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遍及全国!中山这个“志蜀黍”有啥绝活?
志蜀黍,手工皮具匠人。
皮艺工具书《手缝笔记》作者,
手工客特训营导师。
有着一头浓密黑发的年轻人王志奇,
因为常被人说“长得显老”,
干脆给自己取名“志蜀黍”。
年轻的志蜀黍,
生活节奏也和一般的年轻人不同
——作为一名手工皮具匠人,
常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
“慢”已成生活常态。
△本期人物:志蜀黍——王志奇
2015年,
原本从事影视行业的志蜀黍,
为了“保住一头黑发”从电视台辞职,
转身成为一名全职手工皮具匠人。
3年时间内,
他线上线下的学生已遍及全国。
“快”与“慢”的抉择
志蜀黍接触到手工皮具,大概是在5、6年前。那时候,他所在的大学开设有服装配饰设计专业。在一次学校举办的展览上,由学生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手工皮具、饰品,让他印象深刻。看过那次展览后,原本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的志蜀黍,常到要好师兄的服装设计工作室“跨专业”学习,开始尝试自己制作手工皮具。
2015年走出大学校园,志蜀黍入职佛山电视台,成为一名编导。经历媒体行业的高压、快节奏,志蜀黍笑称,那段时间头发越来越少。“媒体始终不是我最喜欢的行业。”于是,半年后,志蜀黍从电视台辞职,成为一名全职手工皮具匠人。
2016年1月,志蜀黍和朋友合作,在佛山开设手工皮具工作室。在从“业余爱好者”通向“职业匠人”的道路上,他每天要花上十几个小时学习、实践。
“手工皮具大概在10年前才在国内兴起,所以几年前我们能买到的工具、皮革都不多。”志蜀黍说,那时候学习的过程大概就是每天和圈内朋友分享心得、常在圈内发布作品,看国内外皮友的作品,再一一去实践。另一个途径是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比如如何让包包更耐用、如何设计出更实用更美观的包等等。
专注练习+写书分享
“自学手工皮具的过程,就是用时间和大量的练习去换取技艺的提升。”2016年开始在微博和手工客APP平台上开课教授皮具制作时,志蜀黍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这句话。
△皮具匠人不同的工具,实际中用到的工具比图中还要多许多。
也正是因为在自学的过程中走过弯路,发现国内的手工皮具教材多停留在入门阶段、国外教材又不适合国内行情,他决定自己编写教材。去年4月,针对初中级皮友的《手缝笔记》出版,书从认识皮料开始讲起,再由成品制作结尾,包含了认识皮料、工具、工艺等内容。据统计,《手缝笔记》已卖出2000余本。志蜀黍说,目前正在筹备第二、三本针对高阶皮友的书籍。
△志蜀黍不仅通过APP、微博等做直播教学,还把心得结集为这本《手缝笔记》。乐于分享正是新一代匠人一种重要精神。
匠人精神在“精神”而非“匠人”
2017年8月,志蜀黍从佛山回到中山,在假日广场开了间个人工作室,专门教人制作手工皮具。走进志蜀黍的工作室,一侧陈列着为数不多的成品包,另一侧摆放着表带、手链、皮带等小件皮制品。
“比起包包,我更喜欢做表带。”随手拿起两根外形相似的表带,在志蜀黍眼中却大有不同。两条外形相似的橙黄色表带,一条略宽、一条略细,其中藏着志蜀黍设计它们时的小心思。宽而平的表带,更加适合男性。而中间有起鼓设计、又有圆润“腰线”的表带,则更适合女性。
志蜀黍做的表带,还有个明显的特征——几乎所有的表带,都有天然的弧度。“机器做的表带,几乎都是平的。但皮有天然的生长纹路,当我们佩戴手表时表带不同程度的弯折,会破坏表带的防水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志蜀黍设计的每条表带,都尽量保证使其贴合手腕,让皮质纹路保持原样。
“大家对我们手工皮具的了解,很多时候仅局限于是手工做的。但其实它可以做得非常多变化。同样的表带,不同的人就是不同的感觉。”在志蜀黍看来,这些细节中蕴藏的,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匠人精神”——一件作品并非用手工去做,它就有了温度、就代表着匠人精神,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包含的、不同手工人的思想。匠人精神重在“精神”而不是“匠人”。
成为职业手工皮具匠人后,志蜀黍每天要在工作室呆上十几个小时。除了教授学生的时间,他会像个手工皮具初学者一样,坐在工作台前耐心制作每一件皮具。
“对于我们来说,慢其实就等于快。
慢慢做好每一个步骤,
就等于省去了返工环节。”
志蜀黍说,
这种慢不是指效率低,
而是一种不急不躁的状态。
图片来自:志蜀黍微博 @志蜀黍-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监制/魏礼军
统筹策划/詹琪琳
文/记者 唐益
视频、图/孙俊军
后期编辑:阿占
后期制作:黄艺杰
编辑 陈彦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右下角点个“好看”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
今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