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深度转型之际,向环境企业家的情怀致敬
民营企业活跃在经济最末端、最一线,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它最容易受到波及。经济膨胀时,民营企业最容易发展起来,尝到第一丝甜头;在经济收缩时,它们也是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艳茹
在很多从业多年的行业人士眼里,环境产业发展至今不容易。
漫长的序曲
上世纪70年代,环境产业起根发苗于宜兴。一批最聪明的、最刻苦的从业者从事着环保设备制造,相比于企业家这个称呼,他们更像是匠人。
稍有起色时,环保充当的角色是政府的“保姆”,跟政府签署合同特许经营。当时国内环境企业普遍体量小,资金能力不强。那时候,行业利润率不高,金融也看不上环境产业。而从那时开始,中国环境产业便从设备、技术开始摸索,逐渐萌芽成长了起来。尽管早早布局中国水业市场的外资企业是当时的市场主力,但一批优秀企业家凭借一腔热血,摸着石头过河,为行业写下序曲:
90年代,面对90%未处理的城市污水及其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文一波推出“中华碧水计划”,提出用BOT模式,在中国建100个污水厂。由企业负责筹资建设与运行,通过运行收费收回投资,特许期结束后移交当地政府。据此,可缓解我国市政污水达标排放难的问题,减轻各地政府的资金压力。
2001年,留学归来的文剑平创办碧水源,找不到项目,就做大量研究,给各地市委书记写信,提议按照碧水源的技术方案来做。为推广碧水源膜技术,文剑平投入自己所有的资金去做5000吨大规模污水处理项目,“自己先投钱,把效果做给他们看,他信任你,那么后续推广就容易很多。”
2005年,美华博大(博天环境前身)股东撤资,赵笠钧以1美元接手,承担美华博大留下的2000万元债务。最艰难的时候,公司九个核心管理人员都把自己家的房产拿出来押给银行,赵笠钧甚至向岳父借出了20万的“救命钱”。 赵笠钧感慨一路走来,摸爬滚打极为不易。但是他坚信,正是在经历了国企主导、外资主导、混合所有,到如今成功在A股市场挂牌上市,丰富的发展历程成就了今天博天环境卓尔不群的企业基因。
耕耘里抬头
随着国家出台三个十条和一系列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顶层战略和规划,环境产业由原来的达标排放就合格,进入到追求效果与感知的新阶段,由关注末端污染升级到对物质流能量流全过程的控制与循环,开启一个新的产业起点,资本市场开始大规模进入环保。这一时期,企业要为政府提供一整套的环境综合服务。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门槛高、要求严,因而只有一些优秀的综合性实力较强“龙头企业”在发力。
2011年,环境产业收入规模最大的公司是首创股份,营收是22.4亿。在这一年,赵笠钧向行业宣布了博天环境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实现百亿突破。当时很多人认为赵笠钧是在“吹牛”,而赵笠钧认为,不能因为不敢去想象未来,而错失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机遇。2017年,博天环境的新签合同额已经达到了92.31亿元。这让不少曾经的质疑者开始重新认识博天环境和赵笠钧。在2018水业战略论坛中,以苏伊士亚洲地区执行副总裁孙明华为首的企业家就表达了对赵笠钧由衷地敬佩与信任。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认为,博天环境可以看作一个典型。“在那样一个不甚明朗的时期,我们很多环保企业家表现出了决断的勇气和坚韧的品质。这是非常值得行业骄傲的。”他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精神:勇于拼搏、务实、开放,善于学习与分享,充满了正能量。
近几年,治理需求的不断释放,民众关注度持续增高,让一直在幕后的环境产业走到了台前;乘着政策之风与资本之力,多家明星企业上市。“中国有着最复杂的环境问题,最庞大的环保市场,所以能够诞生最伟大的环境企业。” 经历了设备、工程、投资服务、综合服务等四次升级,环境产业才有了些底气和自豪感。
环境产业的艰难时刻?
而随着政策收紧和经济下行,环境产业进入了深度转型期:资本陆续撤离,很多环境企业亏损,一大批小公司倒闭。随着经济持续转型,这一波环境企业危机进一步蔓延,不少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也出现了亏损和资金危机,民营企业生存困难。未来比预期来得更快、更残酷,让诸多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担忧之声四起。环境产业开始走下坡路了么?究竟是“危机重重”还是将“涅槃重生”?民营企业的未来在哪里?
毫无疑问,国企和民企都是我国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1月1日,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对比来看,国有企业是脊梁,民营企业则是活力。”傅涛分析,“民营企业活跃在经济最末端、最一线,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它最容易受到波及。经济膨胀时,民营企业最容易发展起来,尝到第一丝甜头;在经济收缩时,它们也是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有行业人士戏称:“别人家的公司,有大额年终奖,发苹果电脑,有境外游。而我们环保企业,有情怀……”虽然是自嘲,却也不无道理。在行业规模小、回报率低的条件下,支撑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无非是政策环境和企业家情怀。随着政策环境趋紧、资本撤离,环境产业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一无所有,唯一腔孤勇。”
优秀企业家永存梦想
什么样的民营企业才更有可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傅涛表示,环境领域真正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首先是真正爱党、爱人民的企业,守法敬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拥有社会担当而不忘初心;其次是真正做环境建设的企业,市场有市场的规律,那些利用杠杆、盲目扩张的企业,崩盘了也不值得拯救。那些有梦想、有情怀、不忘初心的民营企业才是大浪淘沙留真金。
启迪控股副总裁王书贵曾经在E20圈层年会上表示:“做企业关键是有企业家,而不是有投资人。”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立场和性格。企业家身份需要个人承受难以名状的压力,要始终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并努力将各种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对于资本来说,环境领域是短期逐利的地方;而对于企业家来说,这里是毕生的修为场,有四季冷暖有呼吸交替。
现阶段的环境产业虽然大环境不容乐观,而很多企业家仍心存梦想。中持股份董事长许国栋认为:“环境产业依靠传统模式就能被资本市场高估、追捧的火热场景会过去。但一个行业是不会放弃进步的,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可贵的是不断前进的勇气。”
赵笠钧近期在公开讲话中也分享了他坚信的美好信念:“世界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美好,如果用历史的纵深去看待问题,我们对很多事情都会保持乐观。要面对的困难越大,意味着在未来要肩负的责任就越大,也表示前途无限光明。”
十九大后,“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成为共识。“为什么做企业家?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可以有安稳的高薪工作,可以当官,可以做学者,都能过得轻松自在。企业家是追求并实现卓越的人,如果没有这个精神,就不要选择做企业家。”中科成环保创始人、北控水务荣誉主席胡晓勇这么定义企业家。
珍惜和保护有情怀的企业家,或许是我们能够为环境产业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编辑 | 李艳茹、李丹
统筹 | 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