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卢宝荣:援藏团队延续钟扬种子精神

张咏言 复旦青年 2023-04-06


复旦青年记者 张咏言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易天一 赵睿佳 编辑


卢宝荣回忆,团队第一年去西藏的时候问起孩子们对将来有哪些规划,他们最大的心愿是考上西藏大学。经过和团队老师们的交流,孩子们知道了在西藏以外还有很多一流大学,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其实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西藏,小孩子都一样聪明,只要给他合适的土壤就可以萌发、开花,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好这样的土壤。”卢宝荣希望能通过种子科教打开同学们的眼界,让他们大胆追逐心中的梦想。


“科学是一门猜想的学问,但是仅靠猜想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research’,‘re’就是不断地……”讲台上,西藏日喀则亚东县中学(后简称“亚东中学”)初一年级的格桑旺久指着由自己和小组内其他成员精心制作的海报,头头是道地讲着。坐在第一排的老师们人手一根“猪殃殃草”,正在听格桑旺久介绍他们组的“发明”。  

   

长有小刺的茜草科植物“猪殃殃草”是一种常见于农田中的杂草。一次,格桑旺久不小心被“猪殃殃草”划伤。疼痛之余,他发现如果顺着小刺的方向抚摸“猪殃殃草”的茎叶,手感会很顺滑;而如果迎着小刺抚摸,手指容易受到伤害,移动也变得艰难。他很快联想到了学校升降旗时旗子的倒滑现象,想利用“猪殃殃草”的这种特性,设计一款防倒滑的旗杆。


这是种子科教援藏团队在亚东中学举办的第一届TED科学演讲大赛,同学们分享各自对科学的认识和感悟,提出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课题,让科教援藏团队的老师们非常惊喜。


▲亚东中学的同学在进行TED科学演讲比赛/图源:卢宝荣


种子科教是由上海第九批援藏干部亚东县联络小组指导,“乐扬公益”主办,上海波客公益基金会资助的援藏公益活动。“乐扬公益”创立于上海普陀区,这一活动正是普陀区对亚东县对口帮扶的重要体现。种子科教援藏团队主要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领衔科普内容设计,由来自多所高校与上海植物学会、中国建筑总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志愿者共同组成。


种子科教援藏活动自2019年正式启动,目前已按计划完成了第一个三年援藏周期。


1

种子科教进藏


亚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是中印边境上一个很小的县,常住人口只有一万多人。亚东中学是亚东县最大的中学,但目前没有设立高中部,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当地的孩子上完初中就要到外面去求学。亚东县委副书记告诉卢宝荣,在种子科教援藏团队来援藏之前,亚东县的总体成绩在西藏的排名是倒数的。


为了培育藏区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卢宝荣精心设计并录制了多集《科学素养课程》教学视频。课程分为“立德树人”“科学精神”“动手实践”“科学传播”等不同教学模块,还加入了艺术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亚东中学的同学们每周都会进行《科学素养课程》的线上学习,有时还有问答和考核环节。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卢宝荣认为课程中部分内容还是偏难,孩子们不容易接受,他计划新增一些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然后进行第二轮录制。近年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卢宝荣也希望能通过这样一套不断优化、更新的培养方案,让藏区同学们在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全面发展。


▲卢宝荣在进行科普讲座/图源:卢宝荣


2019年暑期,由上海“乐扬公益”引领,上海多所高校和上海植物学会、中国建筑总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志愿者所组成的种子科教援藏团队第一次来到西藏,为藏区的同学们带去线下的讲座与课程。项目开展之初,由于气候、环境特殊,包括卢宝荣在内的许多老师都出现过头痛、失眠、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藏区供氧不足,气压高,“乐扬公益”的白莉理事长返回上海后眼睛充血,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慢慢恢复。遇到一个困难,团队就想办法解决困难,他们带着氧气瓶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垭口:“看到孩子们那些可爱的笑脸的时候,就觉得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卢宝荣说道。


科教援藏团队坚持保证每年去西藏进行1-2次线下交流,在通过固定的课程给同学们打下一定基础后,选拔优秀同学作为小研究员参加线下的“种子科学营”。“种子科学营”围绕培育科学素养这个主题,从如何提出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撰写论文汇报研究成果等方面对同学们展开系统性的培训。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科普大讲堂、野外实地考察、小组研讨……团队效仿“TED”演讲的形式,鼓励同学们上台演讲,分享自己的发现。


▲卢宝荣带领亚东中学的同学在野外识别植物、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图源:卢宝荣


孩子们的演讲让卢宝荣感到“出乎意料”,短短几天,他发现孩子们明显由羞涩变得自信了。在团队老师的专业指导和同学们自身努力的共同作用之下,种子科教的成效越来越显著。孩子们逐渐习惯用科学的视角观察自己的生活,有同学发现放羊时如果公羊不在,羊群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后来这个现象被作为一个关于动物行为的课题展开研究。还有同学提出紫色青稞似乎比白色和黄色的青稞更具有保健作用,于是他做了四组实验,最终发现紫色青稞里的确有一种抗氧化的物质……


团队从这些有意思的课题中选出了6个课题,进一步指导同学们深入研究。最终,有4个课题代表西藏自治区入围了第3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是2021年西藏自治区入围全国比赛的仅有的4个青少年科技创新课题。其中,格桑旺久所在小组从猪殃殃草获得灵感研制出的“防旗子反装防滑落的倒刺旗杆”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格桑旺久本人也受到鼓舞,学习成绩从下游一举进步到年级第一。


这样的成果大大超出了种子团队的预期,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西藏政府不仅投资建设了“钟扬种子实验室”,为同学们配备不少科学器材和模型,还资助亚东中学的12名优秀学生前往上海交流学习。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祖嘉生物博物馆、钟扬纪念馆,还在复旦大学生物学科普基地做了实验。在卢宝荣看来,这种互访交流有助于开阔西藏同学们的眼界,增强科教援藏的可持续性。“我们找一些‘种子代表’到上海来接受专门的培训后,再回去再带动其他的同学。要通过这种‘三明治’式的教学,新老同学滚动培养,不断吸收新鲜血液,辐射到更多的孩子。”卢宝荣说。


▲“钟扬种子实验室”在亚东县实验小学揭牌/图源:卢宝荣


2

重要的是土壤


“乐扬公益”的全名是“上海乐扬红树林慈善中心”。据卢宝荣介绍,其中的“乐”是快乐的“乐”,“扬”是钟扬的“扬”。


钟扬教授生前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率领团队参与科普公益工作十余载,在西藏地区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培养出7名少数民族博士生。2017年,钟扬教授不幸离世。为了继承钟扬教授的遗志,钟扬的同事、亲人、好友们自发地成立了一个慈善机构。钟扬曾有一个将福建、广东等地红树林引种到上海,保护、美化海滩环境的设想,因此为了缅怀钟扬,这个慈善机构被命名为“上海乐扬红树林慈善中心”。


卢宝荣是“乐扬公益”的发起人、理事之一,也是钟扬生前的同事、好友。当被问起参与“种子科教”公益项目的初衷,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将他未竟的事业延续下去,不让它断线”。卢宝荣认为,公益就是一个很好的推进方式。


帮扶困境儿童是乐扬公益的主要公益项目之一,卢宝荣提出可以用科学充实这些孩子们的心灵。通过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逐渐淡化他们不愉快的经历和记忆。孩子们旺盛的求知欲给卢宝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种子科教援藏团队曾经举办“小小科学家”活动,招募14位同学进行集中培训。由于同学们都穿着一样的校服,在第一期培训过程中老师们并没有发现多了一位同学,直到最后颁发证书时,老师们才发现名单上并没有这位同学的名字。原来这个同学是悄悄“混”进来听课的,她在课堂表现也很活跃。团队里的老师们被他对知识的渴望打动了,最后补发了一张证书给她。


我们的口号是‘弘扬种子精神,探索科学奥秘’。”卢宝荣说。除了学科教育,思政教育也是种子科教援藏的重要内容。以钟扬种子精神为载体,团队开展了“弘扬种子精神 探索科学奥秘”主题思政讲座,2020年,卢宝荣教授还带领亚东中学的师生代表参观了钟扬纪念馆,详细讲述了钟扬教授的事迹。尽管未曾谋面,孩子们还是被钟扬教授为科学、为教育的献身精神深深打动,其中几名同学甚至不禁在聆听过程中落下眼泪。


▲卢宝荣带领亚东中学的师生代表参观钟扬纪念馆/图源:复旦大学祖嘉博物馆公众号


据卢宝荣回忆,钟扬刚去西藏时身体还很健康。由于高原环境特殊,氧气稀薄,饮食也与上海有很大差异,钟扬教授后来逐渐显现出痛风的症状,走路有时一瘸一拐的,但他自己似乎并不太在意。一次体检过后,钟扬发现自己的心脏开始肿大。作为好友,卢宝荣很担心钟扬的健康状况,但钟扬只是淡淡地说:“没关系,心脏长大了的后果不就是少跳几回嘛。”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这是钟扬教授的名言。他还说过:“西藏这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西藏学生的心中。”与钟扬一样,卢宝荣所理解的“种子精神”,既有物质层面的涵义,即将藏区大地上种子所携带的优良基因传承下去;也有精神层面的涵义,即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种子”,需要教育者悉心地栽培和浇灌,让他们心中的梦想生根发芽。


卢宝荣回忆,团队第一年去西藏的时候问起孩子们对将来有哪些规划,他们最大的心愿是考上西藏大学。经过和团队老师们的交流,孩子们知道了在西藏以外还有很多一流大学,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其实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西藏,小孩子都一样聪明,只要给他合适的土壤就可以萌发、开花,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好这样的土壤。”卢宝荣希望能通过种子科教打开同学们的眼界,让他们大胆追逐心中的梦想。


3

山海情


经过三年多的磨合,种子科教援藏团队与藏区师生建立了深厚情谊。卢宝荣每次做完讲座后,都会被很多孩子围绕,孩子们喜欢抓着他的胳膊与他说笑。也会有比较内向的同学,拿着一个小纸片和一支笔跑来找卢教授签名。卢宝荣用“幸福”和“满足”形容这样的时刻。


▲孩子们拿着纸笔找卢宝荣签名/图源:卢宝荣


种子科学营结营时,许多同学和老师都红了眼眶,不少同学会在老师离开时追到门口,依依不舍地挥手道别,甚至紧紧相拥。在返程的车上,卢宝荣收到了孩子们自己写的藏头诗,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卢宝荣老师我爱你”。


即使在团队离开西藏后,孩子们也与卢宝荣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老师,我们的实验有结果啦!”“老师,我这次考试得了年级第一!”他们用微信给卢宝荣分享自己进步的点滴,有的同学还会直接称他为“叔”。孩子们解释,在西藏,“叔”就是除了爸爸之外最亲的人。回忆起孩子们的热情和真诚,卢宝荣不自觉露出笑容:“我觉得那些小朋友特别可爱,所以哪怕再有困难都要克服,去给他们把这个事情给弄好。”


随着社会对科教、公益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种子科教的队伍中来,传播科学的种子、希望的种子。一次,种子科教团队正在与同学们道别,一位亚东实验小学的男同学突然不见了,过了一会儿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原来他是去拿自己准备的礼物,要送给团队中一位女志愿者。“我们经常收到一些希望参加科教援藏工作的‘请愿’,也包括我自己的学生,他们说哪怕自掏腰包去那边服务都行。”卢宝荣是希德书院的院长,由于线下的志愿者名额有限,书院里有许多同学成为了种子科教的线上志愿者,负责推送制作等远程的工作。“整个社会都很热心这个事情”,卢宝荣感到很欣慰。


▲种子科教团队在亚东中学校门前合影/图源:卢宝荣


近年来,支教、援边等公益活动时常会遭到质疑,虽然乐扬公益的项目越做越大,但一开始,种子科教援藏团队也并不被看好。“好多人觉得我们就像从前来过西藏的很多人一样,就是来参观旅游一下,拍几张照片逛一圈就走了。”卢宝荣回忆道。好在时间和行动最终证明了种子团队的真心。关注着团队的人们开始相信,“这是一群真正来做事情的人,科教援藏不是‘到此一游’式的公益”。西藏政府也很快对他们建立起信任,在政策上给予了支持和配合。卢宝荣回忆,种子团队进藏的第一年还需要租车进入亚东,在路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到了第二年,亚东县领导看到了他们的付出,提前派了两辆车来接团队进入县内,这也让团队感到鼓舞。


 为期三年的第一个签约周期虽然结束了,但种子科教援藏团队没有要就此停止。团队计划今年前往西藏进行下一个三年周期的续约,进一步和新校长商讨接下来科教援藏的规划。“这个项目肯定会一直做下去,我们希望摸索出一个可复制的模式,成为一个榜样,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卢宝荣说道。


今年,卢宝荣希望科教援藏团队能在入冬封路之前重返西藏。采访的最后,他主动掏出手机向记者分享他在西藏拍摄的照片:高耸入云的雪山、一尘不染的天空、鲜艳的藏菠萝花、湛蓝的多情湖……“景色太好了,空气太干净了,所以随手一拍就是好看的景。”卢宝荣一边翻着相册,一边重复着这句感慨。在自己的公众号中,卢宝荣曾写道:“在‘种子科教援藏’的这些年,我的收获远远大于付出,让我真正感动的是西藏朴实的人与自然。”


▲卢宝荣在汽车上拍的西藏风景/图源:卢宝荣


微信编辑丨张咏言

审核丨徐竞彦



往期精彩


对话《西望》导演徐嘉佳:用人性写一首散文诗


夏飞朋:教育是一条向上的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