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工单位不给力,地产工程人该咋办?

若闻 明源地产研究院 2022-05-19


做工程的都知道 ,选对了施工方,工程建设就成功了一大半。而很多一线工程人感到无奈的是,想遇到一个好的施工单位,就跟中彩票一样可遇不可求。大多数项目的施工单位要么不服管,要么实力差,推不动、干不好,现场工程师不得不向下补位,愣是从甲方爸爸干成了乙方的保姆。


即便如此,进度质量安全还是不如人意,甲方工程部还被扣上管理不力的帽子,从工程师到工程经理甚至项目总换了一大批,施工单位依然我行我素。套用许多工程人的口头禅,这年头的施工单位就像死猪不怕开水烫,任凭你软硬兼施,我自岿然不动。


施工单位,为啥就这么难管?


甲方代表不好当

施工单位不好管、不服管


一位工程人概括道:甲方的保姆式管理,就是施工单位进度不行,甲方要负责梳理,督促赶工;施工单位质量不行,甲方要负责分析原因,督促提升。


1、钱不到位,甲方现场代表管不动施工单位


有人说,管工程就像带娃。好孩子大家都喜欢,但是没糖果吃,好孩子也可能哭哭闹闹变成熊孩子。


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本身就是一种悖论。而现实是,低价中标依然在建筑市场横行。施工单位以合理价格接不到活,低价中标又陷入“低价一违约一再低价一再违约”的死循环。施工员又苦又累还拿不到钱,抱怨辞职跑路;劳务拿不到钱,工人不想干,拖延工期。

 

本来盈利已经很难,甲方还想让施工单位高标准严要求去执行,无异于痴人说梦话。相反的,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想尽一切办法节流开源。人工费材料费缩减,管理上压缩配比,想方设法搞签证变更。现场的甲方代表再怎么软硬兼施,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更何况,甲方工程师手头也没什么实权,有些房企,超过5000块的单子就得项目经理才能签,现场工程师管理施工单位全靠一张嘴,就想让对方死心塌地的卖命,怎么可能!

 

2、专业拆分过细,甲方工程师压根管不过来


现在的工程项目已经拆分得不能再细了,基坑支护一两家,桩基一家,土方一家,防水一家,水电一家,门窗一家,绿化景观一家,装修再一家……一个项目几十家施工单位。


而甲方,一个标段配一两个土建,一个精装一个机电工程师已经算不错了。有些项目就几个土建工程师,还兼职精装或机电。甲方每天单是协调各种大大小小的扯皮、应对集团和区域的各种检查都已精疲力尽,很难再挤出足够多时间精力去将工作做精抓细。

 

3、甲方管理人员年轻化,轻难以制服乙方


地产人才年轻化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一线工程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小年轻。年轻人固然能吃苦有冲劲,但面对施工单位的老司机,甲方工程师有时未免底气不足。


一方面,技术底子比较薄弱,一些问题抓不到点子上,不能令对方折服,有些问题也不敢提不敢管;另一方面,工地上的人三教九流,少不了一些人精、老油条,也存在大量的灰度空间,资历较浅的甲方工程师摸不透其中的套路,容易被对方牵着走。

 

4、施工单位“缺人”,甲方的管理落不下去


人才是企业的软实力,而这却是施工单位的短板。


①施工单位的人才流失严重


土木专业在互联网上几乎成了“劝退”专业,而劝退者尤以施工单位工程人员居多。这个行业的问题,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越来越难以接受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线人员跳槽的、转行的一年见一年多,“提桶跑路”成了大家日常互相调侃的口头禅。一些工程人员从进施工单位开始,就已经身在曹营心在汉,干个几年,升了职,考了证,跳槽到地产,当起了甲方。人才过度流失,导致施工单位管理能力停滞不前,甚至还在倒退。

 

②施工单位对班组管不动、也不敢管


在现场,真正动手干活的还是劳务工人。而劳务工人又最难管理的。


一方面,目前的施工依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班组工人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对施工单位的要求不执行、执行效果差的现场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劳务人员老龄化,年轻人不愿意干劳务,用工荒一年见一年严重,一些工种想要凑齐人都难,对工人要求高了,逼急了整个班组撤退。甲方高标准严要求,到了施工单位落不下去,不敢落下去,也成了无效管理。



想要施工单位干得好

不能全靠现场工程师一张嘴


工程圈内有句话,工程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说的就是工程这个环节频繁背锅的现状。比方施工单位不给力,工程上出岔子,都可以归结为甲方管理不力。而事实上,施工单位不服管,不好管,绝不仅仅是现场管理的问题。


工程圈内有句话,工程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说的就是工程这个环节频繁背锅的现状。比方施工单位不给力,工程上出岔子,都可以归结为甲方管理不力。而事实上,施工单位不服管,不好管,绝不仅仅是现场管理的问题。

 

1、舍得在工程上投入,让施工单位有活干有钱赚


都说合作伙伴是甲方的同路人,而有些甲方却把合作伙伴放在对立面,老想着自己把能赚的钱都赚了,对方是死是活都跟我没关系。

 

其实双方在某些利益上有冲突,但终极利益依然是捆绑在一起的。施工单位不好过,甲方的项目又能好到哪里去。最典型的,经常有项目因为总包中途退场,被迫上第三方。一阵折腾下来,几个月的工期就没了。明源君听说过一个项目,就总包因为索赔不成干到一半闹退场,本来五个月工期的示范区,硬是拖了10个月才干完。对甲方来说,绝对是因小失大。

 

回到前文所说的低价中标、分包拆分等,归根到底还是成本怎么分配的问题。很多房企在营销上投入几百万不心疼,工程上一个几千块的签证变更,审批流程都要走半个月。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想要搞得好,都需要成本投入的,想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怎么可能。


放远点来讲,施工单位不给力,做出来的项目不理想,交付了少不得客户投诉、维权,房企又得花钱做维修,做补偿,甚至做外部公关。回过头来看,这钱还不如投放到建设阶段。

 

2、打破各职能线各自为战的局面,共同为项目负责


工程是项目开发流程的末端环节,也是周期最长的一环。前期埋下的雷,都会在这个过程逐个爆发。

比方现场的很多扯皮事件,根源都不是在工程阶段,而在前端环节。

 

举个例子,现在的项目大多数采用总价包干,这种模式下,施工过程出现漏项甲方一般都不认。而施工单位在低价中标+专业分包的情况下,原本利润已不多,有些也就赚点管理费,如果再来一个大的漏项,为数不多的利润可能就全部被吃掉了。


因此,遇到大的漏项施工单位一定要求甲方补偿,而甲方又不认,结果只能是互相扯皮,如果施工单位输了,后面的工作肯定不好好配合。如果施工单位赢了,甲方自己难受。这个过程损失的进度和质量,也得甲方承担。

 

规避这类问题,施工图出图和投标单位的标书编制都必须非常精细,招标时的工程量清单要很详细。这就涉及到工程以外各职能条线的协同,这恰恰是当前房企内部管理的短板之一。


由于一个项目牵涉到的条线非常多,而各个部门又都有自己的KPI ,招采找到最低价施工方就可以交差,成本要管住自己的目标成本,设计赶着节点出图……各人自扫门前雪,大家都只盯着自己的绩效,留下的烂摊子扔给后面接手部门去收拾。


可以说,好管、肯干的施工单位,是选出来的、培出来、钱砸出来的,而不完全靠现场“管”出来的;单靠工程一个部门也不行,必须是各职能线通力协作才能达到。

 

3、甲方代表建立自己的威信,施工单位才能口服心服


打铁还需自身硬。甲方在身份上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但假如不能体现足够的水平和价值,也难以令乙方心服口服。


①处理好各方利益冲突,体现自身价值


由于现场施工单位非常多,交叉作业的情况时刻存在。甲方代表在项目上既是粘结剂又是润滑剂,要把各个单位凝聚在一起,又要让他们高效运转不发生摩擦,共同去推动项目经营目标实现。其最大价值就是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各方的利益冲突。首先,合理组织各单位的施工工序,减少相邻工序间的互相干扰;其次,落实技术交底以及过程中及时检查纠偏,帮对方减少返工,提高作业效率。

 

②专业上过关,别让对方瞧不起


对甲方来说,技术不是最重要的,但绝对不是不需要。


举个例子,让施工单位抢工,对方巴拉巴拉一通,说了诸多困难,大概意思就是进度没法更快了。作为甲方,你当然可以说,我不管,我就要个结果。假如对方确实遇到难题,而你又不懂,无法发现问题症结和解决方案,久而久之,施工单位也会觉得你就是个草包子,纸老虎。

 

③多实干少糊弄,建立对方的信任感


有人说,对乙方的管理无非就是连哄带骗。其实套路大家都懂,用得太多,会让施工方觉得你只会耍嘴皮子忽悠人。承诺对方的事,尽力去做,而不是满嘴跑火车;对乙方的奖优罚劣清晰明白,不要捣糨糊。

 

4、变革施工方式,减少对人工的依赖


现在的施工行业依然是非常传统劳动密集型模式,无论是劳务还是管理,都高度依赖人为因素。这也导致管理难度大,稳定性差。


改变这一现状,只能彻底改变施工模式,向制造业生产模式靠拢,标准化自动化生产,精细化成本管理。一些房企在探索推动住宅工业化,智能化建造,未来可能改造整个建筑工程行业,颠覆现有工程管理现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