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月初一送寒衣|寒衣节的传说

2016-10-31 中国好书



十月初一冒寒气,祭先祖,

送上了过冬的寒衣。

想起孝贤孟姜女,奇女子,

留下了节日的故事。

 

想起“十月一”,我自编一首花儿,传到QQ花儿群,让群友们体会享受。民间有“早清明晚十月一”的说法。每逢农历十月一日晚,我们家里人就提前准备好各种祭祀品,当夜幕降临时,到自己大门前烧纸钱祭祀先祖。儿时,我不懂其中的原因和含义,只是看到爷爷将那厚厚的黄纸数上六张,中间折叠起来,在折叠线上用剪子挖了个大洞,然后在纸下边各剪一剪子,三剪子剪出一件衣服的形象,然后煮上臊子面,带上茶酒,以及那些祭祀品在大门前的空地里烧着,奠茶酒和饭,大家还趴在地上向先祖叩头回家,然后才吃晚饭。

 

这就是遗留在河湟地区汉族人家的习俗,也就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是的寒衣节。这个节日又称秋祭,民众称为鬼头日。这一天晚上,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和深思,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彰显了后辈对先祖的孝敬之情。现在河湟地区仍有人上坟祭祖遗俗。这个民俗具有较浓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民间版本的故事在流传,在述说。有一首民歌唱道:

 

“十月里到了十月一,

家家户户缝寒衣,

人家丈夫把寒衣换,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

 

据说,寒衣节来源于孟盖女为被抓去修万里长城的丈夫范喜良送寒衣的民间传说。话说范喜良被秦始皇的兵抓取修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寒风阵阵,孟姜女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定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于是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的送衣路途。一路上尽管历经艰险,孟姜女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孟姜女却得到噩耗,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了,尸骨被埋在万里长城底下。

 

“十月里到了十月一,

麻浮包儿里送寒衣;

哭倒长城十万里,

不知道范郎在那里?”

 

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范喜良”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她愤怒的控诉声伴随着天空中风暴嘶吼,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绕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就这样在长城内外广泛流传。从此,人们每逢这天为先祖烧寒衣祭祖,一则祭祀先祖;一则怀念忠贞不渝的孟姜女。

 

寒衣节又称“祭祖节”,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蔡伦刚发明造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后来也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十分着急。

 

后来,聪明的慧娘想了一个办法:一天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慧娘的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竟把你气死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一捆,又抱来一捆,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惊呆了,急忙将把棺材打开,慧娘走出棺材装腔作势地唱道:

 

“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

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接着,慧娘又对众人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真对故去的祖先有益,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的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便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故事归故事,传说归传说。人们都说“常怀感恩之心,常怀反哺之义。”其实,我们谁都明白,人死如灯灭,谁也不知道人死后的事情,但是,人们似乎忘不了这些祭祖的日子,难以从这种怀念的情感中自拔,他们利用“十月一”祭祀先人,无外乎两个目的:一是感恩,一是祈福。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传达对逝者的一种思念而已。看来,现在的我们只有用这种精神寄托法,来表达自己对先祖的思念之情和爱恋之苦,这是唯一的途径。这是一种民俗文化,这是一种信仰,先祖们如此,今人也这样,代代相传,不厌其烦,反而,如今的人们愈来愈重视这些节日了,孝道文化不应我们忽视先祖而遗失。

 


 

寒衣节起源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在唐朝天宝二年时,发布诏令:“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

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

明代对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传说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寒衣节也有古老的传说。最出名的便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

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也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朱元璋“授衣”传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


民间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是卖不出去,于是,慧娘想了一个办法。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在她的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江苏“红豆饭”传说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

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诗风雅韵』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

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遣悲怀三首·其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孤雁儿·世人作梅诗》

【宋】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哭宣城善酿纪叟》

【唐】李白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哭孟浩然》

【唐】王维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鹧鸪天》

【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欢迎读者朋友推荐您读过并珍视的书籍,注明书名及推荐理由或读书笔记,同时也欢迎出版社编辑推荐新书好书,发送邮件至3202795565@qq.com(邮件主题中注明#中国好书#)。

★ ★ ★

欢迎推荐好书:微信@CHNbook | 微博@中国好书

主编微信QQ投稿邮箱:3202795565@qq.com

粉丝互动QQ群:390413084




【往期精彩】

《中国好书》公众平台向您约稿

钟慈说“老”|好文

有一个故事,叫乌镇|观天下

汪曾祺是这样写老舍的|悦读

铁凝:我眼中的杨绛先生|悦

梁衡: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大家

这才是聪明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路遥:人要对自己残酷一点|真言

齐心:忆仲勋|战斗一生,快乐一生

王蒙: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悦读

第二届“梦·乌镇”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千屿千寻》:愿所有相遇,都被珍惜

关于人生,送你三封信,望亲启|真言

母亲:走到天涯海角时时都想念|情感

最好的勾搭方式,就是有事儿说事儿|好文

《红楼梦》的世情故事背后,其实有一个神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