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中国诞生了河图、洛书,圆圈连成的图案,好像是对于结绳计数的抽象。[2]使用虚心、实心两种圆圈,显示古人已经能够区分奇数、偶数。河图从1到10,四方排布,说明古人在用数字来对应方位(空间),并对数字的顺序有所认知。中国人说方位的习惯顺序是相对着说,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而不是转着圈说,上右下左、东南西北,这正符合河图的数字排序方式。洛书从1到9,九宫格排布,每行、列、斜线之和都是15。这说明古人不仅会数数,而且会算数。至少会算加法。[公众号:刘教链] (莱布尼茨收到的64卦图。图片来源于网络)而后出现了相传是伏羲所画的易经,以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阴阳,以阴阳混合组成八卦(2的3次方等于8),以两个八卦上下相叠形成64卦(2的6次方等于64)。易经的内容,本来就是64个二进制数字。卦的实虚线(术语叫做“爻”)的排列顺序,从下往上,指的是事物演化的先后顺序(时间)。[公众号:刘教链] 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十翼。说的是周文王当年造反,被商纣王关在监狱里,干不了别的事,于是就潜心研究这64个数字和宇宙星河、人间悲喜的规律关系,大彻大悟,于是把他的心得体会记了下来,形成了《周易》。据说另外还有两本独立研究笔记,一本叫做《连山易》,另一本叫做《归藏易》,不幸都失传了。到了春秋时代,孔子五十而学易,大有所获,留下读书笔记十篇,解读周文王的研究成果,恰似十只翅膀,故名“十翼”,又名“易传”。易经启发了诸子百家,儒家源远流长,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础,薪火相传,直到今天。[3][公众号:刘教链] 据信,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在1679年就开始研究二进制算数了。只是他一直苦恼于没有人认为他研究的这玩意儿有什么价值。后来,莱布尼茨从他的在北京工作的法国传教士朋友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那里拿到了一份翻译版的易经64卦。莱布尼茨看后感到非常兴奋,认为他研究的二进制原来可以用来解读来自神秘东方的易经,价值很大。于是他立即着手写了一篇论文,论文在1703年发表,题目叫做《二进制算术的解释,仅使用字符1和0,并在其有用性和对伏羲中国古代人物的看法上作了一些说明》(Explanation of Binary Arithmetic, which uses only the characters 1 and 0, with some remarks on its usefulness, and on the light it throws on the ancient Chinese figures of Fu Xi)。[4,5][公众号:刘教链] (莱布尼茨的步进计算器复制品。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