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专家发声,这个论坛好!高!端!
12月17日-18日,首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峰论坛在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举行。本次论坛设1个主论坛,7个分论坛,主论坛有25位专家做主旨报告,分论坛有78位专家学者做报告,闭幕式有5位专家学者作了主旨报告。29家报刊、杂志媒体与会。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在线收看人数14764人。
12月17日的主论坛上,12位专家学者作专题发言。由《思想理论战线》主编何怀远、《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沈传宝分别主持。
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作了《从五个维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的报告,指出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从“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到“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把对马克思主义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从“两个结合”的论断到对“两个结合”展开系统阐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基本经验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从“十个明确”到“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内在逻辑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从重视哲学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展开系统阐释,表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到哲学的更高层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辛向阳教授在《科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性》的报告中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包括:党无私利、人民主体、历史首创、国际情怀与自由全面。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价值理念化,是用价值理念来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精髓。如果说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客观反映和理性表达,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就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价值化、理念化、情感化的表达。
东北师范大学杨晓慧教授在《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报告中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高校牵头、中小学协同共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完善一体化协同机制,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教育督导制度;二是整合资源优势,推进一体化平台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研修研学基地建设,建立大中小学优质思政课网络资源库,建设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三是抓住关键主体,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高校访学制度,发挥名师带头作用,打造一批贯通各学段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四是推进螺旋上升,开展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贯通研究,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系列活动,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工作机制。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张占斌教授在《实施“两个倍增”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报告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绘制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实施“两个倍增”行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呼唤,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稳步跻身高收入国家的重要保障。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高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旗帜,把这个声音喊得再洪亮一些,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二是实行经济振兴计划,挖掘释放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是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激发企业家的能动性,引导和鼓励资本在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健康发展。四是要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制度。
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报告中指出,世界观方法论的自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并深刻阐释了“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坚持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贯穿这一科学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遵循。
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在《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进,就必须保持“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培育的鲜明品格,是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是党解决独有难题的必然选择。我们党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必须”为根本遵循,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浙江省社科院何显明教授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命力》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呈现出了强大的现实生命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主权的根本原则,把民主价值和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形成了民主制度程序的完善与民主参与实践的丰富的良性互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注重民主制度建设和民主程序的完善,更注重将民主制度、民主程序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不仅将民主落实于保障人民依法行使国家管理的权力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上,而且将民主贯彻在“为民造福”的执政过程,贯彻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之中,从而使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法论思考》报告中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注重“三个结合”,回答“四个之问”,实现方法论的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世界发展形势的实际相结合;要站在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背景之下,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趋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进程中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吉林大学韩喜平教授在《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报告中提出,要从历史的脉络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党史历程中,对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式话语体系的站位,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标识性理念的认识,不断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
南开大学王新生教授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报告中,针对“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问题,从“应当”与“可能”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他提出由资本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一切异化的根源,这种现代化与我国倡导的“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等价值原则相悖,不符合我国的发展要求,同时由于当今世界形势客观条件的种种问题,后发国家想要重复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面临重重困难,可能性较低。他还介绍了西方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指出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十分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各界学者从不同学科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学理阐释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党校董振华教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整体性》报告,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坚持、发展和运用的整体性,真理、传统和现实的整体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整体性三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整体性作了阐述。他强调,在党的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以真理的精神来追求真理;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事业和工作,坚定信心,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浙江工商大学李梦云教授在《深刻理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里程碑意义的三重维度》报告中,从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奋斗的非凡历程,全面理解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的非凡气势,牢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非凡价值三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她指出,新时代十年的奋斗历程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是全方位的、历史性的、开创性的。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价值意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锻造了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政党;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凝聚了团结一心共谋复兴的人民力量;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现了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说,开辟了植根华夏顺应时代的理论篇章。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12月18日主论坛上,有13位专家学者作专题发言。由《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执行主编黄晓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副主编郑端、《教学与研究》主编邱海平分别主持。
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在《坚持胸怀天下,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报告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坚持”,科学提炼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使命,百年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百年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既要立足中国大地,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回答好世界之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作出贡献。
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一是正确处理好一元指导与繁荣发展的关系,就是“一”与“多”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三是正确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忘本来,古为今用,以中国文化为载体;四是正确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吸收外来,洋为中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五是正确处理好“常”与“变”的关系,面向未来,坚持以综合创新为方法,不断从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中概括出中国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王易教授在《立足高度契合 推动深入融合》的报告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围绕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深度融合,阐述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恰恰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典范;二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且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是要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中的应有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王树荫教授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两个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经验总结,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政治成果,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六个坚持”的基本性质、基本观点、基本取向、基本要求来看,内在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概念,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中国的丰富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际上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是统一的,与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华东师范大学宋进教授在《坚持问题导向》的报告中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导向是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论域。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意识、问题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导向具有鲜明的逻辑结构,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将解决问题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
新疆师范大学孙秀玲教授在《深入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内涵》报告中阐明,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大论断,不仅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也鲜明宣示了新时代我们党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自觉与理论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党在百年奋斗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已充分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牢牢把握其内涵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具有重要作用。
湘潭大学李佑新教授在《习近平对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报告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的同时,特别论述了:十年中创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飞跃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从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学术视角,提出了坚持与时俱进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论证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
海南师范大学白显良教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几点遵循》报告中,分享了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几点体会。第一,要扎根实践,胸怀天下;第二,要继承传统、自信自立;第三,要贴近时代、与时俱进;第四,要坚持人民立场;第五,要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迫切需要从学理上予以充分研究和透彻阐发。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理论研究和学术阐释,讲清楚其学理内涵、理论体系、实践要旨、内在逻辑、原创性贡献等,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贡献。
浙江工商大学曾建平教授在《“两个和解”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报告中提出,在社会关系中确证人的本质特征,进而实现“人类自身”和解与在自然本真中确证人的生态身份,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解本质上是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致力于实现“小我-大我-他者”三因素和合共生、“自然-人-社会”三要素行稳致远,体现出对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本质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重关系的深邃思考,是分析生态、社会、交换三重裂缝的重要视角,也是分析“经济、生态、人”三重危机的一把钥匙。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逻辑设定,实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生态正义与社会正义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代际和解与共享,推进了代内正义与代际正义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类和合与共,使得民族责任与全球正义相得益彰,涵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内容,彰显了“两个和解”思想的时代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在《全面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刻寓意》报告中强调,把握“六个必须坚持”需要坚持整体性和全面性。“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首,它既是立场,也是观点,更是方法,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根本性问题,“人民至上”是党的根本立场,它既是政治立场,也是理论立场。“人民至上”全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统领性。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真正把握好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问题,从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江西师范大学祝黄河教授在《中国式现代化几点认识和思考》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孕育萌芽、雏形构建、时代转折、阶段跨越四个时期,与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报告从1921年中共一大开始追溯,指出进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现代化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也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民主法治、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延伸。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进入阶段跨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次丰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12月18日下午,首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峰论坛闭幕式在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一楼会议室举行。在闭幕式上,5位专家学者作了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在《在准确理解“两个结合”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真理性高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题,特别是对怎么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命题做了精辟的概括,对怎么通过“两个结合”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报告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的看法:首先,要把握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以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融通。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辟,根本在于“两个结合”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我们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基本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沈传亮教授在《新时代伟大的十年何以伟大?》报告中指出,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发生伟大变革,取得历史性胜利。党的二十大已就此作出权威评价,指出这十年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从政治高度结合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回顾新时代十年的光辉历程,梳理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何以伟大?是到底如何发生的?报告提出,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二是既注重总体发力又抓住重点不放;三是既注重战略突破又注重战略落实,或叫战略执行;四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无论是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党内法规体系,还是强调现代化,都体现了我们以制度建设为主轴来展开的。
四川大学曹萍教授在《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思想意蕴》报告中,从三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第一,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凝聚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时期的那么一股劲儿,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搏、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这一论述揭示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马克思主义革命党的辩证统一,从理论上澄清了在执政条件下去革命化的错误认识。第二,这个命题也阐明了党的自我革命之于社会革命的决定性意义。从党的领导地位看,要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自我革命。第三,从党的自身建设看,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依靠自我革命。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但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天赋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战略思想,内涵深刻、寓意深远。
华东师范大学顾红亮教授在《坚持胸怀天下的三个实践路径》报告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坚持”,其中一个“坚持”就是胸怀天下,这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把握:一是,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把国内和国外的事情统筹起来,以世界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谋划;二是,要洞察人类进步的潮流、回应人类的普遍关切,努力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三是,要有一种开放的胸怀,要海纳百川。这是拓宽世界眼光、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拥有开放胸怀的三个路径。而坚持胸怀天下路径之一,就是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把国内和国外的事情统筹起来,以世界的眼光进行系统地谋划。报告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统筹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分体现了对重大的战略作出部署,对重大的挑战作出应对的世界历史眼光。
浙江工商大学陈华兴教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对时代理性的深刻把握;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拓延,又是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现实的实践理性的深层把握,具有清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报告从理论逻辑角度,阐明了逻辑对象和主题、逻辑基础、逻辑本质与方法以及逻辑内涵、逻辑保证和逻辑目的等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目的也是理论的最后目标,就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闭幕式上,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郑群雄教授表示,此次论坛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做了一次集中的高品质展示。主论坛以及七个分论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和思想界的一次盛大学术聚会,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专家的主旨报告却非常精彩。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李梦云表示:这次论坛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为相关议题提供了思想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平台,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实际行动,体现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也使青年后学通过领略各位专家、前辈的学人风采,从而为继续耕耘马克思主义研究树立了榜样和信心,凝聚了力量和共识。
推荐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一行来我校调研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15:00,钟南山院士直播!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首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峰论坛在浙江工商大学举办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来源 / 宣传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 马铭阳
校对 / 王静 林艺轩审核 / 林晓莹
关注浙江工商大学
第一时间收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