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20年之老友记
致敬中国水业改革20周年
“一入‘水务’深似海。回头望去,二十年前全靠政府大包大揽的水务行业能走到相对市场化的今天,离不开所有人的付出和坚持,离不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先驱企业和勇敢企业家们;同时,大家也明白,水务作为政府主导性、政策依赖性最强的行业,正处于中国发展和政策变化最大的时点,后PPP时代,每个二三十年生命周期的项目还将会面临多少未知机遇和变革风险。唯有踩着发展的节奏,遵从商业的规律,以‘变’应‘变’才是长盛不衰的独门绝技。二十年后,我们再饮一杯酒。”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孙晓航
第一次见到傅涛,是1999年。他和曹燕进副处长代表当时的建设部(住建部的前身)来成都,调研中国第一个自来水BOT项目——“威立雅成都自来水六厂B厂”,评估该项目对行业和水价的影响,以完成建设部的《城市水业市场化与管理体制研究》课题。当时,我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国有水务集团副总负责接待。没想到,二十年后,那个清瘦而英俊的机关青年成长为我国环保战略研究响当当的“带头大哥”,创办了最具影响力的环保服务平台E20。而我,历经国企、外企、民企、混企,出走归来,仍是少年。
回头看去,他的成功几乎是注定的。对未来敏锐的嗅觉、对变化的渴望、与生俱来的悟性及超常的表达能力,搭载在环保行业市场化飞速前行的列车上,想不成功都难。正如苏伊士环境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孙明华所说的,我们的成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是水务行业市场化发展的副产物。
那时的水务行业一片祥和。最流行的接头暗号就是“天下水司是一家”。凭着这句话,各大国有水司轮流做东,迎四方来客、拜八方码头,交流切磋学习;而建设部则是这个家的家长,在时任副部长李振东、司长张悦的带领下,通过直属建设部的半官方机构“中国水协”,凝聚行业力量,制订行业家规,温暖威严地守着“为人民供水”阵地,其乐融融。
张悦在2005年水业战略论坛现场
我当时服务的国有水司,因为“不幸”被威立雅水务六厂BOT项目造成的水量、水价倒挂,拖进了政策性亏损的泥潭(详情请点击:回归初心: 从成都六厂B厂与澳门自来水项目看中国水业改革)。怀着对外资水务企业强势进入的委屈和不满,我们跑步上京,找到“大家长”——建设部李振东副部长申诉,开启了与城建处刘(志琪)处、曹处、傅涛的结缘,同时,也拉开了彼时建设部“警惕”外资水务企业“入侵”水务市场的序幕。
2005年水业战略论坛上的傅涛
没想到,造化弄人,六年以后深圳水务集团的全球招聘,让我差点成了“老冤家”威立雅公司在深圳合资公司的总经理;而后,由于国企改制,我加盟曾经的对手苏伊士水务,更让老部长痛心疾首,恨铁不成钢;再之后的十年,机缘巧合,与苏伊士环境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孙明华、威立雅中国的负责人黄晓军等化敌为友,成为莫逆之交。
不同的职业经历和观察视角,带来不同的换位思考。后来渐渐明白,当初威立雅的成都六厂B厂项目不仅仅是我们运气不好的个案,而是当时中国水务市场化的必然:人穷志短,欠债还钱,乃是商业社会的通用法则,更何况,第一波外资水务市场化还带来了更重要的观念冲击和市场法则。
与此同时,在对各水司调研和咨询中,傅涛深感由于五龙治水,水务行业发展在体制、机制上深受掣肘,仅靠当时的建设部很难得以解决。阴差阳错,有志机关青年傅涛离开建设部,返回清华大学寻找解决之道。幸运的是,如同1927年嘉兴南湖船上那帮最牛的创业团队一样,傅涛在这里遇到了潘文堂、戴日成、文一波、蒋超等一帮与他一样有着市场化梦想的同道中人,联合首创股份,组建“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创办“水业系列沙龙”,开办战略论坛,转型第三方水务政策研究和行业推动。
其中,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建设部、水利部、环保总局的市场“改革派”领导,在他们的引领下,来自清华、北大的著名院士、教授(包括后来由学者转北京市长的某著名领导)、市场化的水务外企等终于找到了一个打破部门界限、平等对话沟通的平台。于是乎,煮酒烹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篇篇水务行业绿皮书、蓝皮书、行业研究报告喷薄而出,得到业内同行的广泛认可。此后,为了提高发声力度、扩大行业影响力,这帮同道中人将 “中国水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信息网站做成我国环保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服务和投资平台E20,横贯水、大气、固废领域,跨越环保、住建、水利、发改等部门屏障,成为水务行业企业自发参与度最高的群团组织,每年三大论坛人满为患,十年未衰。
同时,2007年,为了进一步扩大行业影响力,全国工商联“环保产业商会”自发成立,在文一波、潘文堂、赵笠钧、孙明华、黄晓军、戴日成等“老一辈”市场化拥趸者的全力推动下,“环保产业商会”与E20环境平台左右开弓、交相呼应,从不同的角度推进水务行业市场化的进程。
2008年水业战略论坛现场
戴日成在2006年水业战略论坛上讲话
时间退回到二十世纪初,水务行业最为艰难的时间点。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红利使城市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对城市建设和自来水供应的能力和资金需求猛增,而传统自来水国企(事业单位)由于长期政企难分、水价倒挂、人员冗余而举步维艰;同时,随着公众环保意识逐渐建立,住建部和环保总局对地方政府逐渐提出并强化了对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成了横亘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鸿沟。此外,传统供水行业的运营亏损、污水行业的技术管理缺乏等问题也让各地政府束手无措。
为此,国家计委(国家发改委的前身)和建设部适时祭出了三道金牌。
第一道金牌:为了建立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吸引投资人,1998年《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明确了我国水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二道金牌:如同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2002年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水务市场全面对内外资开放;
第三道金牌:在成都BOT自来水项目等特许权协议的基础上,2004年建设部发布了部长令《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全局角度,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及特许经营进行系统化顶层设计,在市政公用六大领域等开展特许经营。
2007年度水业战略论坛现场
由于水务国企自顾不暇,放眼望去,专业的市场化水务企业除了威立雅、苏伊士、柏林水务等国际水务巨头别无选择,于是,各地政府久旱逢甘霖,纷纷向国际水务巨头和民营企业伸出橄榄枝,用市场和国企股份“引资金、带技术、换管理”。一时间,外资和个别技术型民企(如博天环境、建工金源、桑德集团等)通过合资参股、BOT等方式参与制水和污水处理等领域,成了中国水务市场化最大的赢家,威立雅、苏伊士中法全面开花,进入市场发展黄金期。
而我,也作为国企方的代表,在1999年与威立雅成都BOT项目的博弈和合作中,忍着对“不平等条约”的不满和委屈,第一次接触到“特许权协议”、“菲迪克FIDIC条款”等国际通用法则,第一次接触到BOT项目权责明确的“融资、建设、运营”联合体概念,第一次接触到老外们锱铢必较(yi si bu gou)、愿赌服输的合同精神……多年以后,当我从单纯的运营管理扩展到技术管理、建设管理时,我才深深意识到,当初威立雅BOT项目的经历和管理方法已根植于我今后的职业习惯和生涯中,成为我最宝贵的职业财富之一。
也正是因为这段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BOT经历,让我开启了日后的职业经理人之门;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我有机会结实和理解来自国企、外企和民企之间的经理人,换位思考,日久生(友)“情”。
初识苏伊士环境亚太区高级副总裁Laura(孙明华)于2006年,那时的她远不如现在这般自信闪亮,带着水务女神的独特“光芒”。苏伊士水务是她美国留学结婚后的第一份工作,厌倦了在家带孩子,想谋一份早九晚五的工作。恰逢苏伊士亚太总部招聘懂英语和国语的职员,于是,她一试而中,随老外兼当翻译被派往中国。2002年底,苏伊士中法在重庆签下一个亏损一般的10万吨梁沱自来水厂项目,于是,派她过来练手。谁知,数年后,当初的弱女子成长为苏伊士环境亚太区高级副总裁,成为推动中国水务市场化的中坚力量,并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重庆模式”。如今,在她的策划和耕耘下,苏伊士环境在重庆水务市场已生根发芽,从一个当初亏损一般的10万吨自来水厂,发展成拥有105万吨自来水、50万吨市政和工业污水、300吨污泥的专业运营平台;同时,促成苏伊士环境与重庆水资产公司合资300亿成立中法两国最大的环境产业投资平台“德润环境”,主营业务覆盖从原水到水环境、固废处置及资源化的全产业链。
2008年水业战略论坛上的Laura(孙明华)
一次,我问她,是什么让你从一个“外行”获得现在的职场成功,她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没有2002年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颁布带来的“天时”,就没有专业外资水务公司进入中国水务市场并带来“鲶鱼效应”的机会;没有当时重庆大发展需要资金、技术、管理的机遇产生的“地利”,也不会有现在“政府、企业、用户”多赢的局面发生;没有重庆市领导、水务主管部门及合作伙伴们的远见、格局和契约精神所带来的“人和”,该项目也无法得到李克强总理和奥朗普总统的共同认可和推进。
某天,微醺之际,与Laura、黄晓军、潘文堂等几个水行业“职场老人”聊起各自的职场成长和心路历程。她说,苏伊士水务是她唯一一个服务过的公司。在伴随它在中国18年的市场发展经历中,有过攻城略地的喜悦,有过对地方政府缺乏契约精神的无奈,有过对中国水务市场“闭关锁国”的不解和抗争,有过PPP时代对外资水务在中国“水土不服”的迷茫……作为行业著名的“大嘴”之一,她敢说敢担、金句不断。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会议上,她直言“没有外资参与的PPP是不完美的”;在东北某省的招商会上,作为嘉宾的她直言“投资不过山海关”。然而,随着以专业服务和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后PPP时代的来临,她相信苏伊士、威立雅这类专注技术和运营的专业公司将在工业水、零排放、固废、危废等高门槛环境领域将迎来下一个市场春天。
与自信直爽的孙明华不同,公务员身份出身的国企水务负责人们也以另一种和而不同的方式,理性、积极的推进水务市场化的代表。其中,以原首创股份总经理潘文堂、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显得尤为突出。
提起大名鼎鼎的潘文堂,一个“帅”字体现了他在15年前水务市场化大潮中的江湖地位。百度词条是这么诠释的:“潘文堂,城市水业市场化以来第一批职业经理人中的领军人物,思维敏锐,儒雅而风趣。其教师、公务员、国企管理者、股份制企业管理者的职业道路使他能从多视角来考虑水业市场中的问题。而这点对一个水业企业在讲求“多赢”的市场中竞争大有裨益。潘总从事过投资分析,有多年的投资管理经验”。2002年起,首创股份在刘晓光董事长的战略布局、潘帅的战术落地下,抓住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契机,布局国内市场,快速成为除威立雅、苏伊士等外企以外最大的水务投资企业。同时,为了促进推进水务市场规范化进程,推进国家计委、住建部水价改革,联合傅涛创办的“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利用各种沙龙、论坛传递水务市场化改革之声。一时间,引行业风骚,粉丝无数。然,时光荏苒。最让领头大哥刘晓光遗憾的是首创错失2004年国企体制改革和海外扩张的良机,加之后来各种原因,这才有了2008年以后,国有控股、香港上市、民企运作的“北控水务”在胡晓勇、周敏总的带领下快速突破,成为全球最大水务企业的机会。2015年,潘帅受邀回国,拒绝多家外企、民企高薪相邀,加盟清控人居,再次担起国企环保兴业的大旗。虽经沧桑,然使命感依旧。每次聚会,不知不觉就聊到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保障、市场化改革的宏观课题,常被外企派朋友调侃“放牛娃”比地主更操心。
2005年水业战略论坛上的潘文堂(左)和傅涛(右)
薛涛、赵笠钧在2012年水业战略论坛现场
与潘文堂一样,使命感、责任感随时爆棚的还有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1995年从政府机构和大型国企下海创建博天,二十年来,从技术提供商到工程总包商,从膜产业制造商到PPP投资运营商,不断敏锐跟随市场机会而形变;几次上市申报,终于2017年2月1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坎坎坷坷,峰回路转,鬼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因此,大家对他评价最多的一个词是“坚韧”。经历那么多挫折和困难,理想主义和挑战者仍是他身上最明显的特征。亦庄亦谐的处事风格、进退有度的攻守策略使博天环境在央企、外企和混企的厮杀中游刃有余。对他来说,人是第一位的,无论是股份的分享、团队的打造、挖人的坚韧、留人的诚恳,无人出其右。也正因如此,他的核心团队才能跟随他风风雨雨、沉沉浮浮,成为博天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爱揽事、爱分享也是他身上两个明显的特征,作为“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拉着大伙儿积极参与各部委水务政策的制订,大力推进建立公平的市场化环境。
2014年水业战略论坛上的赵笠钧
在水务市场化朋友圈里,技术咖出身的中国水务总经理刘正洪是最低调谦和的一个。2004年,在首创股份开疆辟土之时,水利部综合事业局也敏锐的意识到水务市场化带来的机遇,“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背靠水利部综合事业局、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含着金钥匙成立。与通常政府背景的“富二代”公司不同,从成立之时,刘正洪和经营团队就奠定了打造“市场化”的全产业链水务公司的梦想。作为水务行业最懂投融资的掌门人之一,刘正洪他们采取低调、差异化的市场战略,依托股东对原水的资源优势,取得各地的优势水务资产,开拓上下游产业;联合金融机构,借力资本市场,快速扩张。短短几年,把中国水务打造成总资产近300亿元,拥有50多家子公司的水务集团,并控股参股多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均优于行业同类企业。正如其他类似的大型国企一样,辉煌的业绩并没有给管理团队带来更多的收益。每当我和Laura问他如何在猎头充满诱惑的职场行情中如如不动时,他总是平静的把职业的成功归功于所在的平台,把自己定位于国有资产的“看守者”;对政府和国企规则的认同、对事业的使命感使他带领中国水务低调稳健的扩张发展。一次,聊到2005年我接到中国水务猎头电话的经历,正洪意味深长的缓缓说了句“没来,对你也许并不是损失”。
2013年水业战略论坛上的刘正洪
是啊,过去不可假设。所有一切的经历都将成就现在的自己。感激命运的引领,让我紧随水务市场化的脚步变换自己的职业选择。正如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开玩笑所说,我本人就是一个中国水业市场化进程的“见证者”。从当年一个少年得志的传统国企负责人,踩着国企、外企、民企各领风骚的机遇点,最后进入全球最大的水行业“混企”北控水务,成为勇立潮头的“幸运儿”;历经供水、污水、水环境市场的沉浮,跟随服务的职业平台站在行业的最前端。有缘结识这帮永远拥抱变化的朋友们,从各自的角度,共同推进行业市场化的发展。商场上大家既是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明枪明剑,阳光敞亮;私下里,却是心心相惜的朋友,见过彼此最真实的醉态和眼泪,给予过彼此最温暖的祝福和拥抱。
一入“水务”深似海。回头望去,二十年前全靠政府大包大揽的水务行业能走到相对市场化的今天,离不开所有人的付出和坚持,离不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先驱企业和勇敢企业家们;同时,大家也明白,水务作为政府主导性、政策依赖性最强的行业,正处于中国发展和政策变化最大的时点,后PPP时代,每个二三十年生命周期的项目还将会面临多少未知机遇和变革风险。唯有踩着发展的节奏,遵从商业的规律,以“变”应“变”才是长盛不衰的独门绝技。
二十年后,我们再饮一杯酒。
本文作者/孙晓航
中国水网金牌专栏作家
北控水务技术委员会委员、北控水务中部区运营总经理兼总工
【老友记带你重温老照片】
【推荐阅读】
中国水业改革20年专题系列文章集锦
【1】回归初心: 从成都六厂B厂与澳门自来水项目看中国水业改革
编辑 | 洪翩翩、张伟
统筹 | 谷林
2018(第十六届)水业战略论坛期间,一群老友将围炉夜话,4月2日晚,轻松温情的友谊之夜上,他们将重温水务市场改革20年的故事,回味曾经欢笑、酸楚、动人的点滴岁月,畅聊未来环境产业发展路径。报名现场聆听他们改革路上的故事,请点击“阅读原文”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