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佳佳 | 中国“在家上学”调查研究报告(2017年)

2017-06-23 王佳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王佳佳

中国“在家上学”调查研究(2017)课题执行负责人

本文根据王佳佳老师4月23日在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发言整理


2016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在家上学”调查报告的研究工作。为什么做这个报告呢?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在家上学”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育改革趋势。从规模和体量上看,“在家上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美国的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数据里,“在家上学”已经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三种学校并列,成为四类教育形式之一。从社会认可度来看,它的整个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当然这也是经历过很长时间的一个过程。最开始在1985年的时候,当时盖洛普做了一个调查。美国社会公众中认为“在家上学”是一件好事情的比例只有16%,然后这个数字一点点增加,到2013年统计的时候,“在家上学”的美国社会公众支持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0%。也就是说,经过这三四十年的时间,“在家上学”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可。


第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这些年国内“在家上学”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2011年的时候,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大理召开了一次“在家上学”的研讨会,“在家上学”开始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2013年,研究院发布了“在家上学”的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是一万八千人密切关注“在家上学”,真正实践的是大约2000人。到2017年的时候,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增长的情况怎么样?经过了几年以后,我们重新做了这样的调查。


本次调查从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主要的调查方法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其次,我们发放了两类问卷,第一类是针对“在家上学”学生家长的问卷,旨在了解“在家上学”的实际情况;第二类是面向社会公众的问卷,旨在了解社会公众对“在家上学”是怎么看的。同时,我们也采用了访谈、个案研究、话语分析等方法,整个调查围绕六个核心问题来展开。本次峰会有一份《议题引导报告》,在我们峰会发的材料里,具体内容可以查看这份报告(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峰会专题页面低端下载报告)。


下面介绍的这六个问题,对应了研究报告里第二到第七章的内容,分别是:第一,中国“在家上学”有哪些基本特征?现在的规模发展到了多大?第二,这些家长为什么让孩子“在家上学”?第三,这些孩子是怎么“在家上学”的?具体怎么做的?第四,“在家上学”的效果怎么样?第五个问题,对于“在家上学”这个情况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或者怎么应对?最后一个问题是国外目前“在家上学”发展趋势。


关于第一个问题,从组织形式的类型看,中国的“在家上学”大概可以分成三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纯粹意义上的,或者说最典型的“在家上学”,即父母在家里教自己的孩子。第二种是几个家庭一起,即所谓的家庭互助式的“在家上学”。第三种类型是父母参与型的“在家上学”,其中一个家庭是主要负责人,他们主要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其他几个家庭也把自己的小孩送过来一起接受教育。


这里有一个概念的问题。在很多讨论中,国学班,读经班,体制外学校,包括像北京日日新学堂这样从“在家上学”生长起来的小微学校也划为“在家上学”。本次调查的统计口径做了操作性的界定,从概念上希望更清楚一点,即“在家上学”的核心特征在于,一是父母组织,二是规模不大、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


从规模增长的情况来看,在2013年的时候,“在家上学”的真正实践者,全国大概是2000人,现在是6000人,每年增长速度是30%。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居多,往东西部越来越少,河南、四川是中西部地区增长比较快的。学生的特征是独生子女居多,男孩子多,大部分是在11岁以下,接受过一段时间学校教育占70%以上,“在家上学”的时间整体上都不长。“在家上学” 群体有一个整体的特征,80%以上“在家上学”的家长都有高等教育的经历、都是城市居民,其中大部分又是住在大城市。有20%的家长有半年以上的出国经历,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近一半家长有过一定的教学经验。


关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他们让孩子“在家上学”?第一是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念表示不满;第二是孩子不适应学校教育的环境;第三是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支持。我们注意到,越是年轻的家长,对学校教育体系的不满程度越强烈。很多年轻的家长,小孩子刚刚出生就开始关注“在家上学”,希望了解这个群体究竟是怎么做的。不满意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课程内容、教学进度等的不满意。


第三个问题,这些孩子是怎么“在家上学”的?知识和知识结构的掌握是比较次要的位置,他们更看重道德品质的养成。课程内容上,直接用学校教材的比例只有38%,大部分是国外教材或者自主开发教材,教学实践跟学校有很大的差异。“在家上学”是非常多样化的群体。我们尝试做了一个归类,从“在家上学”的最典型的实践特征来看,我们分成了几种类型,分别是学校取向、非学校化教育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取向、宗教教育取向、儿童特长或特殊需要取向以及其他等六种类型。


第四个问题,关于“在家上学”的教育效果,我们的调查从三个维度,一是家长群体的满意度。调查发展,家长对自己“在家上学”的评价整体比较满意,高达87%,近9成都比较满意。第二是“在家上学”的孩子对“在家上学”的满意度。由于没有办法直接问孩子自己,我们采取的做法是问家长 ”你的孩子对自己教育满意吗?“ 结果发现,孩子的满意度与家长自己的满意度相比降低了10个百分点,但是仍然很高,79%。剩下的并不是孩子不满意,而是家长不确定孩子是不是满意。从社会公众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是对“在家上学”的成绩不担心,但是对“在家上学”的社会化状况比较担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家上学”的家长会更看重孩子在实际中的表现,把行动和表现作为评价教育的主要标准,而不是标准化考试。


第五个问题,如何应对“在家上学”?我们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立场,一方面,多样化的教育探索应该得到鼓励。我们看到了很多教育创新案例,经过探索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最底线的教育质量,以避免创新给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在这部分,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从“在家上学”的群体来看,他们认为自己最缺的并不是外界的压力,而是自己群体的内部交流,其他家长的经验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非常希望看到其他家庭是怎么做的;从政府的体制看,家长们主要是担心相关的学籍问题,和将来如何上大学的问题;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看,希望新闻媒体能够真实的呈现“在家上学”的案例,更深入的报道“在家上学”的情况;最后,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要推动学校向学习中心转型,我们关注“在家上学”这一群体,其更宏大的影响在于带动学校怎么样更好的满足孩子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国外的趋势是我们概括了几个方面;一方面合法化成为主流,第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第三教育实践模式日益成熟。


我刚刚写了一本书,是我之前对国外“在家上学”的研究,《远离学校的教育:当代西方国家“在家上学”运动研究》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时间仓促,介绍的不够具体,请大家包涵。谢谢!


相关阅读:

“在家上学”——新的路口丨LIFE沙龙

“在家上学”为哪般?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和阅读更多峰会精彩发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