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教育的机遇系列之一:资本和教育的结合|LIFE教育创新
作者:南桥,美国德克萨斯艾柏林基督大学课程设计总监,教育专栏作者。
但是报告称,2015年,中国有17个亿美元的资金,涌入44家教育技术公司,其中只有5%产生了利润。有一部分一度火热,但后续发展乏力,无情地被淘汰。有的在美国公司上市,存在高管贪腐、财务不清等问题,无从有更好的表现。这中间问题到底都出现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可以改进之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中心
在线教育发展中,有不少搅起波澜的人是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创投人士,或是热心教育的社会名流。由于政策限制,进入正式教育的门槛很高,人们开始在可能擦边球的在线教育上做文章,寻求资本回报和社会认可。这是一种值得赞许的社会影响力型投资,前途不可限量。
只不过这中间有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一是有资本的人在喊在线教育,但是教育家明显缺位,剃头担子一头热。有做在线教育公司的人,只是利用市场需要,对于教育本身既无兴趣,也缺乏必要了解,单纯地投些钱、招些人,指望获得回报。这些人做的是教育生意而已,问题是这门生意和其他生意非常不一样,仅仅依靠外行,真的会把事情搞砸。
我自己从事在线教育多年,深知离开了教育者的买账与配合,所有努力都是白费。需要乃成功之母。常青藤似的网络公司,也是在解决实际需求之中成长壮大的。比如同学联络的需要中产生了Facebook,视频分享不便中产生了Youtube。在在线教育或教育技术领域,美国做大的在线教育机构,多为教育界人士不满于现状,在实际需求之中把企业创办起来,并发展壮大。对于教育过程的深切了解,是教育技术产品和平台发展的源头活水。
单纯依靠企业界或教育界都不可行,好的教育、创投合作,才是最好的办法。现在美国市场份额庞大的Blackboard公司,原为两个康奈尔的学生丹尼尔·凯恩(Daniel Cane )和斯蒂芬·格尔弗斯(Stephen Gilfus)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让教育容易一些”。但仅有教育界,事业无法腾飞起来。这个新产品,是被教育咨询人士迈克尔·切森( Michael Chasen)和马修·皮汀斯基(Matthew Pittinsky)的公司兼并之后,才迅速发展了起来。同样,后来居上的Instructure公司,是杨百翰大学两个研究生——布赖恩·韦托马(Brian Whitmer) 和德福林·戴利(Devlin Daley)做出的产品,投资人乔什·柯兹( Josh Coates,现为公司首席执行官)投资发展起来的。
二者究竟怎样合作?我想,从事创投的人士,不要只想着怎么卖教育,而是和教育界合作,寻求怎么去做教育。做教育需要深切了解教育一线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以某个技术为锤子,把整个世界都当成钉子去捶。如果是以技术为驱动,我们总会听到的声音是:还有什么新的,还有什么更强的?这会形成一种“干货综合症”:总是在找更新、更好、更强的产品,指望用它们来摧枯拉朽地解决教育问题,而不能踏踏实实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哪怕是不那么新潮而使用方便的手段。
了解需求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一开始预备的方案或技术手段,或许根本都无关紧要。对方需要的是别的一些东西。在慈善事业中,比尔·盖茨可能是最受到技术的诱惑,并运用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但是最近我看到,盖茨觉得养鸡更有可能帮助很多人脱离贫困,而未必是给每个学生发一个平板电脑。技术工具如果人们不会用,只能成为摆设,甚至成为教学的干扰,而养鸡解决的实际问题多,简易,容易复制,故而更有可持续性。如果在需求当中,探讨出了方案,并整合了适度的技术,或许更有长效影响。
[1] Maurer, T. (2016). Chasing China’s Edtech unicorns: a cautionary. EdSurge. Retrieved 9 June 2016, from https://www.edsurge.com/news/2016-06-07-chasing-china-s-edtech-unicorns-a-cautionary-tale
(作者公众号:fangberlingz, 联系方式:berlinfang@gmail.com)
预告:近期LIFE教育创新专栏将推出南桥老师的系列文章:
“优步”和“滴滴”式教育创新
查看LIFE教育创新案例其他文章,点击下方标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