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号线地铁夺命或可避免!

俞孔坚:《大脚革命》。



地铁夺命或可以避免


生命关天。只要在中国城市有洪涝灾害,就必定带着血淋淋的数据,难道洪涝灾害就真的不可避免吗?俞孔坚不停地在土地上行走。思考。终于,他找到了洪涝灾害背后的惊人真相:自然第一性原理在现实中顽强地开辟道路。只懂假大空的面子,不敬畏自然第一性原理,由此造成了毁坏自然河道,把河流逼成疯子。感谢俞孔坚站在了高处,透视城市水灾。一如飞上太空的贝索斯感叹:

“如果你从太空看地球,它会改变你,它改变了你与这个星球和人类的关系。”


以俞孔坚的第一性原理视角,透视郑州地铁灾难,会唤醒我们许多东西【俞孔坚:《大脚革命》】。

程墨博士的文章真好,他用大数据让我们看到,郑州近期的降雨,既不是50年一遇,也不是百年一遇,更不是千年一遇。

河南水灾50年一遇也不是!


河南近几十年来就一再出现过“63.8”、“75.8”、“82.8”、“96.8”四次超过极值的强降水。从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72小时最大降水,7.21的降水都远远比不过1975年8月的降水。既然,郑州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根据“50年一遇”的上线设计的,那就是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参照了“75.8”的极致降水。534多亿的投资下去,最现代化的建筑,却在洪灾面前没有抵抗力,究竟是为什么?

伤亡惨重的根因


程墨博士做了很好的阐释。科学家讲数据。他心疼!他不忍看到12个鲜活的生命因为意外离世,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他一句话就说明白了悲剧的原因:

河南洪灾伤亡惨重!内紧外松致民众防灾意识薄弱!


郑州气象台在20日下午4时01分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当地5时起还将防汛二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


郑州地铁此次全线网多条线路、多个车站遭遇雨水倒灌,在五号线发生事故前至少一个半小时就已经发生,换言之,五号线地铁被灌水并非突如其来。


水倒灌进了隧道,甚至造成了多个地方电力中断的危急情况,地铁还不停止运营?这算不算人为疏失?


地铁500多名乘客被困车厢,乘客进行了大量的视频直播。从一位丈夫克服各种障碍,只身前往现场抢救妻子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从6点乘客被困到8点中才有大量人员出现在救援现场,一直到大约10点左右才将乘客全部救出。


大丈夫宗先生推动抢险!


《河南商报》真棒,他们第一时间请了博士提到的硬汉,一心抢救妻子的宗先生的自述,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却把一切都说的明明白白:《郑州暴雨亲历者讲述:四个小时,我终于在地铁5号线里找到了妻子》


妻子困在了5号线地铁里,丈夫不顾生命从家里往地铁冲。他这一冲,救了跟妻子在3车厢的无数人。当7点28分,我走到嵩山路沙口路时候,妻子说车厢里的水已经快到脖子了,严重缺氧。他找拦截他的防洪人员说,说不通,他们得到的指令是拦住所有进地铁的人。

他不顾一切冲进去了,终于碰到了地铁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乘客都出来了,地铁里没人了!” 他把妻子的视频给他,让他指挥3车厢的人用锤子砸开窗户,不然人就憋死了!这个指令救了3车厢的人。不幸去世的12个人,是不是在4、5、6车厢,没有一个玩命去救人的丈夫呀?不知道!

他见人就救,妻子喊他,他的心才安下来。我把人背上站台,看到地上躺了几个人,好像已经没有气息了,和我一块下来救人的医生,开始嚎啕大哭,催工作人员叫120!

这样他在水里抢救一个多小时,抢救的人才开始多起来。7月21日凌晨4时许,郑州市民宗先生在医院陪着从郑州地铁5号线解救出来、还惊魂未定的妻子,讲述了这个救人过程。最后说:

“生离死别惊魂动魄的一晚!感谢所有所有!”

逆行的白衣天使


对26岁的于逸飞来说,7月20日是个的特殊的日子。学海苦读7年后,他终于成为一名骨科医生,这是第一天岗前培训。下班后他按部就班地乘坐着地铁5号线,就像他在过去这些年里那样,习以为常。


一切异常来自一场历史罕见的暴雨,来自地铁列车从海滩寺站驶向沙口路站的短短几分钟里。于逸飞没想到,他正式成为医生的第一天,就用勇敢和专业践行了医者的誓言,成为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英雄。

作为一名实习医生,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救人中,从18点一直忙到凌晨6点。12个小时。他说:

“我是个医生啊,这时救援人员都还没来,就靠现场有医生了,怎么可能不回去救人呢?犹豫?哪有时间犹豫啊,那得多耽误救人的功夫,不可能的。”

敬畏自然第一性原理

通过俞孔坚、程墨、宗先生、于逸飞的讲述,丰富的细节让我们确信,12条生命的悲剧或可以避免。现在还不知道这12个人是在哪一节车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如果郑州地铁公司是一个有序运营的公司,5号线就不会启动2分钟,乘客在上一站下车,一切的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

血淋淋的数据,尤其是“75.8”几十万条命的惨剧,为什么就唤不醒善良的人们呢?为什么就唤不醒那些一流专家和政府主官呢?

雷声再大,也唤不醒装睡的人,更唤不醒贪婪之徒。

不可否认,欲望是人类最基本的动力。但是私欲,仅仅在遵循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上,才可以落到实处。否则,私欲膨胀又夹带上知识的光环,更借助新科技手段武装的聪明,会拐带我们离开生命的本源。哲学家是穿越时代的。尼采说:

 

“够了,我们了解越肤浅、越粗糟,世界也就变得越有价值、越确切、越美、越有意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等于认识到,人们应当去崇敬远远超过了真理的那种创造、简化、生成和虚构之力。只有当目光呆滞,希望变的简单时,美和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出现。”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只有当我们目光呆滞,懂得敬畏自然第一性原理,生命的壮美才可以出现。


王育琨手记

2021.7.23


阅读精选:

俞孔坚:《大脚革命》
王育琨:接近美 接近神
正非灰度哲学三个定理
叔本华:痛苦,生命救赎之路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
我配得上所受的苦难吗?



河南洪灾伤亡惨重!内紧外松致民众防灾意识薄弱


文 | 程墨

源 | 天眼视点



21日下午,河南省召开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介绍防汛救援最新情况。据不完全统计,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89个县(市、区)560个乡镇1240737人受灾,因极值暴雨致25人死亡7人失联。我相信,在完全统计后,伤亡人数还会有较大幅度增加。


洪灾最严重的20日晚,郑州多个地区被洪水淹没,微信朋友圈被各种民众遇险视频所淹没,其中500多人被洪水困在临时停驶的地铁车厢内,事后发现当场造成12人死亡,多人受伤。


洪灾造成郑州及周边多个城市严重人员伤亡,首先当然归咎于天灾,的确这次河南地区的大暴雨强度历史罕见,即使政府事先再周密的防灾部署,民众再强的防灾意识,也无法避免人员伤亡,但从媒体公开披露的情况来看,河南这次洪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除了天灾,也存在两个严重的人为因素,放大了洪灾带来的损害:


第一,地方政府和宣传部门习惯于传统上的“外松内紧”,没有采取有力的防洪、抗洪措施,充分告之民众即将面临的灾害风险,没有唤起民众的防洪和抗洪意识。


第二,民众防洪、抗洪意识普遍薄弱,并缺乏必要的常识,导致许多不必要的伤害。


我简单说说上面两个方面的人为疏失,绝不是想要追究哪个官员的责任,更不是像环球时报那样总是把地球上发生的任何灾难与不幸,上升到比较社会制度方面的优劣,而旨在唤起社会大众的防灾意识,在灾难来临时尽可能将损害降到最低。


先说体制内面对自然灾害,不是发起民众共同应对,而总是习惯于搞所谓“内紧外松”,在巨大灾难即将来临甚至已经来临时,仍然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而是照样歌舞升平。


最不能容忍的是,20日下午4时开始,郑州全市暴雨如注,多个地区发生了停电、人员伤亡事故。从傍晚6点开始,地铁遇险乘客被困发出的求救微博,以及多个人员被洪水冲走的令人触目惊心的视频,已经刷爆了各个自媒体平台,但郑州各级政府和当地媒体没有对民众发出任何风险警报,对当地灾害视而不见。


河南卫视当晚一直在播映抗日神剧,而没有提供任何政府公共安全信息。在全国各地大量民众包括一些知名人士持续强烈呼吁下,直至第二天(21日)凌晨零时10分,河南卫视才开始播放灾情救援新闻。这从侧面反映了当地救灾应急意识的落后和匮乏。


中国各级政府的动员能力非常强大,媒体也完全听命于政府,在灾害来临之前提高全民抗灾意识,在灾害来临时畅通灾情预警信息,对防灾救灾至关重要。但显然,这次郑州交出了一份极不合格的答卷。后面我会提到,这次灾害事先气象部门是做了充分预警的,并非完全没有预料到。


与发动民众防灾救灾反应极为迟钝相比,在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的消息传出后,当地媒体反应极为迅速,立即信口开河,下意识地将这次洪灾突出报道为“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罔顾事实公然说谎,令人作呕。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对国内权威媒体表示,从目前掌握的气象数据,河南这次“21.7”(2021年7月)灾害天气,降雨量确实很大,但不能说是“千年一遇”、“百年一遇”。


甚至可以讲,这次河南特大暴雨,连50年一遇都算不上。河南近几十年来就再出现过“63.8”、“75.8”、“82.8”、“96.8”四次超过极值的强降水。其中,“75.8”灾害天气,引发国际上如雷贯耳、国内却保密到家的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至今死亡人数是一个谜——从河南地方政府几十年后内部文件披露的死亡约十几万人,到国内外研究机构推测的20-40万人,连死亡人数都没有搞准。


下面这张图,可能非常直观地说明,这次河南洪水远不是所谓“千年一遇”、“百年一遇”。



没人不承认这次河南特大洪灾是天灾所致,但灾情这么严重,是否存在人祸的因素?我们的灾难应对措施是否有值得检讨之处?天命难违,但亡羊补牢,就能减少今后的灾害损失。


这里不能不表扬一下同样受到暴雨袭击的洛阳和焦作两个地级市,差不多同样的特大降雨量,从上市公司“焦作万方”公告中披露的信息来看,焦作还进行了分洪,冲垮了这家上市公司的围墙,造成了这家大型电解铝企业的停产,但是由于洛阳和焦作两个地方政府防洪措施有力,就没有发生大量的人员伤亡事故;因为事先对民众做了防洪动员,将车辆停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被洪水冲走的汽车都很少。


作为占有较大经济资源的省会城市,郑州这次防洪救灾中的表现令人极为痛心,有关部门存在明显的重大工作失误。以导致最多人员伤亡的郑州地铁五号线出事为例。


当地气象台自16日开始预报持续大到暴雨;郑州气象台在20日下午4时01分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当地5时起还将防汛二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


可是,直到地铁五号线被洪水淹没,被困乘客求救的微博等消息大量出现在全国网民面前,地铁还在继续营运!郑州市防讯一级响应发出之后,各部门是如何响应的?!


据郑州地铁发布在微博上的信息统计,从当日(20日)下午4时30分起,雨水就已经倒灌进车站和相关区间,一号线河南工业大学至市民中心段各站和二号线贾河路至东风路段各站均停止对外服务。在之后的5时至6时这一小时内,郑州地铁多条线路至少有六个站点因雨水倒灌停止对外服务,列车不停站通过。


也就是说,郑州地铁此次全线网多条线路、多个车站遭遇雨水倒灌,在五号线发生事故前至少一个半小时就已经发生,换言之,五号线地铁被灌水并非突如其来。


水倒灌进了隧道,甚至造成了多个地方电力中断的危急情况,地铁还不停止运营?这算不算人为疏失?


 此外,地铁500多名乘客被困车厢,乘客进行了大量的视频直播。从一位丈夫克服各种障碍,只身前往现场抢救妻子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从6点乘客被困到8点中才有大量人员出现在救援现场,一直到大约10点左右才将乘客全部救出。


我们要真心感谢当时每位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理解当时在场没有救援经验的几名车站工作人员束手无策,但无法理解在现场救援人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们一开始为何要阻挡前往现场救助妻子的丈夫,而且郑州作为特大型省会城市,这样的应急救援效率,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再说民众防灾救灾意识普遍薄弱,且缺乏必要常识的问题。


地铁被困乘客死亡那么多人,基本上是因为呼吸困难,体力不支被溺亡的。


当晚6时,乘客发出的微博图片显示,隔着玻璃,车厢外隧道里的水位慢慢上升,水开始从门缝往里冒。大约50分钟后,水已经淹没到了地势较低的车尾几节车厢车顶,而在车头位置的车厢,水位也已经到了座位位置。


晚上约9时,被困地铁车厢几乎被水淹没。窗外的水位已经到了头顶,车厢内严重缺氧,有人身体开始发抖、干呕。从网上流传的信息看,车厢内有孩子、孕妇和老人。


为什么当时不砸开车窗透气呢?据前往现场救助妻子脱险的丈夫描述,当他妻子告诉这位丈夫她无法呼吸时,丈夫问:“你们为何不砸开车窗?”(每个车窗边上都备有砸窗应急锤)他妻子回答:“车内人不让砸,因为害怕窗外的水漫进来。”


其实,从当晚7时左右车厢外水位达到最高值后,一直保持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在自发前往现场救援的这位丈夫将电话转交给车站工作人员,由车站人员下令砸窗后,车内严重缺氧状况才得以改善。


正常人都明白,地铁车厢并不是密封的,而且地铁车厢内的水位几乎与外界平衡,砸开窗户并不会增加被洪水淹没的风险,但人们宁可让许多人因为缺氧倒下,也不同意砸开车窗。可见,平时没有防灾常识,在紧急情况下下群体智商就会下降到非常可怕的程度。


再比如,我看到多个视频,在暴雨如注,路面已经被洪水淹没的情况下,街上还有汽车排队缓慢行使,甚至还有车辆冒险穿越低洼路面。这导致了一些人员最后无法从车辆脱身,造成了除地铁乘客死亡之外的最大伤亡。


在极端天气导致路面积水的情况下,如果仍在暴雨不断,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将车辆就近缓慢驶离低洼的路面,停靠到地势较高的路面上。如果洪水不断上涨,最迟在淹没三分之一的车轮高度时,或者目测周边道路即将被水淹没,而大暴雨还在下个不停,车上人员就应该弃车逃离。


又比如,有一个路面塌陷的救人视频,特别令人痛心。视频显示,因洪水导致路面塌陷,有人掉了进去。视频上清楚地看到,地面已经形成空洞,洪水不断涌入地下。两名路人出手相救,应该是拉住了失足掉进地洞的人。这时候走上来两个看热闹的,由于地面不堪重负,路面一下子突然更大范围垮塌。两位救人者也一同落入了地洞中,迅速被洪水淹没。


无法知道掉进地洞的几个人是否获救,因为地陷处似乎是一个高大建筑物的外墙,不知道这处塌陷的地底下是否存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从建筑结构上不太可能,推测几名被洪水冲进垮塌路面下的人员凶多吉少。


显然,救人者是善良和勇敢的,人性的善良让他们来不及考虑周全,但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站在被洪水淘空的塌陷路面边缘徒手拉起掉进地洞里的人,极其危险,极不专业,不但无法救人,而且可能带来视频显示的更大悲剧。正确的做法,是拿来一个梯子或者类似的工具,有一个安全的落脚之地或“抓手”,然后才能救人。


最令人愤怒的是那两个上前看热闹的人。本来塌陷的地面在洪水不断冲涮下已经极其危险,再突然增加两个人的重量就更加不堪重负。如果掉进垮塌路面下的3个人不幸遇难,这两个看热闹的人都应当被依法追究过失致人死亡罪。


自然灾难总是无法避免。如果各地政府部门和所有民众都增强防灾救灾意识,并掌握一些必要的常识,减少人为失误,就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是我写作此文的惟一心愿。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犹未晚;最怕不敢面对灾难中出现的人为差错,文过饰非,甚至歌功颂德,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


在结束这篇短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有必要跟小孩讲讲增加防灾意识的必要知识,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小宝聊聊,让他从小有这个风险意识并掌握必要的避险常识。我希望读者诸君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也能花一两个小时跟自己小孩聊聊这方面的话题。



郑州暴雨亲历者讲述:四个小时,我终于在地铁5号线里找到了妻子


来源:河南商报




南商报记者王访贤根据郑州市民宗先生自述整理 受访者供图
7月21日凌晨4时,郑州发布通报,郑州地铁5号线列车在海滩寺街站和沙口路站隧道被困人员已全部疏散,其中1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均已送医)。
“生离死别惊魂动魄的一晚!感谢所有所有!”7月21日凌晨4时许,郑州市民宗先生在医院陪着从郑州地铁5号线解救出来、还惊魂未定的妻子,以自述的方式讲述妻子被困以及他拼尽全力救援妻子的全过程。

回家路上,妻子被困地铁
20日下午4点多,老婆说要早点回来接孩子,然后说要坐地铁,我劝她不要坐,她为了节省时间还是坐上了1号线,到5点多说转到5号线了。
我虽然很担心,但是还是期待应该没啥事。6点多开始,妻子说在海滩寺停车了,我让她下来,她没听,在海滩寺等了20分钟开始继续往前走了。
结果没多久她说车停了,这时候我已经预感不好了,我让她想办法下车,还没有听,坐那儿等救援,这时候危险开始逼近了。
过了会儿,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开始通知让往车的前门走,这时候车厢还没有水。但是人太多,走得很慢。当我妻子走到前面第二个车厢时候,前面人让退回来,结果她跟着又退回到第三车厢。
这时候,水开始慢慢涌入车厢,后来我得知,其实最前面的好多人都已经下了车出去了,而退回到三、四车厢,甚至更后面的人在原地等待救援。


车厢里水已经快到脖子了,妻子说她已经开始缺氧
此时问题已经很严重,水漫到腰部的时候车厢还有电,但是所有人不知道前面什么情况,问前面的人也没有回应。
我猜测,刚才已经有人把驾驶室玻璃打碎了,开始往外出人了,只不过人太多,都在各自忙着脱险。因为这时候我老婆听见有砸东西的声音,她们都以为是车顶消防员在砸,准备从上面救她们。
过了一会,水更深了,已经到胸口了,他们开始站在车厢的座位上等救援,又过了一会就开始缺氧了(按时间推算,这里时间应该在20日晚7点至8点)。
我从6点多就开始从家里出来,因为楼下水深都1米左右,只能趟着水出来,我一路狂走,偶尔跑,先跑到月季公园站,结果封闭了,大概有三四个站在那里等家人。
我问了情况,赶紧继续沿着西站路往嵩山路走,这时候我已经很崩溃了。
当7点28分,我走到嵩山路沙口路时候,妻子说车厢里的水已经快到脖子了。
我在附近遇到防洪人员,在挡着沙口路下穿隧道和黄河路下穿隧道,因为已经全部是水。我哭着让他们领导送我去沙口路地铁站,但是他们在执行任务。
最后我让一位领导给他上级反应出大事了,5号线被困几百人,水已经到胸口了。他给他领导打了个电话,我又让他想办法给其他部门联系,他说他联系也都是市长热线、消防之类。我给群里家人说让他们帮忙打。
我继续往嵩山北路走,恰好有一辆城管车过来,我趟着水跑过去拦住喊救命,说了情况,让他们送我。副驾驶领导说他们确实是去河医,但是嵩山路水也特别深,怕过不去。我说我跟着你们过去,我直接翻身上到他们工具车斗里。
这时候老婆说已经开始缺氧了,我在车上一路大哭。
被困车厢妻子,已经有二三十分钟没有消息
还好,车顺利上了农业路高架,刚拐到京广路就看到前面黄河路下桥口堵死了,我二话不说,跳车下来开始往前狂跑,赶着去沙口路地铁站。
当我趟水过到对面站口,站了两位工作人员不让进地铁,门口有大概三四十从地铁出来的人,很多都是车厢里第一次往前走时,脱险出来的。
我问他们情况,他们都说大家都在往外走,我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竟然说车厢已经没人了,都在车道上往回走了。我知道她(工作人员)不清楚情况,我赶紧给老婆视频,这时候还能联系上,让工作人员亲眼看见里面情况。
这时候车厢里面已经没电了,我老婆说话已经非常虚弱了。我让这个工作人员尽快给她们上级领导反应,但她们还是不让我下去。
我硬冲下去,第一层进出站口没问题,但是也没有见到任何人,追我下来的工作人员说都在下面救援。
我说我也要去,拦着不让,最后我给广播室人员跪下请求我下去,还是不行。我在地铁口上面开始大哭,开始给在场其他人说现在里面的情况,让他们帮忙联系所有热线电话。
这时候还有人安慰我说没事的,大家都快出来了,我给老婆连着发信息,已经有二三十分钟没有回了。


砸窗后,站在座椅上,车厢里的水位下降到胸口
随后,又有一个男士冲下去要救他的家人,两个工作人员追他去了,这时候我跟着也冲进去了,后面应该是还有个医生也跟着我冲进去了。
这时候我终于看到负二层了,里面全是水,站台的水至少还有50公分。
我快崩溃了,这时看到负二层有一名工作人员,我给她讲情况,她才知道目前情况多危机,她问我还能联系上不能。
我赶紧继续开始联系,没想打电话我老婆接了。这个工作人员说让我老婆打视频电话,视频连上后,问了现在车厢内外水位等情况。
我此前让他们砸玻璃或者打开车门,结果我老婆说里面人有人不同意,怕外面水进到车厢更不行。
其实这时候水位正在下降,但是缺氧还是没解决,所以砸玻璃是对的,工作人员就让我老婆砸,车厢里人都听到了才开始砸。
水位这时候下降到胸口——站在车厢内座椅上,水到胸口。
在救人时,“我听见后面有人叫我名字,是我老婆”
我看站台水到脚脖子上了,赶紧冲下去。
冲到巷道才发现,只有几个民警、地铁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总共还不到30人左右。
我立刻也跟进巷道开始救人,这时候出来的人很少,几分钟才出来两三个。我在上面拉过十几个人,也跳到水里,走到前面的巷道上,往车厢方向跑。
跑了一路,看到至少四五个完全没有知觉的女乘客,两三个民警勉强抬起来一个。
我这时候一心想进车厢救我老婆,快跑到车头的时候,大概还有10米,被两个民警叫住,让我赶紧帮忙救一个女的,两个人架着完全没知觉。
我直接蹲下,我说你们把她放我背上,我背着想往前走,但是前面好几个都是没有知觉的,但是他们确实拉不起来。
我着急回去救我老婆,我背着这个人绕过一个躺在地上的继续往前跑,这时候这个女乘客的头老是往左边下滑,还好后面过来两个男乘客帮我扶正了一下。
这时候我有意识的摸女乘客的手腕,已经没有任何跳动了,我坚持背着她往前走。
前面越来越慢,当快到过水的地方,我听见后面有人叫我名字,是我老婆,我看见她离我大概三四米的地方,这个时候我终于完全放下心了。
妻子安全后,他开始放心救别人了
我把人背上站台,看到地上躺了几个人,好像已经没有气息了,和我一块下来救人的医生,开始嚎啕大哭,催工作人员叫120!
我把人放下来交给工作人员,继续跳到水里开始救人,水比较急,整个巷道是一个大下坡,水往列车方向快速流。
这个时候水里已经站了有十几位消防员了,我们手拉手让顾客拉着我们爬上了站台。很快我老婆也过来了,我拉着她送到下个救援人员那里。
这时候我开始放心救别人了。
就这样,在水里又救援了大概不到一个小时,救援的人开始多了。一个工作人员来到我身边说让我上站台休息会,我看人挺多了,就开始上来了。
上来后赶紧找工作人员要我的手机,想联系老婆。刚找到手机,也找到我老婆了,她在站台靠墙地方盖了个绿色被子,还有好多人都在那里全身发抖,惊魂未定。
这时候站台上救援人更多了,我陪着老婆,让她稳定了会儿情绪,搀着她开始往上走。
差不多晚上10点多了,快到出口的时候,大量的医护,担架,还有应该是领导,都开始下地铁站里面了。里面不缺氧,水位下降,我想大家能坚持到走出车厢的都能活下来。
感谢奋战在一起的恩人们!也对逝去的生命深深感到内疚,今晚注定是我的不眠夜。
编辑:张曙辉 施尚景 李萌 谢鹏




郑州地铁5号线上的白衣逆行者

源 | 津云

对26岁的于逸飞来说,7月20日是个的特殊的日子。学海苦读7年后,他终于成为一名骨科医生。这天上午,他从院领导手中接过崭新的白大褂,开始了在郑州人民医院第一天岗前培训。


对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于逸飞说,这又是个普通不过的日子,他按部就班地乘坐着地铁5号线,就像他在过去这些年里那样,习以为常。

一切异常来自一场历史罕见的暴雨,来自地铁列车从海滩寺站驶向沙口路站的短短几分钟里。于逸飞没想到,他正式成为医生的第一天,就用勇敢和专业践行了医者的誓言,成为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英雄。


水,突然从地铁车厢门涌入

7月20日接近17点时,结束了一天培训的于逸飞登上了回家的地铁,列车缓缓驶出海滩寺站几秒后,意外发生了。

列车突然停了约5分钟,接着往反方向倒驶了一小段距离,不到5秒钟后,“咚”地一声,地铁里的灯光全部暗了下来。

晚高峰的列车里挤满了人,但大家一开始认为这只是一个小故障,很快就会解除,直到又过一分多钟后,很多乘客惊讶地叫起来——怎么有水从每节车厢的门里涌进来?

于逸飞站在二号车厢靠近门处,和众人一样意识到水正在快速涌入。他隐约想到了连日下雨,这天早晨地铁站外的水已经没过他的小腿肚子,下午进站时水位更是涨到了胯部。但他也表示,正值盛夏,几乎没人会把这当成危险信号而拒绝乘车,依旧人满为患的车厢就是最好的证明。

迫在眼前的水流、密闭空间的紧张让于逸飞无暇细想,水已经没过了每个人的脚脖子,而且还在继续上升。不少乘客都慌了神,飞快地掏出手机和家人通报情况,或快速报警求助,有人话音中已带了哭腔。

于逸飞也不例外,他拿出手机,用近似诀别的口吻和父亲打了一通电话,后者就职于某武警医院,和于逸飞一样,也是一位骨科医生,“爸,地铁里正在进水,我感觉有出不去的可能,你和妈妈俩人好好的,别吵架。”事后回忆起这段对话,于逸飞用了“近似于遗言”来形容。


但这样的场面很快也发生改变,随着雨水不断侵入,列车里的信号越来越差,通讯变得非常艰难,很多人已无法再和外界取得联系。

正当局面走向混乱之际,列车长扳开了二号车厢应急疏散通道的车门,让所有人有序地从通道沿着隧道壁前行,走到最近的站台。由于正站在附近,于逸飞成为最先回到月台并获救的乘客之一,为了让父母安心,于逸飞电话告知他们,自己已经被成功救离地铁站,正在附近的旅馆休息。

然而,于逸飞并未离开。现场水位上升速度很快,逐渐在原本供列车前行的轨道里形成了“河流”,且流速还较湍急。一些乘客未及疏散,便被困在了水里,时间来到18点,被疏散乘客的增加越来越慢,情势变得危急起来。

成功获救后 他却开始毅然逆行

如果说有什么词汇能简洁地表达“临危赴难”的意思,那或许是“逆行”二字。而对刚从黑黢黢的应急疏散通道获救的于逸飞而言,“逆行”似乎只需要地铁工作人员的一声喊:“乘客里有没有大夫?需要大夫!”

“我!”“走!”

这是于逸飞听到呼唤后,喊出的两个字,然后,他跟随工作人员,从安置获救乘客的区域又回到了往返列车之间的月台上。尽管,一离一返,水又涨了不少,这时列车轨道里的“河流”已经漫过了逸飞的腰部——要知道,于逸飞的身高足足超过180cm,对于一些仍困在车厢里的孩子和女士来说,这个水位已经让人恐惧。

事后被问起当时的心情时,以及刚脱离危险便投入救人,是否曾有犹豫时,于逸飞显得很平静:“我是个医生啊,这时救援人员都还没来,就靠现场有医生了,怎么可能不回去救人呢?犹豫?哪有时间犹豫啊,那得多耽误救人的功夫,不可能的。”

于逸飞很快加入了救援队伍,帮着将一些困在水里的乘客从“河流”里拉出来,更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对伤者就地展开施救。于逸飞想起了他书包里那件今天第一次穿的崭新白大褂,“我飞快地披上白大褂,身边乘客们直喊着‘有医生在!’”

回忆起施救过程时,于逸飞展现了一名医生应有的专业,“地铁工作人员看我是医生,给我提供了血氧检测仪、心肺复苏仪等仪器。我先是判断被救出的人是否有生命危险。有的人幸好只是受到了惊吓,但有人被救出时已经有低温性休克的症状,就需要有人提供毛毯保温。让人心情沉重的是,有几个被救出的人已经有了溺水症状,生命体征已经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只能尽力采取心肺复苏,试图挽救。”


于逸飞表示,非医务人员很少有人能做出标准、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而当时场景下,单靠他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不够的,“晚高峰地铁正是人挤人的时候,送来的伤者越来越多,靠我自己一个人肯定不行。因此,在救助被拉出来的乘客时,我也开始指导身边的人跟我学习心肺复苏的技术要领,他们真的帮了很大的忙。”



同为医生的父亲 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就这样连施救带教学,于逸飞硬是在月台上从18点一直忙到次日0点,足足六个小时。更大的救援力量陆续赶到后,长时间跪地做抢救的于逸飞再度站起来时,膝盖已经红肿,脚也被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玻璃碎片划伤,鲜血淋漓。高强度地重复心肺复苏按压动作后,他的双臂几乎已抬不起来。此时此刻,这个26岁的大男孩,突然有点“想家”。



疲惫的于逸飞准备回家时才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书包不见了,证件、衣物、雨具都在其中。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周围人询问,令他倍感动容的一幕发生了——帮助别人的人,变成了“被大家帮助的人”。“当时,还留在现场的乘客都开始自发帮我找书包,说医生救了这么多人,我们也要帮助他。”不一会儿,于逸飞的书包被找到了。于逸飞回忆,从20日16点至21日4点,这惊魂的12小时里,有许多让他铭记终生的回忆,而“共同寻包”的场景,他不会忘怀。

“爸妈听了我善意的’谎言’,应该睡了个好觉吧!”想着宽慰父母的那通电话,于逸飞走出了这个奋战了半夜的地铁站。

于逸飞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他眼中“几乎不上网”的母亲,却已经在手机上看到了儿子在月台救人的视频,当即明白了儿子并没有躺在任何一家旅馆躲避这场令人生畏的暴雨,而是与它正面交锋。至于交锋的结果,她不敢想,也不敢期待,生怕给了自己不切实际的希望。

于逸飞告诉记者,面对儿子数小时的失联,这位恐惧担忧的母亲,站在让人无法睁开双眼的暴雨中,执着等待,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当路过的行人问起时,她哭着说,“我不知道儿子从哪个方向回家,我站在路口等他。”

另一方面,接到妻子的电话被告知儿子还在地铁站这一事实时,一辈子当医生,沉着冷静已经成为代名词的于逸飞的父亲,顿时感觉血液不断往头上涌,他慌了神。

走出地铁站,于逸飞努力让自己的眼睛适应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和时而过膝,时而过胸的雨水。他走一会,游一会,身体的疲惫和对水下未知的恐惧让他精神紧张,他就强迫自己一边前进,一边想些开心的事。想起当时的自己,于逸飞露出了少年特有的笑容,“我先是想,这么长时间没跟女朋友联系,她肯定生气了。事情发生前,我俩正在发微信呢,我突然就不回了,她要是看到了新闻,应该猜到我在这列地铁上了。”

于逸飞走出,突然感到了一阵轻松和喜悦,“虽然现在在水里担心被电到,但总好过在地铁里时的绝望吧。”此刻于逸飞才真切地感到,他逃出来了,他获救了。

本想直接“游”回家中的于逸飞,想到接近15公里的距离,心中不免有些打怵,他是医生,知道自己的身体透支已经快达到了极限,“去爸爸工作的医院吧,距离10公里,近一些,还能把伤口处理一下。”于逸飞打定主意后,一边走,一边游,一边寻找着可以借手机的路人。

7月21日的1点半,于逸飞在一座高架桥上借用别人的手机,与父亲通上了话,报告了自己平安的消息,和正在前往父亲所在医院的动向。因为信号不好,这通电话很快就结束了,但是这对于担心孩子的父母来说,却像等了一个世纪那么长。

21日清晨4时30分,于逸飞终于快“游”到了目的地。在距离医院还有1公里多时,于逸飞看到前方有一个身影坚定地站在水中,他猜想那军人般的站姿应该就是自己的父亲。他便站起来快速前进,终于在相距几米时,看清了父亲的脸。父亲眼中噙着泪水,向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只说了一句“辛苦了”,就再说不出一句话来了。

于逸飞的父亲,像大多中国家长一样,对孩子有万般的疼爱和期待,却羞于表达。但既是军人又是医生的他,却在谈及儿子时,数次落泪,他心疼他,更为他感到骄傲,“这是做医生不变的职责,他做到了。”

桥下的积水还未退去,阻碍了市民通行

积水不深的地方市民选择步行穿越

当时间过去一天后,重新回忆起自己经历的惊魂一幕和奉献之举,于逸飞的回忆重点意外地和他自己并没有太大关系。“一个是大家是真心尽全力救别人,我喊‘能不能过来几个人,我教你们心肺复苏’,立刻很多人都过来了,听我讲每分钟按多少次、按压深度、怎么配合人工呼吸,特别认真,我前后教会至少六七个人,真的大受感动。”

“二是作为一个医生,我特别想通过这个事,呼吁大家都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越多人掌握,遇到这种事时,生命健康的损失就会越小。”于逸飞说道。



今天,恳请大家转发郑州这些失去联系的孩子,家人万分着急!

来源: CCSER预警平台

   


姓名:闰艺宸

性别:男

年龄:12岁

详情:在河南郑州市巩义市汽车北站雨后失联,穿卡其色半袖,蓝色校服裤子! 

丢失时间:2021-07-20

丢失地点:河南巩义市汽车北站

联系人:家属联系电话:15838123109

详细情况请点击图片进入预警详情查看



姓名:陈佳森

性别:男

年龄:14岁

详情:高1米7,中等身材 

丢失时间:2021-07-21

丢失地点: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城东南路与航海东路交叉口

联系人:家属

联系电话:13383867663


以下寻人信息来源于久派新闻:
姓名:李浩鸣、徐玉昆
性别:男
年龄:15岁
详情:高1米75,中等身材 
丢失时间:2021-07-20
丢失地点:郑州中原路和京广路交叉口的隧道失联
联系人:家属
联系电话:17596579551
详情经过:两个男生一位叫徐玉昆,一位叫李浩鸣。徐玉昆的姐姐告诉记者,男孩当天身穿黑长裤和黑鞋子,手上戴有玫红皮筋和黄色手环,身高大概在175左右。目前最后一次听到孩子的声音是在昨天下午4点左右,孩子说电动车被水冲走了。之后孩子的手机关机,无法接通,家属认为孩子可能是进入了地下通道。
目前家属仍然没有收到任何有效线索。如有相关信息,可联系17596579551

郑重声明:CCSER是一项面向全国的免费公益项目,我们提供的寻人服务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请不要相信任何陌生人通过电话、短信要求您汇款、转账,或者付费进行寻人的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如果您有寻人需求或者您想做一名爱心守护者,都可以下载、登陆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或者关注“CCSER预警平台”给平台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发布丢失孩子的相关信息,平台五百万守护者随时为您提供帮助!


一定要迅速求助,不要拖延更不要心存侥幸!


同时小C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热心人能够行动起来,加入CCSER(音:希社)关注“CCSER预警平台” 获取儿童守护者证书!

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守望相助,让孩子们有更好、更平安健康的成长环境!



王育琨:在浮躁“躺平”的时代,打下「活法」这根桩

最新震撼演讲,充满领悟力和智慧!


跨年演讲:造物者的信仰!

任正非的野望:磨好豆腐给最亲的人吃,开启人人天赋潜能,以生命铸成技术大美绝活,为人类创造价值。任正非三个法宝:1. 敬畏团队创造的无穷性,连接无穷性;2. 一切都在反转,一切都在生成,以无穷性的未来拿捏当下的动态平衡;3. 从未来前进到当下,以当下拿出大美绝活的确定性,穿越未来的不确定性,把自己铸造成器。无论怎样不被理解,都要把最好的东西贡献给世界!

在浮躁的尘世,打下一根坚实的桩!


对话耿一诚:“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战疫决定性胜利后 不傲娇 不自是
恪守大美绝活的原点思维
保持敬畏之心 保持空杯 保持开放
韬光养晦 稳住阵脚 有所作为 决不当头


王育琨:任正非的造物者精神
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恪守企业经营的原点思维
以生命铸成大美绝活
解决人世间的痛点
弥补天地演化生命的缺憾

王育琨:稻盛哲学在中国 2020.12.20
一刹那接一刹那触动您柔软的心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