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文化沙龙:环境企业要用“上善若水”的心态做事
8月8日,E20环境平台特别组织文化沙龙,从传统文化、中医、国学、佛学、产业等视角探讨“上善若水”的丰富含义。以期联通传统文化与环境产业,拨开迷雾,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晓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7555e834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十九大”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崭新时代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应该成为一种常态。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认为,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更需要文化的力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更好地指导行业发展。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产业的发展,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产业已经到了发展的风口期和机遇期。在这股浪潮下,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陷入迷茫,进入了热潮后的冷静期。而高度的文化自信,也给迷茫中的企业带来了坚定地信心。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上善若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均出自老子《道德经》,老子以水喻道,提出水之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8月8日,E20环境平台特别组织文化沙龙,从传统文化、中医、国学、佛学、产业等视角探讨“上善若水”的丰富含义。以期联通传统文化与环境产业,拨开迷雾,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老子出关“紫气东来,骑青牛”塑像
对“上善若水”的误解有多深
自古以来,关于《道德经》的注释有很多:最早有王弼的《老子注》,曾是《道德经》的唯一留传,之后有汉•河上公的《河上公章句》,唐玄宗李隆基的 《御注道德真经》,之后宋元明清直到现代都有不同的《道德经》注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APEC会议上的致辞中引用《道德经》,“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会长、北京绿创声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鹏明介绍,现在全世界印数最多的读本就是《道德经》,《道德经》发现了最普遍的一些真理。很多人认为,《道德经》是传统文化之根。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沙龙现场嘉宾们针对“上善若水”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慈方中医馆馆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贾海忠作了主题分享,他认为,人们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很多都在断章取义,并没有真正系统的理解,因此难免会有很多“误解”。他将《道德经》中所有与“善”相关的语句进行了分析,认为“善”其实强调的是“顺从”。
北京慈方中医馆馆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贾海忠教授
如何理解“善”,贾海忠说,《道德经》中没有把善与恶对应起来,而是将善与不善相对应。“善”实际上是一个会意字,从羊从言,善的本意是顺,顺从性最好就是所谓的“上善”。
而水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水的顺从性是最好的。虽然利万物,但并不是主动在利万物,而是随顺万物,不自争,不他争。这些恰是上善的含义,可能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强调“上善若水”。
“心合于道才是大德。” 贾海忠认为,“道”指的是客观规律,“德”指的是人们的认识合乎客观规律,带有一定的容纳性。能够正确的认识真理,所想所做与自然规律一致,才是大德。
“行合于道才是真善。”《道德经·第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随顺万物,利于万物,不自争、不他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贾海忠认为,居善地,住所要顺应地势,不做大的改造;心善渊,思考要遵循正确的轨迹;与善仁,帮助别人一定站在不偏不倚的位置,即是公正;言善信,谈论问题的时候要遵守信用;政善治,政指的是调和,治既是遵循自然规律,也就强调的是做矛盾调和的事情要顺应自然规律;事善能,做具体的事情要顺应自己的能力;动善时,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要顺应时机,如春种秋收。
“大德真善才是善胜。”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中写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贾海忠认为,善胜的人不会是争夺来的,如果想用人才,就要有请求贤能的心。如果用命令的强势方法,人才就不会来了。所谓天古之极,其实指的是空间和时间,只有以善来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他举例子说,如同一个人想要抓住空气,于是握紧拳头,手中却空无一物。打开手,才发现空气就在身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张福麟认为,上善若水中的“善”指的是智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实强调的就是“舍”。要成为有智慧的人,就要像水那样去学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智慧,要顺应“道”,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上善若水’中涵盖了一个如何把事情做好的深刻道理。”贾海忠认为,老子强调不争,只有随顺才能成为圣人,做事成功的秘诀就是尊重和顺从客观规律。从这个角度理解“上善若水”或许能更好地指导实际。
环境产业中的“上善若水”文化和智慧
环境产业是与水关联最紧密的产业,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环境产业与水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相生相伴。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认为,环保行业正在从事的工作,恰恰是“众人之所恶”的,比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上善若水”,环保行业是最接近水的特质的行业。
很多环境企业也都将“上善若水”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作为产业纵深服务生态平台,E20环境平台缘起于18年前的中国水网,成立之初就与水密不可分,始终秉持以“上善若水”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以“海纳百川、利万物而不争”的平台思维服务于环境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再如启迪控股、北控水务、博天环境、环能科技等环境相关企业,在企业品牌建设中,都融入了“水”的元素。
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勇表示,已经和E20环境平台有多年的合作,E20正是用上善若水的心态为环境企业做着服务。E20环境平台创始合伙人张丽珍很有感触,她说,2008年开始,E20环境平台就将“上善若水”作为了企业的价值观,并不断地将这种价值观讲解传授给每位员工。而“上善若水”不仅仅对治理企业,对整个行业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环境企业在做业务、战略和思考的时候都要合乎道,从古人传下来的智慧中去学习和感悟,才不会碰到大的波折。
“上善若水”带给环境产业的启发
最近,受到国家严控金融风险的影响,环保行业的确遇到了一些难题,很多企业甚至遭受了重创。“这个时期,行业更应该要悟道”,赵笠钧表示,上善若水,告诉行业一个道理:如果顺应大势,就是要坚定的相信“相信”的力量。
傅涛认为,“善”是随顺,本质上是顺应大道,顺着大道做事就会成功。现在很多遭遇打击和重创的环境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不静。“政善治”,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一些环境企业在政策利好的环境中,迷失了自我,风险防控意识减弱,大肆扩张、过于冒进,追求快速的市场布局,如大手笔布局PPP项目等,结果也埋下了隐忧,最终要走向灭亡。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医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滨认为,“从目前环境产业的发展来看,政策不断向好,未来产业的大势必然是好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行业还需要对‘上善若水’领悟和学习。”
“道”在于自然,很多伟大的人的智慧也来自于对自然之道的体悟。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傅涛指出,这看似矛盾,但要实现统一,就在于对“道”悟的程度。行业中很多企业的案例已经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亿利治沙的成功,这也必然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大势。
安恒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众华认为,上善若水,其实强调的就是路径和方向。他说,对于企业来讲,要用商业的方式解决社会的问题,环境企业天生就是这样的企业,也是最能走出这样一条路的企业群体。“左右相化,利益相容”,大概就是“上善若水”所指引的路径和方向。
贾海忠表示,对《道德经》的学习,最关键是要学以致用。“上善若水”讲的是善和上善。善就是随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随顺的思想做指导。对于环境产业来讲,随顺客观规律,做事情就会很顺畅,如果还感到艰难,就是没有做到“上善若水”。一定要用“上善若水”的心态来做事业。
沙龙嘉宾合影
傅涛教授(右)向贾海忠教授(左)赠送老子塑像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傅涛《水赋》
【附】参会名单
贾海忠 北京慈方中医馆馆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傅 涛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
张福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赵笠钧 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姜鹏明 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会长、北京绿创声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万众华 安恒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蔡 放 北京天鸿圆方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慧春 金科水务工程(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勇 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姬俊彪 博天环境集团副总裁
朱 滨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医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刘昌峰 民建朝阳五支部主任
张依霖 正骨师、波士顿大学营养学博士
张丽珍 E20环境平台创始合伙人
王立章 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
近期热文
编辑 | 洪翩翩、刘影
统筹 | 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