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预告丨“重叠的目光——张杰作品展”将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

苏美传播 江苏省美术馆 2022-07-30

重叠的目光——张杰作品展
2021.10.30—2021.11.14

主办:江苏省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
展览地点: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策展人:殷双喜

学术主持:何桂彦

研讨会:2021.10.31 上午09:00 

开幕式:2021.10.31 下午14:00


2021年10月31日下午14:00,“重叠的目光——张杰作品展”将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

纵观张杰的作品,无论是风景自然还是城市景观,在不断变换浮动的视角中,可以看到他对中西方艺术表达方式进行融合的尝试,又能看到对传统观看方式的破除和重构。这是当代艺术家个体对时代的反映,也体现出艺术家主体对自然、社会、群体的多维观察。

从2000年开始,张杰尝试将油画和水墨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实验,希望表现“山水”油画。他曾提到自己的创作理念是“在中西绘画观念与技巧的反复体验与交融碰撞中,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皴法与西方绘画的色彩和构图进行结合,试图营造出一种写实与写意、抽象与具象、当代与传统之间的平衡之感。”

张杰  《造城》  200X160 cm  2014年

张杰  《澈之境》  200X150cm  2013年

在张杰最近20年的风景作品中,俯瞰视角是他该类型创作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画面让人想起从高空向下俯视的地形图。飞机、航空摄影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也许是这一视角转变中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它们可以重塑人类体验的最基本要素,改变眼睛与地面的物理联系。使人们对过去牢固而稳定的时间与空间、人与地形、视野与视角之间的关系产生新的认识。

在张杰的作品中,变化的视角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于中西之间进行多维尝试,从名山大川的俯瞰高空扎入市井旮旯的低深处,再到怀旧的、超现实意味的透视性建筑,张杰在自己的风景乌托邦构建了一个从各个角度可以看到一切的地方。

(节选自《浮动的视角——张杰风景中的山水与城市》,作者:孙峥、韩华) 


重叠的时间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些追问是绵长恒久的,比如美是什么?爱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天的尽头有什么?逝去的时光是否能倒流······而让我兴味无穷的是——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方式追问,霍金把宇宙简史起名为《时间简史》,大概认为时间就是世界最大的秘密。牛顿眼中,时间是一支离弦之箭,箭头搭载着整个世界,开弓不回,一往无前;爱因斯坦眼中,时间像一条浩瀚的河,深水静流,随着引力和速度的变化,于寂静中流淌又回旋,世界在这蜿蜒的河水中,折叠又舒展;而在量子学派眼中,时间是烟波是雾气,散是漫天氤氲,聚则云海浩渺,它无处不在又无边无垠,无数个世界如同一滴滴水汽,在云山雾海里穿行、跳跃、分身、弥散,每滴水汽里过去、现在、未来线性发展,无数的水汽又囊括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可能,它们并存共在。

张杰  《梦幻之城》  600X250cm  2021年

科学与艺术都是对世界的探索,区别仅在于探索路径和呈现方式的不同。科学家们提出的平行宇宙说,在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里,以文学的笔触呈现。那个奇异的花园里有无数个分叉的路口,在每个路口选择一条路径就会产生一种命运。正如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许多条岔路,一旦做出选择,就会通向某种确定的方向,这大概也是人生痛苦的来源——我们选择,却又常常后悔:如果当初做的是另一种选择,现在会不会不一样?但我们永远都不知道,那通向不一样方向的小径,究竟比现在更好还是更坏。而在那分叉小径的花园里为我们描绘了所有选择的可能性。在它奇异的景致里,时间有时有限交叉,有时无限分叉,在许多不同的时空里,不同的命运衍生不已,枝叶纷披。

科学家的探索和文学家的想象,不断激发我对世界的兴趣: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平行宇宙是不是就如同博尔赫斯笔下那个交叉小径的花园那般:时间可以有无数条线,分散的、集中的和平行的时间交织成一张不断生长的、错综复杂的网。由相互接近、交叉、隔断或者永远互不打扰的时间织成的这张大网里,包含了世间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里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里有我而没有你,在某些时间里,你我都存在,我们不相识,或者相识相交,譬如阅读着我的文字、欣赏着我的画作的这个时间、这个世界。

张杰  《追梦人》之四  150X130cm  2020年

所以,时间是一张网,它兜着全部的万千世界。如果我们把投向宇宙深处的目光收回,仅仅关注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这个已知的、确定的、被科学家们命名为“经典宇宙”的世界呢?在这个世界里,时间似乎是横向线性的,它单向向前。但是,如果把空间加上,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都存在无数空间,如同数轴线上加入了无数条纵轴,在这个时间与空间纵横交错的图谱里,大部分时空,我们并不存在;某些时空,有你而没有我;另一些时空,有我而没有你;仅有某些极少的时空里,你我都存在,我们分散或聚合,有时相交,或者永不打扰,在各自的花园里不停的忙碌着做选择,在选择中,逐渐勾勒出那条仅属于自己的人生小径。所以,时间仍然是一张网,它串起了这个世界的所有空间。

在这个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分身乏术。每一刻具体的时间里,我们只能选择身在某处,当我们在一处空间就必然不在另一处空间。可是这并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日出云跹、绿水金山、冰峰蓝天、明月雄关,高楼升炊烟、灯火或阑珊、路上车连连、秋水欲望穿······在时空的纵轴上这一切同时存在。我们在每一刻却只能身处一处,感观一物,世界被我们碎片化、平面化、简单化。

张杰  《追梦人》之九  150×130cm  2021

张杰  《俸》  120×90cm  1998年

这次的展览,我想在展厅这样一个有限的物理空间内,重构我们感知世界的经验。所以我选取了时空上跨度很大的部分作品并置重叠在一起。当我们置身展厅环顾周遭:巍峨静穆的山,高楼林立的城,意恐迟归的亲,追梦奔忙的人,他们同时存在,构成这个确定世界真实的模样;几十年前老旧的码头,今日繁华熙攘的都市,战争年代的先烈们,和平盛世的劳动者,他们也同时存在,如同是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穿行。

重叠,是我对世界的认知结果,也是我对世界的观察方式。艺术语言服务于艺术家的思想,服务于作品的表现。视觉艺术如何呈现这个重叠的世界?艺术语言如何淬炼才能更好地表现这个重叠的世界?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探索。如果观者细看每一个画面的肌理与笔触,在画布上可以看到层层色料也是累积在一起,冷与暖,明与暗,互补与近似,厚质与轻薄,它们层层叠叠但并不掩盖消亡,它们彼此独立又共同存在,如同这个重叠的世界。

张杰  《祈福》  130×100cm  2021年

张杰  《岁月》  145X120cm  1992年

在本次“重叠的目光”个展中,呈现出宏观空间与微观空间的重叠、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重叠、外部空间与心理空间的重叠以及过去时间与当下时间的重叠,在观展的这一刻,观者的目光可以穿过时空数轴上那些重叠的空间与时间,突破既有的时空经验,这一刻既俯瞰世界,又仰望高楼;既纵情山水,又置身城市;既同理共情,又内观自省;既回看过去,又凝视当下······当时空重叠在一起,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立体性。


张杰


生命的律动

“田野和树林给予的最大快乐是人和植物间玄妙关系的暗示。我并非独自一人,也不是没人认识我。它们向我点头,我向它们点头”

 ——爱默生

古人云“未生贤者,先生山水”,早在五代以降,山水作为绘画中时常被表现的元素,便已承载起自然和宇宙的意韵;山为通天之石,水为福泽之源,皆是祥瑞所在,予尘世以浩瀚之气。作为一位对自然有着特殊感悟的艺术家,张杰笔下的山水充斥着源源生机:笔触的纵横点画间造出山水树石独特的质地形貌,光影与色彩的明暗交织中则写出风物各异的鲜活样态。艺术家作画并非为了复制物理世界的真实,而是以内心的真诚和万物对话、与山水传神,在心物相交中表达另一种超越物象的真实——自然本真。正是这种本真孕育了宇宙之生生,因此,画中山川吞吐天地而巍然,林木枝叶昙昙而葳蕤,无一不显露出盎然生气与磅礴意境,真山水的生命尤在于此。

张杰  《瑞风》  600X250cm  2021年

艺术家画景的另一个特征,则是从小景、点景着眼,对“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予以诠释:在树林水岸、汀溪坪院间,或有若隐若现的房舍砖瓦,或矗立古旧楼宇亭台,或以截景式构图画出泊岸之舟船。这些作品中罕有人迹,却似感觉人已与物交融其中;在此间,从未出场的“人”与万物同属于宇宙这一生命体,故而血脉相系、共情共生;这些人为建造物蕴含着生活气息,亦承载着生活意趣;也正是这些造物缔结了人的生命与山川、大地的联系,使活生生的人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中真实地存在着。

张杰  《遥远的星》  165X130cm  1988年

于艺术家而言,绘画是一种更纯粹、更直观地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在纯粹自我中体验人生的真诚。以自身与天地交融,以自心通达万物之心,将艺术创作建基于自然之维,同时从中探寻人与宇宙万物生命的本真,这即是山水画创作的要义之所在。张杰的作品鲜有史诗般的崇高感,却在奇伟婉丽间透出巴渝人的爽利与闲逸,亦常以主观的抒情来体会人与自然间的微妙关系。正是在这些涌动流淌的丰富情绪中,艺术家与自身和解,人与自然在冲突的交流与相互感知中重新建立起一种和谐,在相同的律动中催发共荣的生机。


 铮铮

张杰  《瑞风》  600X250cm  2021年


交错观看中的山水秩序

“光影对比”和“中国山水”构成了自然风景的两个主要序列:

“光影对比”山水呈现为从形式的探索到观念的建构。从1998年的“光与影”到2008年的“升”、“天机”系列,形式语汇基本确立,注重表现“蓝”的渐变与“白”的光影特质,直到2010年的“大地颤音”、“大地畅想”、“大地之源”系列,开始进行形式的另类探索,比如对材料肌理感的保留与对“点、线、面”的音乐性表现,建立形式的节奏感。此后,“光影系列”开始沿着观念建构的方向迈进。一方面在其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时间意识”(四时山水),呈现光影中特定时段的风景,强调标题的意指功能;另一方面将“诗词”引入山水,追求诗画相融的文人意境。总的来说,“光影”山水系列实现了从西方形式秩序的探索到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融入的复古式回返。在此,时间与文学的特定表达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样本构筑了图像、文本与观念的交错时空。

张杰  《大地泪痕》  165X150 cm  1997年

张杰  《绿色印记》之四  150X130cm

“中国山水”重在挖掘色彩的形式表现力。2006-2007年“飘逸的绿”、“漂浮的绿”、“洒落的绿”、“绿色印迹”等系列由对“绿”的关注出发,探索了一系列“绿”的表现手法,通过色彩与笔触的交融建立秩序感,并建立了两种“绿”(形式)与“山体”(内容)的关系:融合——呈现和谐感;独立——制造距离感。2010-2012年“带红印”的山水、“被切割”的风景、“被撕裂”的风景、“龟裂的”森林、“破碎的”风景、“消融的”风景、“红线”等系列以“破坏”的方式解构风景,是对06-07年“距离感”系列的延续与突破:延续体现在山体的独立性,突破体现为解构方式的多样性(线条切割、切割加红印、色彩反差来撕裂、细线条营造裂开感、“两山一水”的破碎距离、色彩张力)。其中,部分创作强调“红”色的文化意涵,用红色介入山体结构,制造一种刻意的干扰。可见,“中国山水”系列从“绿”到“红”的探索过程呈现了中国传统山水元素的当下转换,这种转换由色彩在形式层面的解构实现,并通过色彩的现代性建构了另一种山水秩序。

张杰  《消融的风景》之九   150X130cm  2012年

因此,“光影山水”从形式(笔法)的探索到观念的建构,实现了抽象山水的复古式回返;“中国山水”通过观念的植入解构色彩,从而实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的当下转换。此种“今-古”、“古-今”的反向探索呈现了一种交错的观看之道,并通过山水的文化秩序建构了画者的时空观。

“有效的亲近”:城市的情感向度

与“自然山水”并行的便是“城市风景”的系列题材。总体上来看,“城市”在张杰的创作中呈现为四个明显的阶段:在多元化的探索阶段(2000年以前),“城市”多呈现为俯瞰视角下的无细节全景,如1999年的“大地系列”主要通过笔触和色彩来建立抽象语汇的秩序感。10年后(2010-2011年间),城市的描绘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城市与“山林”相携而现,视角由俯瞰变为近仰或者中平,城市元素(如楼房、湖泊、船只等)也开始出现在画面中。此时,“渝北”的地域性特征也在城市发展的新貌中得到了凸显。直至2014年,艺术家将目光聚焦于“城市要素”,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特定地域元素的景观化表达,都市生活(如“见证”系列与“繁城”系列)与标志性建筑(如“抗战胜利纪念功碑”系列)成为主要的观看对象。这些作品以宏观视野展现楼房、建筑的中景,仍然以模糊手法建立色彩与形式关系的构成感。

2017年以来,城市风景的主题化成为张杰的创作重心,其中既有对以楼房为主体的“城市”系列(2014-2016)的延续,如“空城计”系列;也有以特定群体为对象的主题化描绘,正是后者深入到城市“内部”,以人物的行为和作为符号的标语构筑出叙事性的场景,如以老年群体为代表的“空巢记”系列、以农民工群体为代表的“城市梦”系列和特定医护人员为代表的“红色记忆”系列等。在这些丰富的场景中,“边缘人群”也得以参与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与城市的发展共同描画出时代的主线。

张杰  《空城记》之三   200X100cm  2017年

从以上历时性的创作脉络可以看出张杰“城市风景”系列的重要转向。从本体层面来看,此种转向主要体现为:视角由最初的宏观转向微观、取景范围从整体转向局部、艺术语汇由抽象转向具象。从超越本体的感官层面来看,前期对城市的描绘往往是“有距离”的观察,视觉是主要的感官途径;而后期则浸入城市之中,不再局限于眼睛的观察,而是沉浸于具体叙事场景的、整个感官的调动。可见,后期的城市风景更加接近于罗伯特·默里·谢弗“声音图景”的概念。也正因如此,“城市风景”系列实现了感官维度从“无声”到“有声”的第四个转向。

 从绘画本体的突破到主体感官的跨越,张杰的“城市风景”也实现了情感维度的重要转向,即从一种保有距离的疏离感转向体验和见证的亲近感。艺术家也从一个记录城市变迁的观察者转变为一个关注边缘人群且饱含丰富情感向度的共在者。由此,张杰通过一种主动性与城市建立起了“有效的”亲近。

超越意象:辩证的风景观

张杰  《追梦人》之三   150×130cm  2020年

从绘画意象层面来看,作为自然的山水和作为景观的城市无疑是张杰绘画中的两个主题。然而,画者对二者的认知并非线性的递进,而是一种比重的倾斜与调配:一方面呈现为从自然山水向城市景观的比重倾斜。在此过程中,城市由初始“全景俯视”的抽象经由“山林与城市”的和谐交映过渡到城市要素的地域式概括最后呈现为城市“内部”的主题化描绘。与此同时,自然山水由较大比重的描绘呈现出渐隐的趋势;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城市与自然两种视看方式的调配与交织。如创作于2017年的“空城记”(竖构图)系列对2012年“破碎的风景”系列“两山一水”视看方式的借用,画者以“山水”的视角来看城市。再如2020年的“追梦人”系列,画面中“地面标线”所营造的构成感与2011年“被切割的风景”与2014年“切割的风景”系列中线条切割的形式表现力相得益彰。可见,山水和城市在张杰的绘画中并非两种纯粹的意象,而是超越意象层面的两种视域的辩证交织。

张杰  《被切割的风景》之二  150X130cm  2011年

那么,在此种意义上来看,张杰对风景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意象本身,更多地诉诸于一种综合性的认知,体现了康德意义上认识能力(感性的直观、知性、理性和想象力)的自由协调:风景与画者的关系是由二者之间的真诚对话创造出来的。也正是如此,作为架上绘画的风景画才能显示出其之于风景摄影的特殊性所在:前者是基于一种综合性认知的自由协调,而后者只能囿于“观察者”的技术捕捉。(作者:郭峙含、何娟)

张杰  《吻》  200X180cm  1987年

关于艺术家

张杰

1963 生于重庆

1988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重大题材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许多作品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个展和参加重要学术性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正式收藏。主要从事油画艺术创作研究、美术思维训练研究、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艺术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等。



往期精彩回顾

 🔗展览预告 |大爱报春晖——夏同浩百年诞辰捐赠书画精品展

 🔗8@JAM | 遇见图画书,遇见故事中的“故事”——信谊原作邀请展

🔗馆学研究丨《原境之魅:欧美艺术博物馆陈列方式研究》

 🔗VR展厅丨到人民中去——江苏省美术馆藏木刻版画研究展(1931-1949)

 🔗VR展厅丨百年征程——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书法精品展

 🔗VR展厅丨纪念李剑晨先生诞辰120周年——江苏省美术馆藏李剑晨捐赠作品展线上展览及作品鉴赏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21-27)


文章来源:当代美术家

监 制:宗 洁

编 辑:陈 也


 

| 开放时间 |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注意事项 |

观众在场馆入口处出示“苏康码”、身份证

经测温、安检、取票后方能入内参观

请广大观众参观时戴好口罩

保持1.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避免人员聚集 文明观展

| 交通信息 |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公交:

总统府站:乘坐公交29路、44路、65路、95路、201路、202路、304路至总统府站下,步行250米可到达。

大行宫东站:乘坐公交5路、9路、25路、34路、29路至大行宫东站下车,步行150米可到达。

地铁:地铁2号线或3号线至大行宫站,1号出口步行300米可达。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公交:

南京图书馆站:乘坐公交31路、313路、80路、Y2路、3路内环至南京图书馆站,步行250米可到达。

大行宫北站:乘坐公交2路、304路、31路、313路、44路、65路、68路、80路、95路、3路内环至大行宫北,步行230米可到达。

地铁:地铁2号线或3号线至大行宫站,6号出口步行300米可到达。

| 官方微信 |

| 官方微博 |

| 官方网站 |

http://www.jsmsg.com

| 咨询电话 |

025-896108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