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上海书展#“书香中国”阅读论坛:唐诗离我们有多远?——很远,也很近

2017-08-17 书香上海

“唐诗离我们有多远?

——很远,也很近。”

陈尚君、董卿、郦波、蒙曼解放论坛

共论《传统文化里的诗与远方》

昨日下午,2017上海书展“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暨解放日报第73届文化讲坛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举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央视主持人、制片人董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的主持下,共论《传统文化里的诗与远方》。

曾用唐诗完整复原唐朝人一天生活场景的陈尚君,被人称为“唐朝户籍警”,他向现代人发问:“今天,唐诗离我们有多远?我们离诗意有多远……”这一连串的问题,叩问着本届文化讲坛上的嘉宾,也叩问着现场500多名观众。陈尚君教授其实是当今中国离唐诗最近的人。在昨天的文化讲坛上,他为大家“揭露”了好几首唐诗的“真面目”:“《登鹳鹊楼》几乎可以确认不是王之涣所写,而崔颢《黄鹤楼》首句是‘昔人已乘白云去’,现在的版本‘昔人已乘黄鹤去’则是明代妄人所改。”

在穿越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一首诗往往会出现诸多版本。本届文化讲坛另一位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也以《静夜思》佐证:这首诗在宋以前的版本都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但在明清两代经多人改动,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静夜思》才成为流传至今的版本。

虽然相隔年代久远,但借助文字的力量,诗歌仍能穿越时空,与现代人产生深深的共鸣。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不管世事怎样变迁,唐时的风,宋时的雨,总会以某种方式继续着。从这一点上说,诗歌又与我们无限地贴近。

阅读诗歌、品味诗歌,就是在品赏自己的情感,雕琢自己的灵魂。但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时代,生活被切割成了碎片,百忙之中如何寻找诗意,成了困扰许多现代人的一个问题。对此,蒙曼的回应十分积极:“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心能够跳脱出来,产生一种不属于当下生活的境界,那就是诗和远方。”

董卿则认为,传统和现代从来就不是对立的,传统和现代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甚至有时候是相互观望的。她进一步对“诗与远方”进行了解读:“诗,不仅是诗词,而是诗意的生存;远方不仅仅是遥远,而是心志高远的意境。”

在现场,她深情朗诵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当知青时千方百计阅读莎士比亚的一段故事,并感慨:“在所有艰苦的遭遇中升华诗的感悟,这就是诗与远方。”

许多人曾问董卿:“为何要做《朗读者》这个节目?”她用“山在那里”的句式回答:因为我们的文化在那里,我们的传统在那里。我们必须凭借着诗人的灵感、情怀和直觉,走近传统,从传统当中找到回家的路。

本届讲坛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解放日报社、静安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