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蚌埠日报记者带你一起寻找!
建设幸福城市,享受幸福生活。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千家万户的灯影里,在社区的角角落落里,在睦邻友好的日常生活里。记者走基层,进社区,就是在寻找千家万户的幸福。
蚌埠日报社开门办报,设立党报社区民情工作站,五名融媒体记者驻点街道社区,成为民情联络员,为的是及时了解居民对身边事的意见和建议,讲好百姓身边故事,努力架设一座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这项面向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新闻服务举措,也是本报努力为社区多元化治理开展的有益探索。
我们每周将在《蚌埠日报》上,对记者采写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稿件进行集中呈现,同时将充分利用本报融媒体矩阵优势,全方位呈现,努力扩大基层宣传的影响力,传播社区好声音。
赵丽娜 执笔
蚌报融媒体记者:陈瑶 通讯员:孔宇 杨富君
商务楼宇既是汇聚高层次精英的“垂直社区”,也是非公经济集中发展的“立体园区”。湖滨社区以绿地珠峰楼宇项目为试点,着力建优建强党建阵地,锚定楼宇经济,让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绿地珠峰B座40楼,有一个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这里的功能不断完善,衍生出会议室、云端图书馆、活动室等多个功能模块,惠及入驻企业。党建引领,强化商务楼宇软实力,既体现在不断提档升级的营商环境,也体现在关爱企业职工的暖心小事。
“党组织成了我们的红色引擎,通过‘三融三促’+党建工作法,企业有了更高的站位和格局,才拥有了更强大的发展优势。”中奥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鲁皖说,去年,该企业作为党支部加入了绿地珠峰楼宇党总支,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党建文化促进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通过党的思想引领、文化熏陶、价值认同,进一步形成了企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员工思想凝聚,素养提升,激发了活力,企业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
对安徽阳山悦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来说,加入了党建大家庭,犹如有了“娘家人”,每周企业的党员们都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到党群服务中心参与各种活动、过组织生活。该企业负责人李峰说,公司的生产内容要求员工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加入绿地党总支后,员工政治素养得到了提升。通过参加党总支组织的各种党员活动,楼宇内企业之间也获得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密切,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更频繁。企业发展中遇到问题,党总支也会帮忙从中协调。
位于市民广场的绿地珠峰,是蚌埠市地标性建筑。作为“两新”组织最集中、经济细胞最活跃的承载体,楼宇内目前已入驻企业100余家,成为辖区非公经济的重要区域。为扎实推进楼宇党建工作,湖滨社区中心党工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按照“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思路,把商务楼宇作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新阵地,针对楼宇企业小型、分散、流动性强等特点,于2020年6月在绿地珠峰成立绿地珠峰楼宇总支部,总支部下辖8个党支部,将党建与企业发展有机融合,大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打造特色楼宇党建品牌,发挥了党建工作在非公企业发展中的红色引擎作用。
蚌报融媒体记者 贾铁成
7月27日 星期三 晴 凤凰城小区
凤凰城小区,是淮滨街道明珠社区下辖小区之一,总人口四千余人。小区设有专门的电动车停放区,但车辆乱停乱放仍屡见不鲜,楼道口更是电动车“扎堆”的“重灾区”,不但影响居民通行,还存在安全隐患。
“小区楼道口是嵌入式设计,原本是方便居民遮风避雨,可自从小区交付,就有人打起楼道口的主意,把电动车推进来停放。”采访中,一位小区居民告诉记者,虽然社区曾多次开展整治,但该现象始终没得到彻底改观,尤其到了阴雨天,楼道口甚至能堵到‘无处下脚’,而私自拉线充电等现象,更增添了火灾隐患,多次引发居民不满。
群众的意见引起了社区的关注。今年初,明珠社区推出的“党建+便民接待日”活动,召集工作人员、“一组一会”成员、小区物业、居民代表等在小区召开议事会,让居民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
“当时,我们收到了大量关于楼道口乱停车的投诉,其中,以4号楼的居民呼声最为强烈。”社区党支部书记姚毅说,经现场查实和反复讨论,社区决定以该楼为突破口,启动文明楼道改造行动。
随后几天,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将楼道口车辆彻底清理,利用社区资金增添了若干座椅、书架和花坛,并对墙面重新喷绘。改造过程中,该楼群众也自发行动起来,不仅捐赠了部分装饰盆景,还集资近两千元对墙面重新贴片,甚至还一起起草了楼道规章。
▲小朋友在改造后的楼道举办六一活动 社区供图
如今,昔日凌乱的楼道口转眼变成充满正能量的微型小讲堂,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现在的楼道干净整洁、美观漂亮,累了可以歇脚,闲了可以聊天,周末还可以举办些小型活动,所有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生活的乐趣,让人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居民朱雪琴笑着说。
蚌报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 通讯员 汪保东
“吃饭的大难题解决了,剃头有志愿者,一群人为你操心,这样的好日子还不幸福吗?”7月12日傍晚,青年街道奋勇小区独居老人葛师傅,乐呵呵地抱着半个西瓜在小区广场上吃瓜纳凉。说起如今的生活,他和一起拉家常的老街坊们笑着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以来,青年街道同乐园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以居民自治带领大家解锁“幸福密码”,构建“一张网”治理,搭建“一条龙”服务桥梁,做好“最后一公里”居民保障。
“老小区的线缆就像蜘蛛网一样,希望社区管一管。”“年纪大了,天天买菜、做饭不容易,盼着家门口有个大食堂。”……今年以来,同乐园社区网格员主动走入每家每户,征集居民需求,一桩桩、一件件民生事被记录下来,再从实际出发,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党建+网格”构建治理“一张网”,真正把社区治理落实落细,将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社区积极打造“保障+爱心”为民模式,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社区从场地选择、运营方式等方面,下“绣花针”功夫,正式运营了青年街道首个老年助餐点,有效解决独居老人“最后一公里”生活难题。
“志愿+积分”搭建服务“一条龙”。社区通过招募、推荐等方式,组建了家电维修、文明创建等8支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志愿者参加基层服务和治理,聚力共建共治共享。开展义务理发、家电维修、法律援助等各类公益活动,今年以来,为社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60余件。
蚌报融媒体记者 何沛
“非常感谢社区免费提供的拐杖和轮椅,让我照顾老伴省了不少劲。”提起解放街道建新社区免费为社区行动不便老人、失能人员提供康复辅助器具,今年81岁的纪延刚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纪延刚的老伴曾两次突发中风,导致身体偏瘫。纪延刚坦言,购买双拐和轮椅的费用,对于失独老人来说太高了。
建新社区党委书记、主任于红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纪延刚老人家中的难处后,立即联系工作人员,为老人提供了拐杖和轮椅。
纪延刚的老伴,成为最早享受康复辅助器具服务的受益者之一。让纪延刚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拐杖和轮椅一用就是两年多。“这两年让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老伴能从使用双拐渐渐适应到使用单拐,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如今,纪延刚在闲暇之余便推上轮椅,带着老伴出门遛弯,满足她日常的出行需要,也让他们对今后的老年生活有了盼头。
“感谢政府的政策,让我们免费使用拐杖和轮椅,不仅让我照顾老伴省了不少劲,而且她出行方便了,脾气也少了。”纪延刚说。
解放街道建新社区工作人员陆东辉介绍,为了让群众享受便利、高质量、低成本的基本康复辅助器具服务,建新社区进行了大量探索。目前,社区免费提供的辅助器具包括轮椅、护理床、拐杖、助行器等,能满足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员等护理、助行、检测等方面的康复需求。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在“家门口”获得了各类辅具的帮助,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蚌报融媒体记者 郝玉琳 许旭
“两份盒饭不值钱,但是那个时候对我来说是救了命!”7月28日,禹会区钓鱼台街道安平社区,69岁的刘丛德老人手里捧着锦旗,眼里噙着泪水,感动地说。
7月16日零时起,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需要,禹会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对该区部分区域实施临时管控,管控区域内,停止一切非必要人员流动。而刘丛德居住的安平社区信地·潜龙湾小区就属于管控区域。
16日上午9点多,习惯晚睡的刘丛德刚刚起床,睡眼惺忪地就接到了亲戚的电话:“还能不能出小区?现在家里有没有吃的?”
“只有一袋米,其他什么都没有。”刘丛德慌了神,因为自己还有低血糖的老毛病。“一两顿没有按时吃饭,就容易晕倒。”老人向记者解释。
“怎么办?不会在家里饿晕倒吧……”刘丛德焦虑中想到了社区!在社区办公室,他拉住了正在忙碌的社区副主任王茜。
管控刚刚开始,王茜有千头万绪的工作要准备。“老人家身体有特殊情况,已经没有吃早饭,马上到中午了,得赶紧先解决眼前问题!”王茜一边想着,一边在办公桌抽屉里寻找零食,想着能给老人家先垫垫肚子。
恰在此时,社区为同样没有吃早饭的工作人员订的盒饭送到了。王茜立刻拿了两盒饭递给刘丛德,“老人家,您先拿着吃!”
“那你们怎么办?”刘丛德问。
“我们年轻,挺得住,您快吃!”王茜指着旁边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孙微,对刘丛德说。
“你们两个小姑娘,干这么多活,不吃饭也不行吧?”刘丛德说着,突然感觉到一阵阵眩晕,他知道,自己再不吃饭,马上就要昏倒了。顾不上客气,他打开一份盒饭,大口吃了起来。胃里有了食物,眩晕感很快消失了。
就这样,社区工作人员挤出来的两份盒饭,帮刘丛德度过了最为紧张的16日。
来源:蚌埠日报社
编辑:袁玉柱 校检:司从建
监制:成凯
审核:朱素贤 李博
平台推荐
走基层,为民办实事
为蚌埠日报记者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