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推荐:《深圳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圳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赵剑英 等著

定价:108.00元

ISBN:978-7-5203-5032-7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国际化建设等方面系统梳理和提炼了深圳特区40年来的创新做法和发展经验,深刻阐释了深圳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深圳经验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就深圳40年后再出发,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进行了展望。

作者简介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  赵剑英 -


赵剑英,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著有《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哲学回声》《哲学的力量——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哲学》《复兴中国》等。主编或参与主编《论中国模式(中英文版)》《马克思哲学论坛文丛(7卷)》等。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和文章近百篇。代表作有《中国道路的哲学观念》《中国之治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开创权力监督新路》《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试析实践活动运行机制》等。

策划出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理解中国丛书》《中国制度研究丛书》《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中社智库》系列等,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力。获第十三届韬奋出版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的“2016年度推动版权输出引进典型人物”奖。


汇览图书目录


(上下翻动即可查阅图书目录)

━ ━ ━ ━

导论 深圳——中国道路的一个鲜活样本

一从边陲小镇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

二从大胆“试”“闯”到深圳经验

三深圳经验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四从先行先试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第一章 深圳——产业升级的排头兵

第一节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探索制度设计的先行先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划定工业控制线,未雨绸缪防范“空心化”

第三节建立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全方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节简政放权打造“效率之城”,推出全市场化的代建制改革


第二章 深圳——开放经济的试验田

第一节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

第二节创新利用外资,逐步实现投资发展的双轮驱动

第三节把握时代机遇,打造城市竞争优势

第四节发挥临港优势,共建国际一流湾区


第三章 深圳——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第一节坚持以企业为主的市场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第二节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突出矛盾,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第三节“好字优先,快在其中”,逐步形成产业集聚的“南山模式”

第四节以世界眼光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发展对标全球“一流城市”

第五节不断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第四章 深圳——金融发展的领头雁

第一节坚持把深化金融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着力建设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先行区

第二节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目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效性,防止金融资源过度流向房地产

第三节时刻把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根本任务,稳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

第四节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加快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第五章 深圳——法治建设的先行者

第一节全面依法治市,建设一流法治政府

第二节立法先行先试,为改革攻坚提供引领保障

第三节推进司法改革,实现社会公正与效益


第六章 深圳——社会治理的标杆

第一节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第二节扶持门类齐全的社会组织有序发展,逐步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三节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实现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第七章 深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跑者

第一节着力打造绿色经济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第二节强化生态环境整治,构建协同高效的污染治理模式

第三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和谐宜居生态环境

第四节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实施环境监督改革项目

第五节“生态第一考”,创建具有特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评制度体系

第六节强化生态理念引领,打造口碑与效益兼具的生态文化品牌


第八章 深圳——文化建设和改革的先锋

第一节城市定位科学,制定切实的文化战略

第二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助推文化创新发展

第三节优化资源整合,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

第四节开拓国际视野,参与全球文化竞争


第九章 创新党的建设

第一节立足经济特区的特殊使命,为特区建设保驾护航

第二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加强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

第三节加强基层社会整合,全面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

第四节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党建


第十章 迈向全球标杆城市

第一节从开放走向国际化

第二节深圳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就与目标

第三节城市对外交往与深圳的国际化建设

第四节对外文化交往与深圳形象的对外传播

第五节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布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第十一章 从“改革开放排头兵”到“先行示范区”:40年后再出发

第一节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第二节引领法治城市示范

第三节塑造城市文明典范

第四节树立民生幸福标杆

第五节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

第六节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创新,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后记



深圳:中国道路的一个鲜活样本



从边陲小镇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


1980年,深圳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开放铸就国际化大都市。40年来,深圳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经济繁荣、创新时尚、社会和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创新型国际化都市,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在国际上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与香港相当,跻身全球城市30强;人均GDP从1979年的606元增长到2017年的18.31万元(约2.71万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721万元增长到3332.13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产值比例从1979年的37∶21∶42调整为2017年的0.1∶40.5∶59.4,从过去以贸易、房地产和“三来一补”加工产业为主发展到今天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深圳凭借自身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引进外资额逐年增大,从1979年引进1537万美元到2017年引进74亿美元,不断助推深圳经济飞速发展。2017年,深圳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高达1404.7亿美元,占广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74%,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稳居第一,领跑全国。深圳是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2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进入新时代,深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视察深圳的指示精神,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几年来,前海的变化“一年一个样”,经济总量迈上千亿能级,世界500强企业、内地上市公司共在此投资设立企业上千家,累计注册企业从2012年的5215家,增长至16.86万家。


科技创新增添发展活力。深圳深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并向全球“创新之都”迈进。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的4.13%,接近全球最高水平(如韩国、以色列);PCT国际专利2.04万件,占全国的43.1%,平均一天55件发明专利,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超过10988家,占广东省的49%,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平均每平方千米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8%,聚集了中国电子信息前十强的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华大基因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机构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50%以上的国际专利申请发明人集中在全球30个热点地区,深圳—香港地区排名第二。近年来,深圳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综合生态,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截至2017年年底,深圳累计建成创新载体1688家,共有6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相继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首个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立南方科技大学,引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清华—伯克利等高校。人才是深圳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1979年,深圳仅有1名工程师和325名技术人员;2018年,各类人才总量超过510万人,全职院士26人。


人民生活幸福程度高。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38.00元,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七成,教育机构从改革开放初的341家增加到2440家,医疗卫生机构从62家增加到3419家。在全国首创“民生微实事”概念,由社区居民提出需求,政府通过项目实施,高效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急事难事,提升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项民生福利水平。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共享”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来了就是深圳人”生动地表达了这一理念,给深圳的建设者以很强的归属感。对于原住居民,深圳建立社区股份公司,保障原住居民的利益。对于外来人口,深圳一方面积极推进外来人口向市民身份的转变,有层次地赋予全市居民社会福利待遇,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户籍门槛,技术、劳务人员都可以入户;有效解决非户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子女入学等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社会共治,激发社会主体活力。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深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格局,已成为一个生态优美宜居的城市,“深圳蓝”“深圳绿”成为城市最亮色。深圳作为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积极探索低碳环保发展模式,如基本完成对公交汽车和出租汽车的新能源替换,有效减少城市碳排放;严格控制工业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近10年累计下降近60%;等等。在中国特大城市中,深圳的碳排放水平是最低的,碳排放增长也是最缓慢的。2005年,深圳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概念,全市面积的50%被划为生态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41.2%,201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十大城市之一。建成人才公园、香蜜公园和深圳湾滨海西段休闲带等一批精品公园,建有全国唯一一个位于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先后获得国际建协亚洲首个城市规划奖、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建设法治政府,率先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最早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率先进行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推进“放管服”和强化放权改革,政府转变职能成效显著。用好特区立法权和设区的市立法权,充分发挥立法“试验田”作用,创造了诸多立法“第一”,创造了大量的制度红利。为了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圳特区制定了一系列配合市场经济建设的法规,包括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产品与服务质量、市场行为规则、要素市场等方面的条例,如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商事条例、企业破产条例、行业协会条例、房地产市场条例等,为特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引领推动作用。深圳法院全面推行“繁简分流,简案快办”机制,立案登记制改革为群众“找法院说理”敞开大门,司法责任制改革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筑牢防范冤假错案堤坝,阳光司法机制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成为全国司法领域的楷模。推进标准化办案工程,统一案件裁判标准,坚持入额法官、检察官必须在一线办案,员额统筹上向基层倾斜,入额的院庭长带头办案三个导向,改革成效显著,法官人均办案量逐年增加。深圳国际仲裁院坚持走国际化的道路,实现仲裁治理机制国际化。大力培育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自治。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级社会治理大数据库,推动信息惠民,全面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起了以社区综合党委为领导核心,以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社区各类组织(如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驻区单位、股份公司等)多元主体多元互动、共建共享的“一核多元”新型城市治理格局。


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40年来,深圳探索出了一条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的全新路径,积淀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如形成了“深圳十大观念”,包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积淀、凝练了城市的“精气神”即独具特色的“深圳精神”: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创业精神;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拼搏精神;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关爱精神;顾全大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打造了深圳“十大文化品牌”,包括莲花山邓小平塑像、深圳义工、深圳十大观念、深圳读书月、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设计之都、华侨城、大鹏所城、华为、腾讯。探索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路,首创“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等崭新模式,文博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保持10%的增长速度,2017年增加值达2243亿元,增长14.5%。深圳拥有6000多家设计较强的企业和6万多名专业设计师,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全球“设计之都”的城市,同时享有“时尚之城”“创客之城”的美誉。深圳读书月走过18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文艺精品获奖无数,2017年,深圳3件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占广东省获奖数的3/4;14部作品获评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居全省第一。深圳连续5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638家公共图书馆、284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46家博物馆、11家公共美术馆、71个文化馆(站)、380多个文化广场,构建了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的需要。


二 从大胆“试”“闯”到深圳经验


深圳是中国对内改革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鲜活样本。深圳特区在中央的支持下,先行先试,大胆地“闯”,积累了宝贵的“深圳经验”,也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坚持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一个窗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样板。深圳经验最首要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无论是深圳特区的成立,抑或是深圳改革开放发展每一个重要关口,都体现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给深圳以政策支持和充分发挥智慧的空间;其次,深圳的成功也是在深圳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是深圳各级党组织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结果;最后,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深圳特区要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特征,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深圳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


(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不断改革创新

深圳既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也是解放思想最大的受益者。邓小平同志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深圳经济特区从无到有,在无经验可鉴的情况下,敢于向旧体制、旧思想、旧习惯挑战,当别人还没有行动起来时,深圳人就已经迈开了步伐。深圳40年来做的每一件事情、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往往会与旧体制发生冲突,不突破旧体制的包围,不大胆改革,就无法推动特区的发展。例如,1987年,深圳率先借鉴香港土地制度的管理经验,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拍卖,直接违背了当时《宪法》有关条文的规定。全国第一例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全国最早探索国有资产集中统一下的分类监管……深圳创造了无数个先行先试的成功案例,每一次先行先试都是一次大胆改革,实际上就是对旧体制的一次突围,对新体制的一个探索,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结果。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正是解放思想敢试敢闯、改革创新的历程。


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让深圳在体制创新上屡创全国第一,让深圳在创新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沃土。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都希望尽快做大尽快赚钱,放弃了技术研发,虽然凭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迅速做大,但走到现在却遇到很大瓶颈,大而不强。华为与联想的对比,最能说明这一问题。联想和华为1994年都推出了各自品牌的程控电话交换机,诞生于政治和科教资源极为丰富的北京的联想在这个需要持续研发投入的领域高开低走,做了没几年便迅速撤离,在“贸工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虽然之后成为全球第一的PC机厂商,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利润很低;而诞生于勇立市场化经济潮头的深圳的华为,沿着技术创新这条路继续硬着头皮干下去,每年投入研发占营收的10%,在一次次硬仗中摔打成国际电信设备巨头。


(三)坚持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发展

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产物,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体现了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出口,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逐步建立起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深圳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与世界交流交往的重要门户。2017年,深圳进出口总额2.8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74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超过850亿美元,居国内城市首位。习近平同志就任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了深圳前海,对前海建设提出要求。前海成为新时代深圳对外开放的前沿。深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是其一大特点。


(四)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这方面,深圳的经验可以总结为: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尊重市场规律,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府积极作为,才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培育科学合理的市场机制。


深圳始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行市场法治化,在全国率先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多种生产要素(包括人才、土地市场)。在国有企业混改方面,尊重企业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深圳在全国首先实行了行政审批改革,使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2013年,深圳在全国首先实行了商事登记改革,为全国商事改革积累了经验。可以说,深圳民营经济发达、经济活力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市场化程度高。


深圳市政府积极作为,具体体现在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商事登记、提高效率,还有党建和法治。在简政放权方面,深圳特区自成立以来,已先后进行了8次机构改革,每一次都是以减为先,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通过改革,让政府回归公共服务的职能,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一定要放权。在提高政府效率方面,主要体现在公务员制度改革,实行聘任制,以及率先实行了大部制改革,为中央大部制改革提供了很多有益借鉴。还有,在企业党建方面,深圳结合民企、外企多的特点,探索五种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对外资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规范。在吸引人才方面,深圳2004年就认识到人才对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才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措施。在依法治理方面,1992年深圳拥有特区立法权以后,先后出台了200多项地方法规,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深圳市政府坚持有所为的同时,还坚持有所不为,即不干预市场主体——企业的行为。任正非曾说过,深圳市政府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政府基本不干预企业的具体运作。


(五)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建设共享社会

深圳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来了就是深圳人”生动地表达了深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深圳把整个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对于原住居民,深圳建立社区股份公司,保障原住居民的利益,鼓励他们协助政府自治。对于外来人口,深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户籍门槛,技术、劳务人员都可以入户。深圳流动人员比较多,政法委牵头,为流动人员采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医疗卫生方面,2007年就进行了医药价格改革。在社保方面,率先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允许非户籍职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在教育方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在文化方面,宣传部门出台政策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丰富文化市场,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深圳经验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深圳特区是在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背景下诞生的。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仅从特区的发展出发考虑问题的,而是把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先行一步,为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经验。对于深圳这个小地方,最初中央并不要求其创造多少GDP,上缴多少财政收入,创造多少出口外汇,而是期望其能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路。深圳40年的发展没有辜负中央的期望,深圳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杀出一条血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深圳的发展经验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缩影和写照,深圳的发展成就印证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一)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验田”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的框架内创立和发展的。深圳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的设计,如在政治上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在这一前提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民营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党的建设创新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是由当时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同志在充分深入地调研基础上提出建议,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推动下建立的,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发展时期,中央赋予了深圳特区不同的使命,在事关深圳前途命运的每个关键时刻,中央都给予过关怀和支持。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1983年《旧中国租界的由来》《痛哉!〈租地章程〉》等文章对深圳进行各种非议和指责,出现了一些质疑办特区合理性的声音,深圳的同志也产生很多顾虑甚至观望不前。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深圳,充分肯定深圳的发展成就,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肯定了特区是全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有益探索,并强调特区的实践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了深圳继续“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决心。他还对特区进一步定位,认为特区应该是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关于市场经济和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等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严重干扰了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深圳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史称“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深圳发展又重新步入快车道。20世纪90年代,有人认为深圳等特区的发展速度之所以领先其他地区,就是因为中央政府在税制政策上实行“歧视性”做法,要求取消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1994年6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深圳,针对特区要不要“特”的争论,表明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决心、政策以及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都将不会改变。要求深圳不但要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要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充分发挥窗口、试验区和排头兵作用,为全国提供更多值得推广的经验。进入21世纪,新一轮发展浪潮席卷全国,东部沿海城市快速发展,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接踵而至,深圳不再有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有舆论断言深圳已经被“抛弃”。2003年4月,胡锦涛同志视察深圳,指出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明确了特区并没有被“抛弃”。要求深圳在新的形势下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积极贯彻科学发展理念,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通过制度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率先发展。


2012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深圳在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中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才能当好改革的尖兵,更好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的作用,成为摆在深圳人面前的问题。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他要求深圳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要求广东和深圳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深圳经济特区还是“举国体制”的产物。“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因素。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得益于中央给予的政策倾斜,得益于中央政府在资源上的帮助,得益于其他地区的大力支持。


(二)深圳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深圳党的建设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40年来,深圳各级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好“方向盘”,确保特区发展始终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上;发挥“主心骨”作用,推动特区中心工作和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同时积极创新,在非公企业党建、社区党建、智慧党建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40多年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不是不相容的,凡是党的建设抓得比较好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比较好;凡是市场经济搞得好的,其党建工作也抓得比较好。企业和个人从党的建设中得到实惠,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越来越好。而往往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地区,党的领导中出现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现象比较严重。


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无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深圳市场机制改革的成功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就印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最能代表深圳改革开放特征的是“市场机制”+“民营经济”的发展格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制度,是深圳经济成功的重要制度保障。


深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凡是坚持了正确的以市场为改革取向,处理好两对重要关系的时候,就会大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凡是工作中发生偏差或失误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损害。深圳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组织地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培育和扶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在全国第一次提出民间科技企业不仅资金可以入股,而且商标、专利、技术等都可以以无形资产方式入股,这项规定使深圳诞生了像华为这样世界级的大公司,为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体制机制的基础。深圳最早在一批中小国有企业中大力推广经营者和员工持股,出台了《深圳市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试点暂行决定》,从而为金地、华强等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产权改革提供了依据。21世纪初,深圳根据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布局调整的要求,根据深圳的实际,对竞争性领域处于劣势的工业、流通、商贸、建筑等领域的国有企业,以经营者员工持股的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实行改制退出,对国有企业员工转化身份,进行经济补偿,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布局调整任务,使大部分国有企业和员工走向市场。


深圳的技术创新活力成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破除无效供给,培育创新动能,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补上生态欠账。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家政服务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高质量发展,已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包括创新体系建设、实体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保障改善等四个方面的高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由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决定的,是由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从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而言,最核心的是依靠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和房地产发展大潮的退去,中国将进入真正靠科技力量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这是科创板等诞生的背景。深圳在创新驱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大疆、华大基因等通信、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佼佼者,已经与世界同行业的领先者发展同步,成为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榜样,积累了经验。深圳在实体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面也有很多特色做法,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广东40年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圳要为全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做出示范。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前海视察时强调,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大胆地往前走。几年来,前海的变化“一年一个样”,经济总量迈上千亿能级,世界500强企业、内地上市公司在此投资设立企业上千家。截至2018年3月,累计注册企业从2012年的5215家,增长至16.86万家。前海还成立了深港青年梦工场,孵化创业团队304个,年轻人在这里迸发出创新创业激情。推进前海蛇口自贸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成为新时期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里承担着自由贸易试验、粤港澳合作、创新驱动等15个国家战略定位,成为“特区中的特区”,正成为带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强劲引擎。前海建设有700多项全国首创的做法,为新时代中国更高水平上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三)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持续稳定的中高速增长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足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优越性,而最能体现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就是其“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深圳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光辉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40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转变,深圳始终是这两个转变过程的探路先锋。深圳用事实回答了中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遇到的“姓资”“姓社”的疑问,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深圳用铁一般的事实诠释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二是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深圳的每个发展阶段离不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深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同时,也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自身发展,让科学理论在这片改革开放的沃土上开花结果。可以说,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伟大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共同富裕、人民幸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每一条具体内容,都化为深圳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圳改革开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


三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系列制度和体制,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促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制度和体制。深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土地使用权拍卖制度、商事登记制度、特区立法等方面做出诸多有益探索,为相关制度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举国体制”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集中精力办大事”取得的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优势,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四是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可以说,改革开放的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征,而改革开放的精神就是改革创新精神和开放包容精神。深圳精神和深圳观念特别是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精神和“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开放包容态度,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可以说,深圳独特的文化,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凸显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深圳不仅是中国发展最好的经济特区,而且在世界经济特区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英国《经济学人》评价道:“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深圳用事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论证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正确性,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正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重视,越来越成为国外特区建设的有益参考,深圳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政要和专家前来“取经”,学习办经济特区的经验。同时,众多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海外人士也纷纷来到深圳这块“试验田”,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密码,可以说,理解了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就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从先行先试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改革开放40多年,深圳领改革开放之先风,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建设成了世界最成功的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头兵,深圳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改革开放40年再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将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继续航行,深圳经济特区如何继续扮演“先行者”“尖兵”的角色,续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典范的美好篇章呢?这是摆在深圳特区面前的重大问题,更是党中央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角度谋划的重大战略问题。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再次视察深圳,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由此,深圳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发展阶段。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要求深圳继续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为深圳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排头兵”绘制了蓝图,明确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


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重点任务: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保障措施: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化法治政策保障;完善实施机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可以简单概括为“探索新路径、做出新表率、打造新标杆”即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打造具有卓越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标杆城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国家战略,党中央对深圳未来发展寄予厚望、赋予重任。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意义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提出意义重大,《意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积累新经验。4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无疑是成功的。2018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40年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虽然,4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时代,面临国际国内新的复杂形势,我们如何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有两个显著的内涵:第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崛起,同时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对而言在走下坡路、综合实力在下降。第二是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加剧、非传统安全问题蔓延等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逆全球化势头增长,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最明显的表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如何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利用好国际市场和资源,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深圳处于中国开放最前沿,是中国对外交往和合作的桥头堡,深圳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我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全面开放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更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如何通过改革和发展,在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础上,满足其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建设先行示范区,就是要求深圳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上迈出新步伐,积累新经验。因此,深圳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我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意义重大。


二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维护“一国两制”方针。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使粤港澳大湾区更富想象空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旨在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在“一国两制”指导下合作的伟大实践。“一国两制”凸显“一国”,体现“两制”,在“一国”前提和框架下推动两种制度经济体的全方位合作,对于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十分重大。在这种区域合作格局中,深圳被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蕴。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是重要引擎之一,深圳要在与香港、澳门合作和协调中,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同时,深圳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发展质量等将直接影响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的发展,深圳所彰显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对香港、澳门实行的资本主义资本产生重大影响。


三是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新路径。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不同于以往提出的“沿海开放城市”“保税区”“自贸区”“先行示范区”等概念,它对标的不是具体的经济和贸易制度变革功能,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宏大框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我们将进入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阶段。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就是要求深圳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行先试,探索新路径,使深圳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战略布局,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现成的母版,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开辟和发展,需要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新实践相结合,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深圳被光荣地赋予了这一使命。


(二)深圳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壮丽篇章

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围绕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位、阶段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壮丽篇章谋划“施工图”,制订“任务书”。《行动方案》不仅对照“五个率先”明确八方面具体举措,而且还制订了7项重大牵引性工作,切切实实地将《意见》每一项任务逐一细化、分解、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深圳时指出:“深圳要扎实推进前海建设,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前海承担着自由贸易试验、粤港澳合作、创新驱动等15个国家战略定位,是“特区中的特区”,正成为带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强劲引擎。构建“大前海”发展格局,大力拓展对外合作新通道,推动自贸片区加快建成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行动方案》提出,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力争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实现双扩区。探索实施和港澳趋同的税收制度。推动对接港澳人员货物通关、免税消费、证书互认等开放措施。先行先试金融开放政策,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前海设立大湾区债券平台。大力引进国际金融机构,打造前海国际金融城。深圳还提出,主动与澳门联手,开拓葡语国家市场。构建“一带一路”交流合作新载体,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完善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


二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强化产业、研发、市场、资本、人才等全要素协同,实施综合创新生态优化计划,坚定不移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深圳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行动方案》对科技创新的规划可谓浓墨重彩:依托光明科学城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扎实做好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作,全力争取国家和广东省把更多重大科技资源布局在深圳;高标准编制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全力推进装置集聚区、光明中心区、产业转化区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聚焦信息、生命、材料科学与技术等重点领域集中布局重大科技资源及产业项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建立部省市合作共建机制,整合高新区人才、技术、产业等创新资源,推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开展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编制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空间规划纲要,加快建设西丽高铁新城等重大基础设施,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世界一流科教城。围绕坂雪岗科技城核心园区,构建一批集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研发和制造企业的支撑型产业园区体系,以产业跨界融合和智能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自主可控的世界级5G产业基地。


深圳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在营商环境、前海开发开放等领域推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深入推进自贸区改革试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创新人才公共服务、减轻企业负担、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逐步健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产业、投资、土地、财税、金融等制度供给和高质量的法治供给体系。深入推进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建设,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各领域质量,打造更具时代引领性的深圳品牌,做强更具比较优势的深圳制造。持续开展发展成果惠民行动,出台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供给,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率先构建全面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美丽深圳,打造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推动城乡、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文化创新发展2020”,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特区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继续推进作风建设,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系,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强精细化管理,细化城市管理的法规规章、开展城中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等,努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率先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强调:“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又强调:“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改革开放40年的基础上认识新时代改革开放,形成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科学思想方法。既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又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认清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五是用新时代深圳精神凝聚城市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努力建设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区,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对深圳来说,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一伟大目标和崇高使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需要强大的城市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弘扬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为全面贯彻《意见》精神,深圳总结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尚法务实、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这一精神是40年来形成的特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又反映了新时代深圳的发展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要用新时代深圳精神凝聚强大正能量,为深圳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提供强大思想动力。


——选自《深圳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导论



/ 往期推荐/


热烈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重磅推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改革创新研究特辑》

40周年特辑 | 致敬深圳特区

深圳发布 | 赵剑英:以创新引领全方位全过程先行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可贵探索

2020书单 |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专题图书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