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 | 温希庆:壮哉,鄂尔多斯沙漠再现神奇绿洲
作者:温希庆
我和“沙漠”有个约会
汽车奔驰在鄂尔多斯高原,我们的目的是去乌审旗拜访那里的特色文化户,感受草原人民尊重书籍、崇尚文化的崇高精神。旅途并不乏味,车上播放着嘹亮的草原歌曲,伴着窗外一望无际的翠绿、蓝得有些让人不敢相信的天空、好似大块棉花糖似的白云,整个人身心不受拘束地沉醉在辽阔的草原上,那种感受真是物我两忘了。
同行的当地朋友不断给我们解说鄂尔多斯近几年来取得的各方面让人瞩目的成就,市民享受到的物质文化生活上优遇让我们闻所未闻,真正瞠目结舌了。也是这次旅行,让我知道了,原来在中国辽阔的北疆,还有一方纯净的乐土:鄂尔多斯有着悠久的历史,蓝天百云几乎时时相伴,牛羊成群却不会肆意破坏草地,河流里还有鱼虾出没……
行车途中,一位当地的朋友指着窗外的一片零星的绿洲对我们说:“我们到了毛乌素沙漠的腹地!”对于初次游玩鄂尔多斯的游客——像我,很难相信,眼前这片生长着一簇簇碧绿灌木、偶尔裸露出散乱黄沙的土丘就是传说中的沙漠了。
从小生长在胶东半岛地区,对于沙漠没有特别直接的体验。但是,眼前这片“沙漠”与电视上尘土飞扬、沙尘蔽日、没有丝毫绿意的沙漠比较,显得多么平静而又柔和得美妙啊?这怎么会是沙漠呢?这至少也算得上是一片绿洲了,心头不禁迸发这么一个小小的反对意见。
中途停车稍事休息,我们也得以近距离感受下所谓的“沙漠”。说这里是“绿洲”,地面覆盖厚厚的沙土,完全没有粘土的湿润,更没有一点水源;说是“沙漠”,这片沙漠却又是点缀了大片大片绿色的沙漠。
“看!那边就是毛乌素沙漠的腹地了。”顺着当地朋友的指向,远方偶尔凸显出一座座圆圆的土丘,镶了一道绿绿的“花边”。
背靠毛乌素沙漠腹地,我和黎明老师合影留念
闲聊中我们得知,原来的鄂尔多斯并不是像我们见到的这般富庶、满目蔚蓝、洁白与碧绿。鄂尔多斯市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48%,被誉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裸露区和干旱硬梁区占48%,年降水量150-30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2000-3000毫米。“先天不足”的生态状况,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威胁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严重的沙漠化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用当地人的回忆概括:“过去从哪个方向看去,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海,让人感到绝望。”,“每家每户一年最多去镇里两次,每次都要买足半年用的东西,因为翻越沙漠太不容易,走路和骑骆驼加起来得11个多小时。”甚至于有邻居临产,还没等赶到镇医院,就和胎儿一起死在了沙漠里。
在这样艰难、贫瘠的环境下,很多勤劳朴实的鄂尔多斯人民不回避、不逃离,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抗击沙漠、扶植绿地的使命,用热血与汗水在祖国的北疆与沙漠展开了一场如火如荼地人与自然的抗争。治理过程中,当地全面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封禁保护试点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建立了“掏钱买活树”的约束机制和“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机制,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多元化投入的防沙治沙格局。
转眼间几年过去,沙尘漫天飞舞的日子逐渐成为模糊的记忆。如今,穿沙公路在沙漠腹地纵横交错,道路两旁植满绿油油的沙蒿,远处满目的沙柳、杨树、大白柠条、甘草等绿植紧紧锁住流沙,随着沙坡地势此起彼伏,像一股股绿色的波浪向着看不着边的远处翻涌。
我们经历过的穿沙公路以两侧”沙漠“里的风光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耳边充斥嘹亮的草原歌曲,大巴平稳地奔驰在穿沙公路上。目之所及,窗外是一簇簇的碧绿与一丛丛低矮的灌木,流沙不在,沙漠在绿意掩盖之下宛若温顺的娃娃,在蓝天白云抚慰之下沉沉地睡去。
让人欣慰的是,第一次深入“沙漠”,感受不是尘土满天、饥饿干渴,看到的却是一片绿色的沙漠。这片碧绿背后,是鄂尔多斯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在祖国北疆谱写出的一曲惊天动地抗击自然灾害、改造自然环境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近距离体验绿色的”沙漠“
在祖国辽阔的北部疆场、在雄伟的大内蒙古大草原上,激荡着成吉思汗八百多年不灭的灵魂圣灯,鄂尔多斯人民就像守卫在祖国北部疆场上的雄鹰。用他们的勤劳和汗水,对抗着自然环境的恶化、抵御着沙漠的肆无忌惮扩张。无疑,在这场漫长而又艰辛的抗争中,他们用汗水和努力战胜了自然界中邪恶成分,鄂尔多斯人民用自己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治沙奇迹。
新兴草原城市、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双驹广场上的雕塑
作者介绍
温希庆,男,81年生人,腾讯教育博客知名博主。
🔻猜你喜欢🔻
来源: 踏浪乘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444lobnn&width=500&height=375&auto=0
温馨提示:“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城市形象宣传片,即日起在CCTV-4《海峡两岸》/CCTV-1/新闻频道《新闻30分》播放最新版本广告片。敬请留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