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严选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馆藏推荐《 竺可桢全集》
科学界公认的“一代宗师”竺可桢,一生著述繁多,其作品有极强的学术和史料价值。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馆藏荐书——《竺可桢全集》,收录了竺可桢所有的文字资料,《全集》共24卷,近2000万字,出版历时13年,真实再现了竺可桢的人生道路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科普图书编辑室主任殷晓岚告诉百道网,“求全”与“存真”是这套书的编纂原则,“为了如实保存文本、忠于历史面貌,我们宁肯冲破现行的编辑规范。”
结缘科学界“一代宗师”竺可桢
《竺可桢全集》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出版,是偶然因素促成的必然结果。竺可桢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一代宗师”,又是伟大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著作等身。出版界不乏关注竺可桢的有心人,对其作品的搜集、整理也一直在进行中,但能全面完整展现竺可桢著述及文字资料的作品,却迟迟没有出现。
1979年由中国科学院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竺可桢文集》面世,选收论文79篇,约70万字。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许多文章未能入选。随后,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1981),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看风云舒卷》(1998)和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竺可桢文录》(1999)相继出版,这些根据不同需求编选的书,文字量并不大。日记方面,1980年代由人民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总共五卷本的《竺可桢日记》,约300万字,只占原本字数的四分之一。
2000年3月,时值竺可桢诞辰110周年,叶笃正、黄秉维、施雅风、陈述彭等十多位院士提议增补《竺可桢文集》,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经过一年的资料收集,大家一致认为,如要全面反映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文精神,出版竺可桢全集极为必要。
2000年11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时任版权部主任卞毓麟参加“2000年中国国际科普论坛”时,从中国科学院樊洪业先生处了解到编纂《竺可桢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的设想,遂与时任副总编潘涛商量,向时任社长翁经义提出出版该书的选题建议,在他们的倡议和直接努力下,《全集》被确定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重大选题。
至此,《全集》的出版终于尘埃落定。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随即成立了《全集》编辑委员会,并召开了出版启动会,编委会主任由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担任,时任社长翁经义在启动会上汇报了编辑出版《全集》的思路、方案,以及一定要把它出齐、出好的决心。
24卷,2000万字,历时13年
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科普图书编辑室主任殷晓岚介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自2001年成立《竺可桢全集》编辑委员会,2004年开始出版分卷,2013年,24卷《竺可桢全集》全部面世,历时13年。《全集》收录了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各类文稿和信函等,二是日记。其中,第1-4卷收录作者已刊和未刊的中文著述,包括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是编者在2004年之后陆续搜集得来的新增文献,作为前五卷文集的“补遗”。各卷均附珍贵历史照片。
如此浩大的出版工程,在国内的科学家著作出版中绝无仅有。《全集》连续进入“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被誉为我国20世纪科学文化学术宝库和历史宝藏的鸿篇巨制。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特等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除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和《全集》本身的学术和史料价值,编辑团队对《全集》的精雕细琢也是这套书好评不断的关键因素。
打破现行编辑规范,只为求实存真
竺可桢的一生,笔耕不辍,他的著述,时间上自1916-1974年,横跨59年的时间,历经中国现代史各个重要发展阶段,其间,文章写作样式、编辑出版规范、社会流行语言、术语译名等都在演变。这些资料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样态,另一方面,也为《全集》的编辑工作出了不少难题。
殷晓岚告诉百道网,“求全”与“求真”是《全集》编纂所遵循的两大宗旨。凡是竺可桢存世的文字资料都尽可能收入;所有资料力求如实呈现,甚至在面临编辑规范与保存本、忠于历史面貌的冲突时,宁肯打破现行的编辑规范来保证如实呈现文本原貌。
由于《全集》中竺可桢日记占比较大,这些具有私人史料性质的文字在竺可桢生前从未示人,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横跨38年的时间,编辑甄别的难度可想而知。鉴于此,《全集》的编纂会根据每一卷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编辑细则,例如竺可桢日记中出现的人物,可能涉及字、号、别称、昵称等,必须对每一个有疑问的人名进行核查,并按照不同的原则来处理。文有错的,径改不注。例如:“陈夔”改为“陈逵”(浙大外文系教授)。而彻查资料后无法确定对错的,忌擅自改动,而应原文照录,以存史。
“不同时代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的变化在日记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从科学的符号、公式和概念用语,到日常生活所用的名词、称谓等,都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对这些,便需要编辑用心甄别,不能轻易按现行的标准作编辑加工。如‘侵晨’,不用改成‘清晨’;‘雅片’,不用改成‘鸦片’;‘乃倩振公所为’,不用改成‘乃请振公所为’。而对确实写错的字词,则一定要改正过来。” 殷晓岚说。
正因为难度大,《全集》编辑出版的过程,也成了编辑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勤查资料,遇到问题不轻易下结论,以此来保证《全集》的全面、真实。十三年的精雕细琢,让这套书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这套书的出版,将为研究20世纪中国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会史提供永久性的基础资料。《全集》是竺可桢的学术遗产,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珍贵资料,也已经催生了一批学术文章和著作。未来,它也将在学术和历史、科学领域发挥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文转自百道网
作者:刘婉婉
书香上海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