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借海外汉学家的眼睛看自己
海外中国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同”——汉学家们为我们的国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史料。其实,它的意义更在于“异”,海外汉学作为另一种观察视角与叙述方式,使得我们可以借海外汉学家的眼睛去看自己。
鼓楼史学推出“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以飨读者。
《中古中国孝子和社会秩序》
[美]南恺时 著
戴卫红 译
ISBN: 9787520381123
2021年10月
定价: 136.00元
西方和中国的知识分子长期以来把孝子故事当作儿童文学中“荒诞的 “怪异的”种类。本书通过考察孝子故事的来龙去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环境,供养、过礼等孝行,孝感奇迹与汉代阴阳儒学思想的关系,深入揭示孝子故事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提供了一个认识早期中古中国儒家思想,社会秩序的崭新视角。
《宋元时期中国的妇女、财产及儒学应对》
[美] 柏清韵 著
刘晓、薛京玉 译
ISBN: 9787520368292
2020年10月
定价: 136.00元
本书以宋元时代为背景,详细考察了时代巨变下中国妇女地位尤其是财产权的衰变历程,认为这一变化主要是宋代道学家的大力提倡与元代蒙古习惯与法律合力促成的结果,而后者的作用尤其重要。这一变化深刻影响到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
《英国对华政策(1895--1902)》
[英]杨国伦(L.K.Young) 著
刘存宽、张俊义 译
ISBN: 9787520370011
出版年: 2020-10-1
定价: 126.00元
本书论述的是中英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对象,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在侵略者一方,随着美、日、德等新兴列强在远东的崛起,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华利益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新形势的变化,英国的索尔兹伯里第三届内阁不得不调整其对华政策,由视中国为英国的禁脔转而参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划分,并开始放弃其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试图寻找盟友。1902年,英日两国缔结“英日同盟”,此举标志着英国对外政策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一次重大历史转折。
《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
[英] 麦大维 著
张达志、蔡明琼 译
ISBN: 9787520337939
2019年7月
定价: 128.00
《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是麦大维先生积25年之力撰成的唐代儒学研究的代表作,将唐代儒学的演变与学者群体及学术机构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对学校与祭孔、经学、国家礼制、史学、文章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每一领域独立成章,按照高祖及太宗朝、650-755年、安史乱后三个时段,依序梳理学术环境、学术活动和学术观点发生的变化,总结各领域及其子领域的学术发展轨迹,分析中央政府学术地位的渐趋弱化,以及学术与文学独立性的日益增长,彰显中央非常不错的衰落和稳定环境的消逝这一共同趋势,证实唐代的学术分期符合唐代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通过系统而全面、详实而缜密的研究,有力地扭转了传统思想史忽视唐代及其儒学遗产的倾向,特别赋予汉、宋之间的唐代儒学以重要历史意义。
《德国汉学家福兰阁论中国》
黄怡容 著
ISBN: 9787520300414
2017年6月
定价: 58.00元
本书以近代著名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为研究对象,以德文原始档案史料为依凭,试图系统解读福兰阁的中国观。福兰阁是德国汉学界,乃至整个西方汉学界的重镇,其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晚清中国的外交内政有着独到的理解,也对德国政学两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本书拟从福兰阁视野中的中国历史、儒家文化、晚清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以及晚清内政四个维度,并结合福兰阁人生际遇,系统解读福氏之中国观,希求管窥近代德国汉学研究的一般特征。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
[日]石岛纪之 著
李秉奎 译
ISBN: 9787516180969
2016年6月
定价: 58.00元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是一部由下至上角度撰写的抗日战争史。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核心问题,讨论的是抗战时期的粮食问题,即粮食供应对该时期民众日常生活及社会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该部分重点讨论粮食供应的极端不足及其对民众心理的影响,同时涉及日伪统治区、国民党统治区及抗日根据地的相关应对。第二部分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抗日根据地民众对日军残暴侵略的感受及其采取的行动。其中包括民众如何应对根据地实施的社会改革及根据地针对民众心态和行动采取的对策。该部分考察的核心区域,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饥饿、社会改革和民族主义》与以往著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力争为读者提供关于抗日战争史的新观察、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