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人数被前作赶超,现在的《战地2042》怎么样了?
点击上方“游侠网”关注我们
公众号回复“原神工具”模拟抽卡
回复“永劫无间”查询你的闪耀战绩!
“最关键的还是优化问题。”
虽然我每天晚上还是会习惯性地打上一两把《战地风云2042》(下文简称《2042》),但是不论是从友人群里的讨论氛围还是论坛上的相关帖子,我都能非常明显地感知到这款刚发售没多久,还带着余温的游戏的热度在迅速走低。
近几天,还出现了一些线下店惊人折扣的传闻。
不止是我的个人感受。尽管发售时一度在steam热销周榜连续夺冠,且在epic和steam的促销活动中都拿到了不低的折扣,但《2042》的在线人数却滑坡得相当之快:到本文刊发时间,steam仅有6800人次在线。这个数据没有计入其他平台的在线,但考虑到《2042》发售还不到两个月,也实在令人有些唏嘘。
不过伟人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并不喜欢一些听风就是雨的讨论气氛,刚好自己也是从《2042》B测体验开始一直断断续续在玩着的玩家,在这个节点,也想聊聊我在这段时间的真实游玩感受。
当然,受限于我休闲时间里想玩的游戏比较多,留给《战地风云2042》的时间其实只有五十来个小时(B测玩了大概十几个小时,不过不计在里面了),由于是专注于步战的玩家,除了贪快速部署外几乎没有体验过载具系统。
你完全可以说这个时长还不怎么够把这个游戏玩明白,但我现在打突破进攻方能拿到场均30击杀,摆烂瞎玩时也能确保KD高于1,基本是能够比较愉快的捞薯条的。
在正式发售后,《战地2042》做出了哪些改变?
从《2042》上线至今,它一共收获了3次较大型的更新,这些更新内容主要是针对游戏内存在的BUG,一些对一些开发团队认为不合理之处的调整——比如给NTW-50增加填弹时间,让它的反载具效率不至于超过RPG。
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希望延长玩家们游戏时长的新内容。比如新增的每周任务,每周轮换的门户模式玩法,以及64人战场模式。
在我看来,效果最显著的一项改动,无疑是突破模式中据点的调整。在初上线之时,突破模式有着一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据点设置——比如说沙漏最后一个战区的楼顶。进攻方只能通过电梯和隔壁楼顶缆绳来抵达这里,防御方可以大摇大摆地在楼顶布置空投载具,并依靠成建制的防空兵将进攻方仅有的攻击手段彻底瓦解。
而在更新后,《战地2042》取消了这些高楼点,让攻守方的游戏体验回归了一个相对的平衡,或者说大部分时间段,敢打敢冲的进攻方其实很容易获得游戏胜利。
平心而论,这一系列改动的确解决了不少问题,在三次规模较大的修复与更新后,《2042》目前的体验可以称得上不错。但这些内容,虽然能够稳住目前游戏内的玩家,却无法挽回舆论场中《2042》正在不断降低的声望——已经AFK的玩家不会在乎被修复的这些BUG和不合理的设计,比起修修补补,他们更想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新内容。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下文会提到。
真的是吃鸡失败赶出来的吗?
这是《2042》正式上线后,在坊间讨论度较高的一个论调:《战地风云2042》原本是计划制作成一个吃鸡+逃离塔科夫的游戏,当这个计划宣告搁浅后,开发团队才在仓促中赶工制作了传统的大战场。
目前看起来,这个论调在舆论场里染得越来越像真的,以至于我有一天晚上和群友聊天时,还有人言之凿凿地将其作为《2042》烂的理由。
但这个“吃鸡打造失败一转传统战地”的言论,我在互联网搜索了许久也没有找到实证。大部分流言的源头,其实都出自一位名为Tom Henderson的IGN供稿记者。
他刊发的文章(或者说是视频,反正两者都有)中,主体是对于DICE和EA的《战地》动态展开剖析,但他本人也表示,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基于自己的推断。作为非正式员工的他,自然不可能拿到所谓的“实锤”。我们显然也不能。
不过三人成虎,在大部分玩家都相信这一个说法时,这说法是不是真的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危机模式的玩法引导模糊,机制设计又过于复杂,导致人们对危机模式没有展露出哪怕一丝一毫的兴趣。
而认同这一论调的战地老玩家,则在逐条列出《战地2042》相比以往的战地系列作缺少的那些部分,试图印证“赶工”的那部分。
这些条目不是一天被罗列出来的——在最初的体验潮后,越来越多的对比和缺失都像是不断压在《2042》背上的稻草,让人们的失望愈发增加。在事实上来说,一个让人们兴趣缺失的新模式,的确“置换”掉了玩家们熟悉的战地中的各类细节,这就像你星期四去肯德基快乐消费一份8枚装蛋挞,但这个套餐却被替换成了2枚蛋挞加两大盒薯条,而你其实并不想吃薯条。
不够平衡的专家体验
可能是眼见《Apex Legends》的传奇们在社区间揽获了不错的人气,在《战地风云2042》中,玩家所扮演的角色首次从士兵变为了有名有姓的专家。可以为他们定制战术服和头盔,在收集到的头像卡片里,你还能查阅到每一位专家的背景故事。
专家系统带来了独特的技能机制。这一点我觉得很值得鼓励。但也让一些系列老玩家感到不适应——比如说,由于专家数量不算多,以及现阶段个性化装束过少的关系,玩家会相对频繁地在小队界面中看到“克隆人”,违和感怎么说也是有的。
而推出的专家们,怎么说呢——就我的审美标准而言,他们的设计过于注重人设的“真实性”,趣味感的填充则相对较少,显得中规中矩,有些平庸。而想要获得玩家们的喜爱,并在社区上达到一定的传播,只是做到“真实”是远远不够的。
Pixiv可能不是一个足够客观的参考载体,不过目前在pixiv上的《2042》作品只有4个,且其中并没有专家的同人创作,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专家们在创作者群体中受冷的窘境。他们或许很有魅力,但玩家们并没有get到这些专家的闪光点。
另一方面,虽然在大战场的游戏环境里,《2042》的专家平衡性问题并不会像《守望先锋》那样鲜明地影响玩家们的游戏体验,但依然决定了游戏的横向可玩性——比方说你玩腻了想换个专家爽爽之类的。
而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后,《2042》的专家能力得到了一定筛选,并很快在玩家用脚投票的结果下,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趋势。
就游玩人数上来说,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法尔科医生和天使,占据游玩人数是最多的那一批。
第二梯队则是麦凯和日舞,这两位专家拥有着非常强的机动性,一旦战场处于有着复杂地形的区域,他们的发挥就能显著超过其他专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日舞,只要据点附近存在着一处高塔或高楼,日舞就能依靠飞鼠服快速抵达周围任何一个区域,快速切入敌方的薄弱后方,甚至还能在滑行过程中客串轰炸机投掷一枚散射手雷,表现十分强势。
还有一个论外的专家则是扫描哥卡斯帕。基本上只需要找个安全地点蹲坑,就能迅速开始刷助攻蹭经验,用过的都说好。
和以上五位热门专家相比,其余专家要么不够有趣,要么相对弱势,亦或者因为使用情景有限,出场率相比之下要低了太多。
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玩法的问题都是次要的——虽然我这么说多少有点“抛开事实不谈”的感觉。但在这里,我更想引用早年IGN曾经给出《掠食》等一众游戏非常低评分的一条理由:
这些游戏存在着严重的BUG,会导致运行不流畅,甚至无法确保玩家得到一个流畅的游玩环境。
在我看来,这可能才是《战地2042》——至少是PC端——目前最大的症结所在。沉默的大多数们,很可能是因为这一点才选择离开的。
即便几次三番进行更新,对游玩的部分作出了一定的修补,但它依然没有解决流畅性的问题。我的游玩用机配置基本能够满足绝大部分PC游戏需求(10代i7+6900xt+32GB 3200内存),但在《2042》中降一档特效后,帧数依然只能维持在70~110帧,且这个帧数并不稳定,会出现骤降和卡顿,玩起来磕磕绊绊的感受相当明显。而在画面差不多的FPS游戏中,我能获得的是极其稳定流程的游戏体验。这只能理解成本作对寒霜引擎还很缺乏必要的打磨。
比较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在暗示玩家流畅性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2042》还在更新后加入了64人的战场模式。
同样让我难以接受的,还有每天登录游戏的第一局前5分钟里非常严重的卡顿,基本上进行任何动作都要幻灯一次,仿佛正在即时加载这些动作的配套动画一般。以及目前还存在几率不低的存档丢失现象,偶尔登录时会需要重新加载一次教程,需要彻底大退重开才行。
老实说,任何游戏内容的实质更新,都比不上“能好好玩下去”来得重要。如果《2042》的团队还希望让这款游戏变得更好,我真的希望他们赶紧加把劲。
我希望它是“未来可期”
我还是觉得,人们爱《战地》。所以在《2042》刚发售时,很多人都有一整个列表的好友在玩着这款游戏,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对《2042》感到失望的玩家会选择回到《战地1》或《战地5》,那咋办嘛,玩了《2042》,战地的馋虫又上来了呀。
《战地小丑2042》这样极尽嘲讽之能事的作品出现也不外如是——没有巨大的落差感,人们根本就懒得去揶揄和调侃。
我太能理解人们在《2042》发售前后所感受到的期待和失望了。《战地》系列的体验是让人难忘的,在这里,英雄的平衡变得没那么重要,合作还是独狼,都可以随性而为,在习惯了小规模、快节奏的PVP对战后,《战地》的多人体验,真的能让人感受到难得的自由和惬意——至少,我不会像玩《Apex Legends》时那样在意我的场均伤害和KD了。
这也是我想写写这篇评测文章的“DLC”的主要原因。还是希望《2042》后续能够获得一次涅槃的机会,不要让那些现在正活跃在《战地1》和《战地5》的玩家们再失望了。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