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减肥“要命”!18岁少女暴瘦40斤减出“精神病”
推荐阅读:
五月份已经来了
短袖短裤全都穿出来
每年到了这种季节
像小编这样的胖子
就开始纷纷开始立flag
明年一定要瘦下来
都说减肥有道
减肥一旦走火入魔
在多种因素的催化下
就容易引发一种疾病
叫做“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类型,是指个人通过节食减肥等方式,有意控制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强烈害怕体重增加或发胖。
神经性厌食症常发生在13至20岁的年轻女性,其中13至14岁和17至18岁或20岁是高发年龄段,根据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期刊上的最新数据,在中国,其发病率为0.1%。神经性厌食症会造成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等后果,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致死率高达20%至25%,在精神类疾病中属于死亡率前三的疾病。
今年18岁的张雪(化名)就不幸患上了这种疾病。在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胡少华的门诊,张雪告诉医生,她成长在杭州郊区一个单亲家庭,从小与妈妈相依为命,缺少父爱,在同学眼中,张雪长得并不好看,甚至还嘲笑她“长得丑,没爹疼”。
在学校受尽欺凌,学习成绩又比较一般,不健全的家庭环境,让张雪变得异常自卑,看着班里那些长得好看的同学身材都很好,渐渐地,每每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她都觉得自己胖,尽管那时她才115斤。
为了减肥,从3年前开始,张雪有意地控制自己的饮食,每天只吃很少的东西,一旦觉得自己吃得有点多了,就疯狂催吐。通过3年的时间,身高1米65的她,体重减到了70斤,BMI只有12.8,远远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人是瘦下来了,但精神状态却再不复从前,最近,实在忍受不了现状的她,在妈妈陪伴下来到浙大一院就诊。
“经过评估,她的神经性厌食症病程已有3年了”,胡少华介绍,其实3年前,她就出现疾病症状了,发展到现在,尤其是最近3个月,她已经有暴饮暴食的现象了,每天晚上一定要吃高于正常食量3至4倍的东西,还特别喜欢喝各种碳酸饮料,直至喝到喉咙口才满足。“事实上,在她脑子里有2个人,一个人充满内疚感,觉得自己不该暴饮暴食,要减肥;另一个人又觉得要减肥的自己是病态的,但又控制不住自己”,胡少华说,因为长期催吐,每次暴饮暴食完,只要她想吐,不用任何方法,她可以条件反射地吐出来,后续将对她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治理。
在张雪身上,集中体现了神经性厌食症发病的几大因素。
一方面,是个人的自我感知,神经性厌食的人并不是真正不想吃东西,她们多有一种“病理性怕胖”的心理,也就是说在她们的自我认知里,就认为自己是胖的。这类人多是我们所称的“完美主义者”,刻板、较真、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
1
另一方面,这类人属于易感人群,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她们更容易被社会的普遍价值认同所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在当代社会要求女性纤瘦、骨感的大文化背景下,有些个人会对减肥产生极其强烈的心理预期。
2
此外,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临床资料证实,人际关系紧张,学习、生活遭受挫折,压力过大,新环境适应不良等导致的精神情绪抑郁与神经性厌食在有关。而成长在单亲离异家庭,家庭暴力等环境下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不正常的心理代偿。像张雪,各种应激和成长经历让她产生了失控感,所以更多地把对生活的控制和关注焦点放在体重控制上。
3
主动控制饮食。每天只吃很少量的主食,同时还伴有增加运动、消耗体能等行为。
体重急剧下降。体重指数BMI远低于17,在短时间内体重骤减,胡少华就曾经遇到过一个身高1米72,体重却只有64斤的患者。
图片来自网络
闭经。多见于年轻女性。
情绪不稳定。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还会出现抑郁、焦虑、人格改变、睡眠障碍、人际交流障碍等情绪疾病。
间歇性暴食行为。她们常会在夜间一个人偷偷地进食,吃完之后又会有罪恶感,主动催吐或导泄,有10%~20%的患者承认有窃食行为,30%~50%的患者有发作性贪食。
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纠正其扭曲的认知。精神科医生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心理教育和营养咨询,使患者了解其疾病的性质,认识到科学、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她们主动、积极参与治疗,矫正饮食行为。
住院治疗。住院进行营养支持,使患者恢复正常体重,饮食摄入应从小量开始,随着生理功能的适应和恢复,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保证患者有足够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摄入,促使机体功能恢复,体重逐渐增加恢复。
药物治疗。主要是根据医生的指导,服用各种精神类药物。
我们可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任何一个细小的习惯和行为。当今社会,追求苗条的体型已越来越受关注,如何正确对待体重?
胡少华指出,首先,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接纳自己很重要,不盲目攀比,也不妄自菲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内在美,外在美很多时候都是瞬间的,个人的内在美才是恒久的,不健康的减肥会导致很多疾病,
其次,在遇到压力时的应对机制很重要,不要通过暴饮暴食等方式来释放压力,要强化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合理合适的渠道缓解压力。
其实,小编要说的是,我们不必为了世俗的眼光过分地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是最好的自己。
本文为浙大一院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指导专家:精神卫生科副主任 胡少华主任医师
胡少华主任医师门诊时间:每周二、周四全天
要好看,更要健康地好看
麻烦亲亲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