开放、多元,拥有众多优质学科且跨度很大。纽约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与纽约市融为一体的、充满活力的研究型大学,学术影响力遍及全球,“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不是一句虚言。最近十几年的时间,纽约大学在中东开办了阿布扎比分校,在亚洲开办了上海纽约大学。纽约大学的校园沿着人类轴心时代的轴心线一字排开,是全球最大的私立学校之一。纽约大学在互联网技术的背景下,依然坚持认为人与人的直接交往极其重要,是互联网交流不可替代的。地理上的多元可以更好地避免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各个不同文化的直接交流可以打通隔阂,消除误解,促进相互的理解与共情。上海纽约大学童世骏校长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互联网虽然能让我们的大脑和思想进行沟通,但更重要的是具体个体在一起真实地交流,而不是抽象地在一起。所以童世骏校长有了一句总结:肉身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2022年纽约大学在THE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第二十六名。而其大跨度的高排名专业又让人深思——哲学与艺术、哲学与数学、数学与经济、经济与政治、政治与法律,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纽约大学哲学与电影艺术都是全球排名前十的专业,学生在一个有着浓郁哲学氛围的校园里共同探讨真与美、美与善,探讨社会与伦理,思考艺术的最大可能。拍出《喜宴》《卧虎藏龙》的,最为华人熟悉的电影导演之一李安,就毕业于纽约大学的帝势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难怪科恩会拍出《老无所依》,戈麦斯•雷洪会拍出《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大家都爱看的美剧《绝命毒师》的导演文斯•吉利根,也毕业于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金融专业自不必说,无可争议的世界排名TOP5。纽约大学北有百老汇,南有华尔街,没有围墙的纽约大学将自己融入了纽约,学术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进一步了解纽约大学之后我们会问,如果没有强大的数学专业作为支撑,纽约大学的金融专业还会在全球数一数二吗?我们看起来的大跨度专业有时候其实离得很近,比如数学和经济学。电影《美丽心灵》的原型约翰•纳什,以他开创的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个研究数学的人最大贡献却在经济学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知道,人类的认知不是被学科割裂的,而是通达各个学科。这样,大学就必须是具备通识教育能力的,培养通达的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纽约大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好的样本。拆掉学科之间的围墙,才有好的教育。1664年英国人从海上攻进新阿姆斯特丹,拆掉荷兰人沿街修的围墙,把地名改成了新约克,就是我们现在称的纽约,后来的“墙街”华尔街Wall Street)成了世界金融中心。这仿佛是个隐喻,隐喻一个开放系统的未来。纽约大学的开放既是向外的,也是向内的。向外,建立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向内,是大学科融通。那么,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上海纽约大学,那就是:在一个中国最老牌的开放城市,用全球视野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始于1879年的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被誉为“东方的哈佛”,她的中文校训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孔子——西方的学校有着东方的元素。这所大学的一部分在1952年归入了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纽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了上纽大,接续了西方大学有着东方元素的传统。西方好奇探索的基因与中国忧患意识在这里相遇;西方人在彼岸确定了父子关系,在现实中强调个体自由的时候,中国的先贤们在这里依然告诉我们:人获得幸福的源泉是人与人平衡圆融的关系、和美的关系。上纽大最终在世博园和黄浦江附近的浦东前滩安顿了下来。浦东这个地址只是它的肉身,而上纽大的灵魂仍然是“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在上纽大,本科高年级的时候你上课可能是在柏林,也可能是在纽约,也可能就在上海的老弄堂。上纽大就像一个微型联合国,约一半的学生来自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约一半的学生来自中国各地。文化的交融如此真切,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见解都是很世界很多元的。小而美的师生比,让教授和学生除了学术的开放式探讨还有互动的情感交流,正如童世骏校长说的:让不对称的关系中有平等的交流。开放与融通依然是上纽大的底色,上纽大的官方颜色和纽约大学一样是紫罗兰色。在上纽大校园里,到处都是美丽的紫罗兰色。我们不禁在想,如果红色代表开放、蓝色代表融通,那么它们恰好混合而成紫罗兰色。开放与融通的背景下,通识教育在上纽大深度嵌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上纽大不要求学生在大一的时候直接选择专业,而是让学生先了解人类历史中的各种智慧、学说、制度、文化——从很高的高度俯瞰人类文明。全局整体地了解人类文明的趋势,好比为学生将来专业的学习造就一个GPS卫星导航系统,也为学生面临未来不确定的大潮下抛下一个锚。它让学生免于工具理性的束缚,去追求更高境界的智慧。巧合的是,上纽大也有一门核心通识课 就叫GPS。它是“全球视野下的社会”的英文缩写(Global Perspectives on Society),这个“全球”还包含一个时间维度,就是古代到现代。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他人的过程中寻找自我;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去全人类智慧的长河里寻找答案;在彼此的交流中倾听他人的想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克服片面性。“GPS”课在悄悄地培养胸怀天下的爱国者,同时又是爱国思乡的天下人,如果要找一个典型,可能就是像导演李安。▲近人尺度非常好的中庭草坪,是上纽大师生们重要的社交场所甚至课堂地去年这个时候,本刊与上纽大中方校长童世骏先生交流,童世骏校长送了一本他的专著——《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里面有一个观点深深吸引了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逐渐演变;“多重现代性”观念的核心是现代社会的自我纠错能力。在这些观点中,我们瞬间抓住了两个关键词:开放与多元。上纽大有开放、多元的态度,并且以其为基底进行通识教育。于是我们把报道它的点锁在了一个小切口——上纽大开放的通识教育课程。
文稿 | 姚曦
排版 | 张庆、实习生 苏海琪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