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魅力永远闪耀|读《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

2016-05-11 陈载暄 中国好书



书名:《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

作者:余秋雨 著

出版:岳麓书社,2011年6月版

定价:29.80元


文|陈载暄 

 

余秋雨先生不愧为一位实至名归的大家。他这大家的风采和魅力,从《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这本书里生动而丰满地洋溢而出。

这本书的内容,是余秋雨先生在几年前为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的部分精英学子所讲的课,内容是中华文化史。课堂上既在问答中导引出文化的核心内核,也在互相讨论中将中华文化的高贵神韵和气质,华丽而典雅地展示出来,让人平添了许多对中华文化喜爱和着迷的情愫。

在书的开篇,余先生即在学生的提问间,给文化下了一个最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

对于余先生对文化的这个定义,实在说来,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反驳。确然就是这样,我们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当中,既创造着文化,也被文化所影响和规范。

在岁月更迭的时空里,我们的家园可以被毁,我们的生命可以消亡,我们的爱情可以逝去,我们可以怅惘在一个又一个的爱恨情仇间,也可以迷失在一场又一场关于财富和权力的争斗当中,还可以困惑在这样那样或左或右既左又右的价值观里。但有一样东西,我们会不惜任何代价地去追寻和保护,也心甘情愿地将之作为照亮行程的熊熊燃烧的火炬,我们最终将回归到这个永恒而绵延不绝的胸怀,也会甘之如怡地疗治自己遭受过的所有创痛和伤痕。

那就是文化。

文化这个东西,既高于生命,又服从于生命并且为生命服务。行走在历史和生命的长河里,无论我们有着怎样的修养,也无论我们有着怎样的叛逆,对于文化,我们始终有着一种深切的敬畏。在这个敬畏下面,我们要么如痴地迷醉、要么穷经皓首地去探索她所有的内涵和本真大义。文化使我们突破种种环境和因素的局囿,从而将生命的原色和延展从食色的世俗生活里提炼到美学的层面,使每个个体都能体验到文化给精神和灵魂带来的高迈的艺术境界。

相信,绝大多数的生命个体常常在宏大而莫测的文化面前,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苍白。不知怎么来提炼和表述文化,这是我们在很多时候所必须面对的无可奈何的现实。

而余先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讲述,就充满着文学的浪漫气息和学者的严谨宏阔。其间既有着小桥流水的灵动妙曼,也有着宫殿庙堂的精致典雅,还有着恢弘苍宇的大器宏阔,更有着沧海桑田的荡气回肠。

如他在讲屈原流放地的环境时说:“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

他在讲阮籍的哭时说:“那是一种宏大的哭,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的哭,却又说不清象征什么。我看中的正是这一点。好像是在哭人生途穷、世间窘迫,也好像是在哭草树凄迷、长天冷漠。更重要的是,这种哭又与一般意义上的悲伤不同,他一次次地重复寻找这种哭的机会,一次次寻找走不通的路。他追求这种体验,而且是一种隐秘的、纯个人的体验。这是一种极为超越的大人格、大行为,足以凌驾古今中外。”

……等等。

这些语言本身,充满着汉语言神奇的魅力,似乎流淌着一种切中灵魂深处的神性,也似乎张扬着一种婉转瑰丽的魔幻。用精准、深刻、神奇这些词句,远远不能对余先生的话语进行阐述和形容。《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向我们展示了余先生高超的功力和修为。

也只有对中华文化有着如此深刻领悟和脉络清晰的把握,也只有对文学有着天才般的造诣和收放自如的拿扭,才能这样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地将其华彩娓娓道来。

在余先生起伏有韵的讲述里,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化那雄浑辽远和劲阔深厚的底蕴,感受到了其自信豪迈和高贵优雅的气质,认知到了其曲折回环和沧桑磨折的历程,神会到了其绚丽多彩和缤纷旋舞的姿态。

在层层叠叠上瑶台的路径里,面对着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我们要学习、认知、理解、融会的路程还很远、很长……

文化啊,吞吐着所有的生命和灵魂,也塑造着所有的生命和灵魂,更以终极的姿态安顿着所有的生命和灵魂

文化的魅力无限,引人入胜而留恋忘返,让人沉醉而不知归路。古代如此,现代如此,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在德国,评价一个成功男人的标准是:出版一本书,种活一棵书,有一套房子。这多好,出版一本书,表明以文化为指引和方向,在追寻着文化并为之作出贡献;种活一棵树,表明以生态环境为座标,创造并维护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一套房子,表明在社会和国家当中有着负责任的担当从而获得安身立命的场所。这样的成功定位,无疑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难怪近几百年来世界上很多伟大和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科学家都产生于德国。

而德国人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也实在太大,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写《资本论》的德国人马克思。马克思以外来人的姿态,如此深刻、波澜浩荡地参与并促进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的碰撞、融合与发展,这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史当中的奇迹。

但愿我们尽可能多地吸收和消化来自德国的那些优秀和先进的文化,并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还应更多,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海德格尔、俾斯麦……并且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来铺就我们斑斓壮阔的中华文化历程。

什么都将是过眼云烟,权力、财富、地位、势力、名声,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粒飘浮的细沙,只有文化是不朽的、永恒的,因为这是人类灵魂深处自觉的诉求和永不磨灭的守护。

 

【往期精彩】

《中国好书》公众平台向您约稿

陈载暄:残梦游记|深度好文

原来不刷朋友圈不会死|好文

回忆母亲的煤油灯往事|随笔

男人女人眼里的英雄|韩逸专栏

蒋波:抛掉烦恼 欢乐无限|好文

人群中的冷漠伤害了谁|深刻好文

契诃夫:一个小公务员的死亡|悦读

每个生命都是一朵向阳花|深度好文

信使:黄纸页上传承的生命世界|传记

母亲:走到天涯海角时时都想念|情感

中国人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快乐?|思享

我想跟你共白头,你却跟我讲公牛|车厘子专栏





在这里,分享中国好书!分享中国好文章!

欢迎推荐好书到微信@CHNbook | 新浪微博@中国好书。

主编微信QQ投稿邮箱:3202795565@qq.com

粉丝互动QQ群:390413084

回复SD可以阅读到最近一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