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分享 | 李平:科技由弱到强,不断超越,彰显中国智慧

主编导语

从后发优势到先发优势的科技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是生产率的提高。作为一个学习和趋同的过程,经济增长处于起飞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技术差距,也是中国的一个后发优势。在具备了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情况下,这一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趋同或赶超的机会。通过引进吸收应用型技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改善,后发优势得以转化为较高的潜在增长率。

作为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中国在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缩小,与此同时,保持经济增长却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更高的依赖。诚然,发挥后发优势的潜力尚未消失,并且可以利用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学习借鉴基础科技可以在商业上进行规模延伸(如所谓的"新四大发明")。然而,创新引领经济增长,要求从着眼于后发优势,转向在更多的领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核心技术上抢占先发优势。鉴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核心技术上对中国的掣肘,这一转变有着日益增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中国可以利用巨大市场和产业规模优势,形成巨大需求和提高投入能力,这一转变也具备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蔡昉


李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我国科技事业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地位低至几无尊严,科技竞争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国科技再次起航。40年来,中国科技由弱到强,不断超越,极大地支撑和引领了中国经济持续平稳高速发展。我国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和披荆斩棘的脚步从未停歇,一直努力探索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的最优道路。我国科技发展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建设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最初的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到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再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与管理,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直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整个过程既彰显了科技工作不断创新升级、实现后发赶超的过程,也体现了科技发展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日益紧密结合、有力支撑和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上升过程。

我国科技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国家重大科技部署,科技发展40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和颁布《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二是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三是1995年5月,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四是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五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体改解放生产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自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思想拨乱反正、制度法规建设和恢复期。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启动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启动了《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998年国务院决定对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个科研院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实施科研机构转制和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阶段。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开放40年来,持续性系统性的科技体制改革,极大的解放了科技生产力,持续提升了国家创新能力。

科技跨越引领经济发展。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下,中国经济40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由占世界GDP不足2%提高到今天的15%,由第十二位发展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科技投入规模已居世界前列,经费投入近年来增长速度位居全球首位,成为世界研发投入增长的最大贡献者。知识产出总量位居世界前列,SCI论文发表数量年均增长居全球首位。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且依旧保持强劲涨势,对全球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增量贡献突出。科技产出成绩斐然。基础研究加速赶超引领,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人员规模位居世界首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取得显著进展。海外人才回流趋势明显。教育红利释放科技人力资源红利。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新格局,构建重大创新策源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打造科技创新“国之重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强力技术支撑。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华为、联想、中国中车、中国电科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在高速铁路、智能终端等领域,我国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为改善民生福祉,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科技创新促进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中国高技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此后经过三十多年“准备成长期”、“全面成长期”的跨越式发展,如今迈入了快速发展新的“黄金时代”,增加值占世界比重由2000年的3.16%,升至2015年的29.08%,中国已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大国。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结构优化。

科技创新彰显中国智慧。中国科技创新经过40年的不断摸索和拼搏,迈向了科技大国的第一方阵。中国科技不断超越,得益于持续不断的制定和调整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前瞻性引导性作用;正确把握科技体制改革方向,发挥将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的制度优势;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全局,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将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快速缩短与世界科技前沿的差距;重视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环境,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这些经验是中国智慧的充分体现。



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智慧》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主要从改革路径、对外开放、宏观经济、区域发展、“三农”政策、扶贫脱贫、产业发展、科技引领、生态文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这十二个方面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智慧》蔡昉主编长按扫码可购买敬请关注

 下期解读嘉宾:潘家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