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玉梅:三大路径与三种“不适应”,上海垃圾分类是看似简单的复杂事
近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副处长齐玉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向与会嘉宾解读了上海垃圾分类形势分析、推进过程中路径与方法以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她表示,上海已经初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全程体系建设,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定时定点的不适应、收运系统的不适应、持续行为习惯的培养较难的问题。
来源:中国固废网 整理:程云
垃圾分类升温,上海且试且行!历经两个月垃圾强制分类的上海,现在究竟推的怎么样?在8月30日举办的“2019(第七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副处长齐玉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向与会嘉宾解读了上海垃圾分类形势分析、推进过程中路径与方法以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她表示,对上海来说,垃圾分类是一件势在必行、没有退路、引领新时尚的攻坚战。经过两个月的实践探讨,上海已经初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全程体系建设,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定时定点的不适应、收运系统的不适应、持续行为习惯的培养较难的问题。对于垃圾分类,未来,上海将继续优化评价指标、完善收运处理系统、持续综合测评排名、挖掘分类减量潜力等一系列措施发力,打赢这场攻坚持久战!
齐玉梅
形势分析: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没有退路、引领时尚
热身20年的垃圾分类终于进入快跑道。
垃圾分类在中国推行那么多年,为什么这次能掀起浪潮呢?齐玉梅认为,这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百姓思想意识统一,要提高思想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增强行动自觉,从心里破除“垃圾分类毫无意义”的思想障碍。
在很多人看来,垃圾分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海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垃圾分类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事关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局,“看似小事情,实则大文明。”
垃圾分类为什么会这般重要?齐玉梅指出,首先是势在必行。上海常住人口2400多万,加上来沪流动人口500万-600万人,每天垃圾清运量达2.6万吨。“垃圾围城”的压力,不仅在上海,国内很多城市都面临相似的“困局”。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垃圾分类,源头减量。
图一:上海垃圾分类形势分析
其次是没有退路。在今年举行的地方两会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获高票通过。
上海的立法者发现,两年来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有极为明显的变化。不再是垃圾要不要分类,而是怎么分,不分怎么罚。“法无戏言,下一步必须真抓实干。”对上海人民来说,是没有退路的事情。
还有就是引领时尚。在东京等一些国际大都市,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比如香烟盒就可分为三类垃圾:薄膜一类,盒子一类,锡纸一类。上海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把一流的垃圾分类作为新的时尚追求。
总而言之,对上海来说,垃圾分类是一件势在必行、没有退路、引领新时尚的攻坚战。
上海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的三大路径与方法
齐玉梅补充说,思想认识达到统一后,如何去做垃圾分类?这就涉及到路径和方法了。上海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主要采取如下三种路径与方法:
第一:因地制宜、全面撤桶、定时定点
与传统的宣传引导方式不同,7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提出的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方案。从许多发达国家和城市的成熟经验看,探索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最大意义在于,可以用“不方便”倒逼全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
然而最初推行时,围绕撤桶并点的争论频频出现,不少小区的居民并不理解支持这项制度,甚至网上调侃,上海的996们失去“扔垃圾自由”了。
诸多内涵段子,背后反应出市民对定时定点的不适应、难以接受、思想并未统一。齐玉梅指出,虽然“定时定点”是上海垃圾分类投放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可以有其他投放方式作为补充,“定时定点”方案也提出了各大小区要因地制宜。不同小区有不同的节奏,定时定点需要和居民商量,每个小区都要制定一个合适方案,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急于求成,时间上慢慢推进。
同时,垃圾桶的投放点需要根据小区空间条件、志愿者人数等因素来合理确定,而且在设置时,必须坚持便民原则,要根据小区居民原有的投放习惯及垃圾房的位置来设置;至于“定时定点”投放点开放的时间,同样要结合小区“定时定点”推进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总而言之,通过定时定点方案,下大决心推行垃圾分类,就是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垃圾分类与之息息相关,最后达到的效果,就是引导居民分类、方便居民分类。
图二:上海垃圾分类路径与方法
第二:机关先行、党建引领、群众主体
早在2018年,上海市级机关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新时尚 市级机关做模范”主题实践活动,机关先行、党建引领,提高带头践行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直到2019年7月,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方案对居民区开展的时候,实际上党政机关已经形成非常好的表率氛围,然后逐步将垃圾分类过渡性推广到居住区,形成“机关先行、党建引领、群众主体”三位一体的模式,凝神聚气,共同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好。
第三:依法治理、体系建设、条块协同
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居民行为习惯的改变,也是整个固废产业体系的建设。从2018年开始,上海逐步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的全产业链的体系建设。
据数据显示,上海分类投放共兴建1.76万个投放点、垃圾房;共有3000辆干垃圾车、1100辆湿垃圾车、80辆有害垃圾车及150辆可回收物车分类收运;同时建成焚烧厂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厂16座,日处理能力约2.435万吨,在建有10座干垃圾和湿垃圾处理厂,3座待建。
图三:全过程体系建设
法规、制度建设尤为重要,有如下法律法规助推上海垃圾分类向前迈进。
(1)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之所以该条例引起自上而下的关注,齐玉梅认为,这跟条例立法征订过程的公开性直接相关,分类管理条例在立法期间,不只有人大代表参与,还有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与市民充分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全体人代会的表决方式,因此在上海两会期间形成舆论的热潮,也为后期《条例》实施形成了社会共识的基础。
图四:政策制度建设
(2)《定时定点》、《拒绝收运》、《街镇创建》等一系列配套细则出台。要想使《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落到实处,细化的配套措施必不可少,比如定时定点方案、不符合分类标准拒绝收运方案等,同时为了使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的保持、动员基层全面参与起来,7月20号,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2019年4—6月各区及各街道(镇、乡、工业区)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评测结果,对各大街道垃圾分类实施效果进行排名,让街道形成“攀比”心理,激励进步。
此外,在经济政策方面,齐玉梅指出,对于末端的垃圾处理场建设,开建时间越早,越早地投入使用,拿到补贴政策越多;同时还将探索刺激前端分类政策。正是通过以上经济政策、行政政策叠加应用,促使垃圾分类制度体系的完善,保障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向前迈进。
随着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加强社会各界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度?上海全面加强动员体系建设,形成条线动员、社会动员、基层动员,自上而下的全民总动员体系。
齐玉梅补充说,其实上海在垃圾分类的宣传上,投入的真金白银并不多,大多都是社会媒体自主地宣传,甚至有些带有嘲讽的自媒体也加入进来。垃圾分类这件事,不能自娱自乐,从工作者心态上说,要有一颗坚强的心态,经得起嘲讽。
图五:动员体系建设
实践问题:三种“不适应”
定时定点的意义不言而喻,但难度也显而易见,对大多数小区而言,要想推进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都得先过“撤桶”这一关。简而言之,就是把原来大家已经习惯了的家门口垃圾桶撤走,重新设定统一的垃圾收纳场所。
据中国经济报报道,长宁古北国际花园350个楼层垃圾桶全部撤走,同时在地下车库新增5个投放点。“撤桶第一天,物业经理电话被打爆,有居民拦着撤桶人员不走,几天后才开始习惯。”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说。
以往盖一抬,手一松,生活垃圾不费吹灰之力就投进去了。“毫不意外,定时定点后绝大多数人会感到不适——车不适应、扔不适应、行为习惯也不适应,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定时定点的不适应、收运系统的不适应、持续行为习惯的培养较难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齐玉梅表示。
图六:上海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的问题与表现
针对以上问题,未来,上海将继续优化评价指标、完善收运处理系统、持续综合测评排名、挖掘分类减量潜力等一系列措施发力,打赢这场看似简单,实则最复杂的攻坚持久战!
在国际化大都市中,要像“绣花”一样去管理基层组织,所以这也是对各个小区基层治理能力的一种考验。其实,良好的生态和城市的文明正是从这种不方便开始的,只有习惯了这种不习惯才能塑造城市环保的好习惯。
论坛开场精彩视频↓↓↓
普拉克张大伟:EFANS技术为厨余垃圾处理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傅涛:长江大保护面临三大难题 期待真正的大企业破局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17610899796(微信同号)
编辑 | 刘影、李艳茹
统筹 | 谷林
2019年,E20研究院重磅发布——年度报告、细分领域及总裁专属报告,明确政策趋势和产业形式,为把握市场机会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报告名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