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89-195)

苏美传播 江苏省美术馆 2022-10-07



自2020年5月18日《e观藏·每日一美》栏目推出以来,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精品赏析每日呈现,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飨读者。栏目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云展频道同步推出的同时,精品内容也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美术频道同步收录。“每日一美”活化了典藏作品、传播了艺术价值、弘扬了江苏文化的风采,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既实现了文化加传媒的创新探索,也进一步展示了文化艺术传播的魅力。为了更好地推进及传播这一文化品牌,“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与江苏省美术馆继续展开文化资源交流与合作,从2021年5月18日起,推出《e观藏·每日一美》第二季,延续全年365天每日推送,美在每一天!让美的艺术形象、美的精彩瞬间、美的永恒精神来丰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让“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人们从物质小康向精神小康不断迈进。


此音频与南京市朗诵协会联合制作

本期朗读:戴立 南京市朗诵协会副秘书长





 189 


沈行工 《雪后》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乐晓菊


沈行工

雪后


布面油画

80.2×100.2cm

200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沈行工,194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6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江苏省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艺术委员会主席。


沈行工先生擅长描绘江南的山水风情,他笔下的江南不仅有细腻可人的灵动,同时还有着类似于北方山水的恢宏气质。他认为:“充分利用色彩的纯度、色相和冷暖这些因素的对比,而不是仅仅依仗于色彩的明度对比,显然是达至画面色彩相映生辉的有效途径。”通过色彩的语言,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需要深厚的基本功与独到审美眼光。更随意、更自由地运用色彩,并非易事,然而沈先生的笔触似乎复活了那心底的斑斓景色。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沈行工油画作品《雪后》,创作于2002年,构图简洁利索,色调清新明快,展现出雪后江南山川的氤氲之美。作者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色彩,提炼出大自然的生动灵秀,在他的眼中,江南的风物不仅仅只是粉墙黛瓦的娟秀气质,同时也有着广阔茂盛的沧辣,无论山川、河流、小桥、屋舍,在四季的不断变迁中,皆是音乐、诗歌、流动的光影。这一切便成就了属于作者自己独特的风格——诗意性油画。




 190 


魏紫熙 《保卫厦门的高炮部队》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钱学君


魏紫熙

保卫厦门的高炮部队


镜片 纸本设色

34×46cm

1963年

江苏省美术馆


题识:保卫厦门市的高炮部队,一九六三年一月十三日。

钤印:紫熙(白文)

魏紫熙(1915-2002),原名显文,河南中州人氏。1915年出生于遂平县诸市店。早年毕业于河南艺术师范学校,一直从事教育和绘画创作,他在艺术和生活上走过漫长而坎坷的道路。直到南京解放,和傅抱石等人组建江苏省国画院,他的艺术上才得到了施展其才能的机会,并参与组织了两万三千里写生,是“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天堑通途》《大江东去》等。曾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协常务理事等职。


魏紫熙早年山水画宗法“四王”,也追师“新安画派”诸家,对两宋的山水画也涉猎很深,具有深厚的传统根基。他的画风苍秀齐出,刚柔并济,婀娜中见刚健之气,婉媚外露犹劲之韵。魏紫熙艺术上广采博收,兼容并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个性面貌。


江苏省美术馆所藏《保卫厦门的高炮部队》是魏紫熙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描绘了解放军在厦门山堡上巡逻的场景。前面一名士兵在用望远镜嘹望海面的情况,另两名士兵严阵以待。画面近处山石笔墨浓重,苍劲有力,高炮、电杆用书法的笔意,写出大型,再用淡墨画出山下的城市和远山,画面近实远虚,富有层次。魏紫熙先生的山水画既有传统功力,又有新意,笔墨凝重质朴,章法谨严灵活,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这些将现实生活的场景艺术地反映在山水画作品中,并成为那个时代的图像,代表了20世纪中国山水画由传统走向现代转型的基本的特征。




 191


亚明 《临莫高窟鹿王本生图》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马瑷


亚明

临莫高窟鹿王本生图


长卷 纸本重彩

96.5×712cm

90年代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鹿王本生图莫高二五七窟西壁,亚明临写。

钤印:亚明(朱文) 悟园主人(朱文)

亚明(1924-2002),原姓叶,名家炳,号敬植,安徽合肥人。后改名亚明。历任无锡市美协主席、江苏省美术工作室主任、华东美协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是“新金陵画派”的中坚推动者和组织者。


亚明1939年参加新四军,因极具绘画天赋并对绘画有着浓烈的兴趣,后转入淮南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41年毕业。他初攻人物画,师法梁楷、任渭长,风格简放灵秀。后致力于山水画创作,“以人民、生活、传统三者为师”,注重以情入画,以景寓情,笔下山水有奇姿秀丽之风。他提出“中国画有规律而无定法”,主张国画的去向应是立足继承民族文化传统,面向生活,以促进其艺术的不断拓展。


《临莫高窟鹿王本生图》创作于90年代,是亚明对莫高窟257窟西壁北魏壁画《鹿王本生图》的临摹作品。《鹿王本生图》题材取自“佛本生故事”,讲述佛祖释迦摩尼累世修行的故事。佛曾为九色鹿,毛有九色,角白如雪,十分美丽。九色鹿于恒河边救起一即将溺死之人,溺人十分感激并发下毒誓绝不泄露九色鹿的行踪。不久后,王后于梦中见一九色鹿,国王下令悬赏能提供相关信息者。溺人抵不住利益的诱惑,带领国王与军队前去捕鹿。后九色鹿对国王道明溺人忘恩负义的事情原委,国王大为触动,下令自此任何人都不可再来捕捉。而溺人也最终受到惩罚。


莫高窟中《鹿王本生图》采用横幅长卷式构图,故事情节的铺排由画面两端开始,到中间形成高潮。亚明临摹作品中仅呈现原作右侧半幅,画面从右至左展示王后与国王说梦、溺人告密、溺人领队前去捕鹿等场景。亚明用画笔还原了石窟壁画中极具感染力的线条与色彩,呈现出淳朴稚拙之美。





 192 


朱屺瞻  《月季图》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于帆



朱屺瞻

月季图


立轴 纸本设色

84.6x47.8cm

198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题识: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壬戌大暑画于上海癖斯居,朱屺瞻。

钤印:朱二(朱文) 年九十一岁(朱文)


朱屺瞻(1892-1996),名增钧,号起哉,江苏太仓人。幼年临习古画,青年时代两次东渡日本留学,专研中西方美术,上世纪50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朱屺瞻的创作既继承传统又融会中西,其画作清新质朴,雄健磅礴,意境高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曾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美协顾问、中国书协理事、上海美协常务理事、西泠印社顾问、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等职。


月季花被誉为花中皇后,是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一般有红、粉色,偶有白、黄花色,在我国南、北方都很常见。月季花容秀美,姿色多样,耐寒抗旱,香气芬芳,更重要的是月季花在我国寓意着平安吉祥、幸福美满,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从古至今画家爱表现的花卉之一。


朱屺瞻在耄耋之年依然孜孜以求,潜心探索,成功地进行了“耄年变法”,创造笔墨画法的新境界。江苏省美术馆典藏《月季图》就是创作于该时期的重要作品。画家巧妙地通过布局经营和笔墨色彩的融合统一,将花卉、山石的动人姿态和意趣生动呈现,营造了诗一般的幽雅意境。画中之景参差错落,浓郁的墨色、辅染的淡彩以及肆意皴擦的行笔,赋予了山石敦厚沉稳的特质,山石后方的虬枝在画家的寥寥数笔之间便具有了苍劲灵动的感觉,在山石和虬枝的衬托下,黄色盛开的月季花色彩鲜艳,用笔饱润,显得格外清新俏丽,灵巧动人。





 193 


张新予 《苏州印象》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刘鹏



张新予

苏州印象


水印木刻

46×50.4cm

1983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张新予(1932-2009),江苏泰兴人,江苏水印木刻学派创始人之一,1947年参加工作,195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曾任《江苏画报》美编,后进入江苏省美术馆专门进行版画创作,作品曾获鲁迅版画奖、布鲁尔雅那第十四届世界版画展二等奖、中国版画世界奖等,代表作有《栖霞山》《秋染巴山》《武夷山下》《太湖渔歌》《马厩》等。曾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版画院院长、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等职。


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的张新予先生的版画作品《苏州印象》创作于1983年,正值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当时很多文化艺术方面的新观念、思潮不断涌入,正值创作盛期的艺术家也试图在作品中借鉴西方的图式和理念融入作品中。此幅《苏州印象》虽然保留了诸如水乡特有的小船、桥等具象的视觉元素,但已经大胆地使得画面向意象化、抽象化迈进,以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弧形等几何形状,以纯色的黑白,木板的自然机理构成了作者心目中江南水乡苏州的印象。


画面的视觉中心是画面右侧的小桥,画家巧妙地留白使得水乡的水面和白墙上下呼应,灰色的桥的倒影更衬托出河水的澄明。画面左下角的台阶以及窗户增强了画面的透气感,木板的纹理作为中间色调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耐看性,隽永而深邃。





 194 


吴俊发 高岚》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邢思东



吴俊发

高岚


水印木刻

44.5×61.3cm

1989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吴俊发(1927-2019),原名翁元法,江西广丰人。擅长版画、水墨画。1943年开始从事木刻创作活动,1946年毕业于江苏丹阳正则艺专。1947年为《正报》主编《诗与木刻》《九月》等副刊。1953年至部队文工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作品曾参展国内外。历任中国美协江苏分会筹委会委员、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版画家协会会长、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吴俊发先生于1989年创作了版画《高岚》,作品描绘的是祖国大山大河之雄伟景象。作者借助水印木刻版画的形式,呈现了一幅山水画卷。水印木刻版画讲究“版材之木味、刀刻之痕味、水之韵味”,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水印技法之娴熟。画面主体以山为主,山的刀法错落有致,粗中带细。依山势用刀,山底起刀,山顶收刀,以此建山之势。山之阳多刀、阔刀,山之阴碎刀、小刀,整体呈现山之气势。


水印木刻还在于印痕之美,作品画面的空间感就是通过印画时的水晕之美来呈现: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偶有深浅色调穿插,以增强画面节奏。画面中的独特亮点,在于作者印制过程中在减版基础上运用了晕染方法,使得深与浅的变化更为柔和。减版使画面明度提高,深色版的运用,使得晕染的层次更加丰富,深色厚重,浅色通透。





 195 


杨云龙《机车整发》

文丨江苏省美术馆 秦蓁


杨云龙

机车整发


水彩画

56×76cm

1964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杨云龙(1919-1993),生于江苏无锡。1936年进入苏州美专学习,1937年进入国立杭州艺专学习,1942年国立艺专西画系毕业。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江苏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


杨云龙笔法灵动、用笔纯熟,十分注重画面构图与色彩的对应关系,注重色彩的变化、虚实相生,在画面的微妙之处可以窥见其作品的表达张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杨云龙和同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一样,充满激情,走进工厂,走向农村,表现新中国的工业成就,表现社会主义农村的崭新图景,表现翻身做主人的工农形象。《机车整发》是杨云龙1964年在大学任教时与学生在机车厂体验生活所创作的作品,该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四届美术作品展览。


画面以全景化的视角,十分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车间工人在赶制组装机车零件的繁忙场景。工人们分工明确,从工厂的场景可以看出众人都在为了火车制造而奋力付出,近处焊接工人们正使用电锯对钢材进行加工,火花四溅;塔吊正运送着零件,其他工人正努力进行着零件的加工与组装……大家都在忙碌着,为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而努力奋斗。作者用鲜明的色彩、细致的笔触将自己所看到的工厂场景镌刻在时间的画布上。




往期精彩回顾


 🔗两院一室·创作研究之一|刘彤彬·学科建设与跨越边界

🔗资讯丨品鉴大美之夜 探寻艺术魅力一一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大美之夜·夜游美术馆” 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活动

🔗线上展厅丨跟着汪晓茜老师走近建筑大师杨廷宝

🔗线上公教丨周京新解读馆藏明清山水画

🔗线上公教丨徐惠泉解读馆藏明清山水画

🔗线上公教 版画艺术|邓清之: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线上公教 版画艺术|安沂南:安舆丝量

🔗音频版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第二季(168-174)


供 稿:王晓露


监 制:宗 洁

编 辑:李 丹、陈星羽


 

| 开放时间 |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注意事项 |

江苏省美术馆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

请提前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

现场接受健康码、行程码核验及体温检测

凭预约信息及有效证件入馆参观

参观期间请佩戴口罩

避免聚集 文明观展

| 交通信息 |

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南京市长江路266号(陈列馆)

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因修缮需要,暂不对外开放。


| 官方微信 |

| 官方微博 |

| 官方网站 |

http://www.jsmsg.com

| 咨询电话 |

025-896108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