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比特币史话 | 密码朋克(1)

刘教链 刘教链 2023-01-3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上对于保密通信的强烈需求,推动了密码学技术(cryptography)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直到9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仍然将加密技术和软件视为军火,从而限制其民用或出口[1]。根据美国出口管制相关法律法规,加密强度超过40比特的加密系统都会被视为军火而禁止出口,否则就会涉嫌“无证出口军火”的违法犯罪活动[2]。

但是,美国政府的管制法律不得人心。1991年,37岁的美国程序员齐默曼(Phil Zimmermann)开发了在电子邮件加密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民用的高强度非对称加密软件PGP(Pretty Good Privacy)。PGP的密钥长度最小也有128比特,这远远超过了军火出口管制法律的限制。不出意料,1993年,齐默曼被美国政府盯上了。

天才的齐默曼并没有被美国政府的犯罪调查吓倒。相反地,这不得人心的管制法律和咄咄逼人的犯罪调查反而激发了他的创造性和想象力。1995年,齐默曼通过MIT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硬皮书,并在这本书里印刷上PGP软件的全部源代码。任何一个买到这本书的读者,都可以拆开书,用扫描仪加光学识别,或者直接上手打字,把整套PGP软件的源代码输入到电脑里,然后再下载一份由自由软件基金会出品的、开源的C/C++语言编译器GCC,就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重新恢复出来一个可用的PGP软件。

整个发行过程的关键原理是,在美国,军火出口是被严格管制的,但是图书的出版和出口则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可以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3]。这下子,PGP就可以把源代码作为一种言论表达形式,借由图书为载体,自由、合法地出口到全世界了。齐默曼的斗争策略是智慧的、有效的。几年之后,美国政府终止了对他的犯罪调查,没有对他实施进一步的犯罪指控。

由于没有走上法庭,所以齐默曼并没有得到检验上述斗争方法的机会。不过,这个方法还是被后来人给验证有效了。在1997年“伯恩斯坦诉美国政府案”(Bernstein v. United States)中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判例[4],以及在2000年“荣格诉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家安全局案”(Junger v. Daley)中美国联邦第六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判例[5],都确定了加密软件源代码属于言论的一种形式,因此应当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原则的保护。

几十年来,密码学前辈们与权力和管制进行着不懈的较量和博弈,正是得益于此,真正安全的密码学技术才最终走入寻常百姓家。早在1985年,密码学家大卫乔姆(David Chaum)就发表了一篇论文,描绘密码学技术落地应用的蓝图,而他构想的应用场景之一,就是密码货币。大卫乔姆的这篇论文标题,便叫做《无需身份识别的安全:让老大哥过气的交易系统》(Security without Identification: Transaction Systems to Make Big Brother Obsolete)[6]。

【未完待续】

前文回顾:
【连载】比特币史话 | 创世(1)
【连载】比特币史话 | 创世(2)
【连载】比特币史话 | 创世(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