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34-140)

苏美传播 江苏省美术馆 2022-06-11


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美术馆典藏作品活化,深入挖掘和传播藏品的文化艺术价值,用名家名作来梳理和呈现江苏地域文脉的风采,由江苏省美术馆与“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合打造的“云展厅”——《e观藏·每日一美》,依托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精品资源,每日精选一幅名家书画精品,配以一篇精品赏析的美文,图文并茂,全年365天持续推送,美在每一天!让美的艺术形象、美的精彩瞬间、美的永恒精神来丰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让“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人们从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不断迈进。


此音频与南京市朗诵协会联合制作

本期朗读:南京市朗诵协会 刘荣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34)

宋文治《泼彩山水》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陈 岚



宋文治《泼彩山水》

立轴  纸本设色

44.5x56cm

创作年代不详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文治写意


钤印

宋文治印(朱白文)、宋灏之印(白文)


宋文治先生是新金陵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他历任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等职。宋文治1919年出生于江苏太仓,苏州美专毕业,曾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0余年。1957年江苏省国画院筹备成立,他是首批调入画院的画家。1960年他参加了“江苏国画工作团”二万三千里写生,作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画创新的开拓者之一,他创作的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文治先生是一位勤于思考,在艺术上不断求新求变的画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宋文治又开始了新的变法。他先后受到张大千和当代水墨的启发,将泼彩、拓印等技法引入他的作品。他的泼彩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和意境的挥发,形成了“境象笔墨之外,别有画在”的新风貌,与张大千的大泼彩拉开了距离,他将自己的这批作品名为“小泼彩”。


此幅《泼彩山水》是属于其最初尝试“泼彩”技法的作品,作品中大部分面积被变化微妙的泼墨和泼彩所占据,水、墨与色在景物大体的轮廓下,肆意冲撞,大气磅礴。与泼彩相对比的是,细心收拾,山间的屋舍和远处江边的三两只船只,如梦如幻,一切皆交融于墨色之中。观宋文治先生的泼彩画,除了观察作品的彩墨淋漓和构图的千变万化,更可体会其细节的处理,这代表着作者奇妙的艺术想象和深厚的传统功力。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35)

应野平《云山无尽图》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晏 明


  

应野平《云山无尽图》

立轴  纸本水墨

96.5x59.4cm

1980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云山无尽图 ,一九八一年元月,应野平


钤印

野平(白文)、七十岁后作(白文)


应野平,浙江宁海人,1910年出生,1949年前曾任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后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创作干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1983年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系海上画派名家之一。


应野平自“四王”入门,继而上溯“元四家”及北宋诸家,对石涛也心慕手追,传统功底深厚,并且深入大自然,师法造化,借鉴西画,博采众长,用宏取精,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自具面目。他的作品笔墨仓润拙朴,格调清新明快,画面气韵生动,其中《澜沧江畔》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水墨山水》获日本现代水墨展优秀奖。


此幅《云山无尽图》采用纯水墨的表现手法,墨色精晶透明,虚实相间,风骨健俊,笔法苍劲娴熟,构图布白守黑巧妙,整幅作品气韵贯通,下笔肯定老辣,毫无做作犹豫痕迹,胸中自有丘壑也,远景寥寥几笔,似有云海之意。若登峰顶,极目千里,气势磅礴,置身云天,似临仙境,观其作,快哉!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36)

朱士杰《大桥夜景》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庄 重



朱士杰《大桥夜景》

布面油画

64.8x125.7cm

1973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朱士杰(1900-1990),生于江苏苏州。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第一代油画开拓者之一。1922年与颜文梁、胡粹中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之一),并在1927年创立苏州美术馆。曾访学日本,把包豪斯思想和实用美术带回中国。朱士杰在苏州美专创建实用美术系,该专业后来发展成“艺术设计”,并创立中国第一个动画系专业。历任苏州美专教务长、教授、西画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等。


与另一件创作于1971年,同样反映南京长江大桥的油画创作《长桥卧波》相比,这一件创作于1973年的《大桥夜景》则显示了不一样的趣味性。


朱士杰的油画创作广泛涉猎了从古典主义到印象派的一系列技法和风格,在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灵活采用了光作为画面造型的一个主要因素。画面的视角是从狮子山方向看大桥的,大桥静卧在长江的万顷波涛之上,平直而舒展,桥上的灯光勾勒出大桥的外形,同时倒映在水中形成一条跃动的光带。这一实一虚、一静一动的两条光带将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暖黄色的灯光在清冷的夜色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也突出了大桥的造型。在画面偏左的上空,云间显露出一轮满月,月光洒在长江的波涛之上,清冽的月影形成一条垂直光带,与大桥横向的暖色光带构成了一个十字分割,画面的构成规整而又富于变化,冷暖色系的分布使画面的装饰性大大增强。


朱士杰以南京长江大桥为题材的作品有很多,但是每一幅都能找到不同的趣味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反映出作者极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永不停步的创新精神。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37)

秦宣夫《国庆游行》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张 永



秦宣夫《国庆游行》

布面油画

65x80.8cm

1956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秦宣夫(1906—1998),生于广西桂林。现代中国油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美术史论家和教育家。1925年起求学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30年赴法兰西留学绘画和美术史论,1934年后相继任教于北平艺专、清华大学以及国立艺专、中央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


秦宣夫先生擅油画,精于西方美术史论。自幼酷爱艺术,青年时期游学欧洲,深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中年主张艺术贯通中西、融汇创造,注重生活体验;晚年画风率真自由、洒脱老辣,情感真挚。


此幅《国庆游行》是秦宣夫先生1956年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反映了当年“10.1”国庆期间南京市民游行的热烈场面:游行队伍身着盛装、手持鲜花、载歌载舞地行进在宽阔的中山路上。观看游行的人们井然有序地坐在马路两侧……身着制服的人民公安以及抢拍的记者,形象生动逼真,气氛热烈而高涨。作品以俯视角度呈现,使画面空间得到有效扩容,左侧高耸的大楼与前景的旗帜遥相呼应,动势得到加强。旗帜和标语营造的暖色主调加强了节日欢乐的氛围。“庆祝国庆”“社会主义胜利万岁”“向科学大进军”等醒目可见的横幅标语是一个时代的标本,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艺术家在知天命的年龄以饱满的情绪将当时游行的场景以绘画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以图像定格历史,让绘画更有意义。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38)

祁寯藻《中秋双桥对月》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张 漫


祁寯藻《中秋双桥对月》

16.7x52.4cm 

书法  纸本扇面

1845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释文

积雨萧疏断,层阴豁达开。夜深山影出,风定水光来。老圃惊黄蝶,闲庭现绿苔。遥知沧海上,蜃气静楼台。斯地邻空谷,幽兰谁为芳?瓦盆高出箭,纱幔细留香。倚槛看无寐,披襟喜未凉。便思就篱菊,乘兴作重阳。随步出门去,稻田流水中。物情怜岁晚,人语识年丰。茇舍淹留熟,蓑衣坐卧同。老农意良厚,对影惜杯空。我有岁寒友,十年相见稀。宦游同作客,笑谈久忘机。此夕停琴伫,何时带月归。紫门虚不掩,乌鹊自南飞。


中秋双桥对月,乙巳伏日,海帆中堂夫子命书旧作,即请悔正。

通家晚生祁寯藻。


钤印

寯藻(白朱文,连珠印)


祁寯(音“隽”)藻,山西寿阳人,字叔颖,后字淳甫,因避讳同治帝载淳名讳,更为实甫,自号春圃,别号闲叟、息翁。出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卒于同治五年(1866年),终年七十四岁,谥号文端。其父祁韵士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地理、历史学家,著有《西域释地》《万里行程记》。祁寯藻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迁翰林院编修,遂步入仕途,为宦达四十六年之久。历任左都御史、诸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保。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后世称“三代帝师”“四朝文臣”。同治帝对其评价:“学粹品端,忠清亮直”。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赞曰:“寿阳相国,心性玉洁,心比春和,学博而不矜才,丰而不露,见人友善,必称道之。其休休,有容之度,盖有古大臣之风。”


祁寯藻在清中后期的书坛影响很大,有“书法为一时之最,得者皆宝贵之”的记载。与何绍基、叶名澧等相交密切。其行书取法“二王”,兼容颜鲁公、黄山谷、赵松雪等。楷书多学颜赵,恪守唐人法度。尤擅小楷,颇得雪松意趣。此幅作品为其小楷代表之作,扇面整体布局取长短错落之法,一长一短,隔行错落,与折扇上宽下窄的半圆弧形状相呼应,形成自然协调的美感。用笔圆润秀丽,线质劲挺,结体妍隽且法度严谨,方正整齐。在区别于馆阁体规整刻板的同时,力求将精致隽雅同正大遒劲相融,给予观者“虽多尘色染,尤有墨迹浓”之感。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39)

程十发《小孩与熊猫》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丁雅力


程十发《小孩与熊猫》

立轴  纸本设色

60.5cm×35.5cm

1961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

辛丑三月十发写意。


钤印

程(朱文)、十发(白文)、得趣(白文)、祖国文化同浩鉴藏(白文)


程十发(1921-2007),出身于上海松江一中医世家,为现代海派重要艺术家代表之一,其以连环画著称,更以中国画享誉世界。原名潼,室名“步鲸楼”,斋号“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1952年,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和插图创作,1956年,参加上海画院的筹建,并入职为画院画师。曾任上海画院院长、西冷印社副社长、上海美协副主席等职。2006年,文化部授予其“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


“造型”正是构成程十发先生艺术独特性的重要元素。其早年心系山水绘画,但为生活所需而从事连环画创作,随着精力的投入,练就了扎实的造型基础,且避开了西式造型理念的熏染,但他智慧地选择像丢勒、安格尔等线性造型语言的大师,用毛笔意译作品。很多作品中的造型观念已经超越比例结构的准确,而是对笔墨意趣的追寻。其创作热情之高,且尝试将连环画、插图的一些特色引用到中国画上来,确立了“笔墨加连环画”的“新人物画风格”。


此幅《小孩与熊猫》为十发先生1961年所作,而此时正是其个人风格横空出世的第一个高峰。通过此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十发先生对于人物与景的处理非常之娴熟。少数民族女孩的面颊以红云过度,喜庆也并不突兀;熊的造型朴拙,似西北的泥玩具充满着乡土气息的质朴趣味。人与物整体造型虽有变异但还是偏向于写实风格,清秀且甜美。左边陪衬的两支竹叶也是粗笔拙拙的构成,透出一种清爽且朴拙的意趣与难以言表的美感。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40)

陆地《初阳的光辉照耀着山村》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刘彤彬



陆地《初阳的光辉照耀着山村》

水印木刻

38.8x58.9cm

江苏省美术馆藏


陆地(1917—1982),江苏苏州人,擅长版画,肄业于上海私立新华艺专西画系。1937年参加全国木刻界抗战会。曾任教于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作品有《怒向刀丛觅小诗》等。


此件水印木刻作品画面描绘了一个山村宁静早上的景色,在这片安静祥和的气息里,观众欣赏的心情也会被带着沉静下来。纵观整幅画面,画面中近、中、远景安排布置妥当,相得益彰,画面构图本身就给人以平稳之感,画面着重描绘了中景处取水的人和牛群的场景,显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清晨富有能量的感觉。同时,在画面配色选用方面,画家以黄绿色调为主,配以远处一抹淡淡的红色屋顶,画面整体的颜色更使观众体会到初晨光辉的乍暖还寒。


在刀法语言的组织上,这幅作品没有刻意强调突出木版画的“刀味”,反而让刀的感觉隐隐藏在画面的各个角落中,这使得画面就变得没有那么“锋利”,反而是像初醒时一双朦胧的眼睛观察过去的场景。然而版画语言特有的层次感又被作者巧妙安排。不难发现,陆地先生在创作作品时,分版是极为合理的,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一张版上的可能性,尽量用最概括的语言来描绘画面,使画面不至过于繁琐、复杂。在合理分版的同时,他又做到了画面层次的丰富和多样,不会给人以单调乏味之感,这一点值得后来广大的版画创作者加以学习和借鉴。





往期精彩回顾

🔗回顾丨水印版画材料与技术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公共开放周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06-112)

🔗志如初 人如菊——与画家高云不谈回归,谈出发

🔗VR展厅丨坐看云起时——江苏省美术馆藏20世纪中国画专题展

🔗VR展厅丨江苏省抗疫主题美术书法精品展

🔗资讯丨感动凝聚力量——“江苏省抗疫主题美术书法精品展”线上线下齐开展

  🔗徐惠泉 疫情期间的绘画日记

🔗把传统经典当成一个“球体”,于是,我飞向它、撞击它


供 稿:王晓露


监 制:宗 洁

编 辑:李 丹、李晓予

 

| 开放时间 |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交通信息 |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公交:

总统府站:乘坐公交29路、44路、65路、95路、201路、202路、304路至总统府站下,步行250米可到达。

大行宫东站:乘坐公交5路、9路、25路、34路、29路至大行宫东站下车,步行150米可到达。

地铁:地铁2号线或3号线至大行宫站,1号出口步行300米可达。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公交:

南京图书馆站:乘坐公交31路、313路、80路、Y2路、3路内环至南京图书馆站,步行250米可到达。

大行宫北站:乘坐公交2路、304路、31路、313路、44路、65路、68路、80路、95路、3路内环至大行宫北,步行230米可到达。

地铁:地铁2号线或3号线至大行宫站,6号出口步行300米可到达。

| 官方微信 |

| 官方微博 |

| 官方网站 |

http://www.jsmsg.com

| 咨询电话 |

025-896108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