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之路到原理建构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启动撰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重在原理建构,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是什么的问题。
当代中国学术思想是什么?
5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直在行动,希冀交上一份体现社科出版人政治担当和学术自觉的出色答卷。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个理论是什么?这个思想是什么?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拿出东西来,拿出体现‘三大体系’建设的产品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如何贯彻落实是根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通过两套重磅丛书,反映学术出版社、学术出版人如何行动?怎样切实推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独特作用”。
这两套书,一套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一套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用赵剑英的话说,前者是梳理我们走过的学术之路,后者是着手建构自己的理论和原理。从准备到立论,一切都显得顺其自然而又恰逢其时。
学术思想历来被视为探寻思想变革、社会走向的风向标,研究学术思想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梳理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提炼各学科积累的优秀成果,既是对学术研究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独特贡献。“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自2008年启动,历时10年,共出版著作35部,总计1860万字,4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被学界誉为“国内唯一系统完整地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大型丛书”。
而2020年初启动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则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为宗旨,以努力构建反映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的概念范畴体系和逻辑结构,体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经验,以彰显当代中国学术的原创性、自主性和思想特色为目的,是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探索。
如果说“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是呈现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之路,回答的是过去我们有什么学术思想的问题;那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则重在原理建构,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什么是中国学术思想?什么是当代中国学术?那就看这套书!”谈起这套丛书的价值,赵剑英显得自信且坚定。
政治站位高,是论不是史
在学术研究中,问题的探讨难,攀登基础理论的建构高峰难上加难。找谁写、写什么、怎么写,都是赵剑英在策划过程中反复思量的问题。他认为,丛书的定位应是紧紧围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以中国问题和中国与世界关系为中心进行理论原创,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同时吸收外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成果。“这是一套完整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体系,反映了中国波澜壮阔的实践创新和实践经验。它致力于打通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区隔,强调系统性、专业性,重在思想的提炼、话语体系和逻辑范畴的建构”。
据了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担纲主编,作者队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陈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等名家学者。丛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中提到的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11个重要学科,拟定11个选题,涉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话题。权威、一流学者领衔,集体攻关,着力呈现一幅完整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体系图景。
就具体撰写要求而言,首先,“政治站位要高”。赵剑英对记者说,丛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以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目标。
其次是立足当代中国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成就、发展规律和成功经验,展现以此为基础的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要坚持问题导向,打通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将重大现实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阐释支撑当代中国实践的学理基础,体现当代中国学术的特色。
再次是体现原创性。赵剑英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不是学科发展史、学术思想史的梳理,而是侧重“论”,“要注重提炼标志性的概念、范畴、话语,注重建构特色性的基本原理和逻辑框架,反映当代中国学术基于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在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的创新”。
最后是处理好中西学术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以我为主”,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学术思想成果,充分彰显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方法、理论体系和思想智慧;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开放性,充分吸收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在比较、批判、借鉴、吸收、升华其他民族创造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基础上,彰显中国特色,使中国特色更富有世界性。
很艰苦,但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丛书项目组已经召开了七次会议,并且每次都有详细完备的会议纪要。在赵剑英看来,丛书出版后势必产生重大的社会性影响,“项目的档案资料也将是出版史上的重要材料”。
在这七次会议中,参与撰写的专家、学者,对丛书的写作主旨、写作思路以及各自承担内容的进度等积极建言献策。如《当代中国哲学》作者、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认为,要写好这套书,比较重要的是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样才能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第一,构建“三大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关系,一个学科的实质内容、研究水平和社会功能,集中体现在其学术体系上。这应该是这套书的核心,即构建学科的学术体系,这样才能体现主体性和原创性。第二,学术体系是由一系列学术命题及相互规定所构成的逻辑化的体系,学术命题是核心。学科体系由四大类学术命题构成:作为总体性的学术思想,即作为基本理念和学术原则的学术命题;具体性的学术观点的学术命题,即阐释、论证和表述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学术命题;作为具体环节的学术命题;作为构成新的学术研究原点的学术命题,即展现标识性概念、术语的学术命题。构建三大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学术体系,学术体系的核心是这四大类学术命题,这样才能体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推动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和学术体系的构建。
《当代中国社会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研究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表示,中国社会学恢复40年以来,主要还是以西方社会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当然中国社会学在某些领域还是有创新,并且目前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许多问题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将按照出版社修改建议,鼓励创新、肯定创新,朝着提炼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特色概念和范畴这个方向努力。
专家特别提出,在写作过程中要处理好当代中国哲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党的哲学理论创新与学界的理论创新的关系问题,作者研究个性与学界共识的关系问题。
为保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项目的高质量出版,赵剑英亲自挂帅,担任项目组组长,列为社里“一把手”工程。同时设立专门的项目联络办公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重大项目/智库成果出版中心主任王茵等担当办公室联络协调人,负责相关系列统筹协调工作。据王茵介绍,目前,项目办公室每两周提醒领导催进度,每月向社领导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加强制度化建设,“力争又好又快、保质保量推进项目落实情况”。
“按照目前的进度安排,力争明年上半年能有部分图书出版”。赵剑英若有所思地说,“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学术工程,虽然我们的工作是初步的、需要完善的,但是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