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一个哲学博士的成长轨迹|中国好书
书名:《我在故我思》
作者:孙伟平 著
出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
定价:38.00元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依据自身的成长经历,依托自身的哲学和文化素养,创作的有关学习、读书、研究、写作、游学、生活等方面的人生感悟、哲学思考。作为一位哲学学者,特别注重将人生经历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并通俗而生动地加以表述,令人在岁月的流逝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和力量。
遇见:一个哲学博士的成长轨迹;一个青年学者的另类人生。
一个自称为“游击战士”的青年学者,用自己的炽热激情和坚实脚步,丈量出自己丰硕的人生。
这是我编辑此书时,用一句话对孙伟平先生这本书的概括。透过全书,让我们看到一个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农村孩子的成长经历。这些经历浸透着各种艰辛和困苦,更写满了坚持、信念和成功。透过伟平先生的经历,见证了那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国家的历史刻下了这一代人的印迹和荣光——这一群“特别”之人,他们推动了时代的变革,也一直被时代改变着。他们集体将人生中的黄金二三十年,化成了国家发展需要的土地;他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秉承了“红军精神”,成为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的一代。他们,就是所有“50后”和一部分“60后”。
伟平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一种抱负、一种信念,并有身体力行的执着精神,就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机会,就在那里,但却属于那些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前行的人。
【作者简介】
孙伟平,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哲学》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主要社会职务有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及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及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韩国成均馆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13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从事价值论、伦理学、社会历史观和文化问题研究。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在内的20多项课题,主持编写年度性的中国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中国文化建设发展报告等。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约300篇。
【精彩书摘】
选择的代价
在恢复了高考的大背景下,我们1981年参加的中考,还是比较正规的。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些土里土气的农家孩子经历的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考试。当时,考试至少是全县统一的,监考老师也是统一调配,考场相对规范,甚至还画了隔离区,颇有些神圣、庄重的气氛。
因为处在教育改革、调整时期,中考的整体设计比较复杂,不同科目的成绩计入总分的权重不一,例如,英语、化学的权重都不大。换算之后,自己的考试成绩马上变得陌生起来,现在更是记忆模糊了。唯一清楚记得的是数学最好,考了99分。我还记得,丢掉的那1分是一道填空题。这个题并不难,交卷出门时,我就已经意识到弄错了。不过为时已晚。后来还为自己的粗心懊恼了很长一阵子。
中考成绩公布后,我们第一次面临“选择的痛苦”—需要自主填报志愿,在全县的中学范围内自由报考。我们这些农家子弟孤陋寡闻,“两眼一抹黑”,对全县有多大,有些什么中学,哪些中学好一些,等等,几乎都不知道,至于自己的成绩在全县的排名就更不清楚了。而且,我们历来“被决定”惯了,不太习惯自己做主进行选择。面对人生中的这“关键一步”,我们几无例外地有些发懵,眼神迷茫,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班主任老师毕竟见识广些,他当仁不让地站出来,帮助我们主持大局。他托人带话,将我们一个个从家乡的田间地头招呼到学校,给我们大致介绍了些情况,帮助我们作了些分析,并以非常明确、却又是建议的口吻,替我们做好了抉择。我记得,我连家长意见都没有征求,就与全班十多位“尖子生”一道,听从班主任老师的意见,放弃了“当然”的重点中学—“常德县第一中学”,集体选择了当时的一所“土豪”学校—“常德县第八中学”。该校虽然位置略偏,基础设施落后,历史上的教育成就平平,却是当时县革委会主任的家乡中学,云集了全县最好的教师,近几年的高考成绩斐然,压倒了县一中。班主任老师一心望我们“成龙”,当然希望我们能够攀上“高枝儿”啦!
可造化弄人,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我们倚靠的班主任老师的情报不够准确。或者说,他虽然对我们关爱有加,喜欢在我们面前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但毕竟只是一所普通的公社中学的语文老师,对“政治”并不敏感,对最新的政治动态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用说进行预测了。就在我们入校前后,风云突变,县革委会主任去职了,学校的“土豪”地位立即失去了保障。正所谓“树倒猢狲散”,一时间,优秀教师纷纷另谋出路(大多数都被县一中挖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就每况愈下,依靠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建立起来的声誉立即土崩瓦解。我们木已成舟,丧失了再选择的权利,私下里好不郁闷。这也让我们第一次领悟了“选择”的含义,感受到了“选择”的威力:选择既意味着“获得”,也意味着“失去”,甚至可能与“代价”如影随形。
—这里应该忆及的是,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调走的老师对这所学校还是蛮有感情的,至少面对自己的学生们挽留的目光,落寞的神情,颇为心痛、心酸和不忍。迄今忆起一位小有名气的女数学老师临走前的“最后一课”,依然历历在目,我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那可真是一堂别致、生动的数学课。出乎我的意料,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说什么煽情的话语,甚至没有惯常的“真情告白”,但心照不宣之中,气氛却越发凝重,充满了悲情、眷念和不舍!老师讲得卖力极了,目光炯炯地不时看看我们的反应,循循善诱,条分缕析,恨不能倾其所有,我们则前所未有地认真,端坐身子,双眼圆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生怕漏掉了一个数学符号⋯⋯这可能是求学以来,我上得最用心、最专注、收获也最丰的一堂数学课。我一直在“反智主义”氛围中“茁壮成长”,第一次惊奇地发现,数学中的逻辑关系如此清晰,数学命题之间的推导如此简明,科学知识和人的情感能够如此紧密、生动地融合在一起!
▼
【往期精彩】
在这里,分享中国好书!分享中国好文章!
欢迎推荐好书到微信@CHNbook | 新浪微博@中国好书。
投稿邮箱:dushu1949@sina.cn;
粉丝互动QQ群:390413084
主编微信QQ:3202795565
回复SD可以阅读到最近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