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外心电监测,即刻云分析,犹如医生时刻守护“身边”



在家随时也能进行心电监测

即刻便可得到心电分析结果

高危心电电话通知及时就医

这不是理想

现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已经把它们带进现实






我国每天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已高达3.3亿,心血管病死亡在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占比居首位。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分钟就有1个人因为心脏骤停突然倒地,这些意外87%发生在医院外。而我国超过数亿心血管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几乎都面临着心血管意外的风险。院外心电监测对挽救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院外心电监测,对心血管疾病防治很重要


心血管疾病作为慢性疾病,想要预防得当或预后良好,健康管理和心脏康复尤为重要。也就是说,除了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以外,更要做好定期心电监测与随访。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在院外做好心电监测,及时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保持与院内医生的有效信息沟通,是心血管疾病防治与术后康复过程中,简单但又非常重要的健康管理措施。


院外心电监测需要通过设备完成,其目的在于长期追踪心电图这项重要指征,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避免因疾病产生的恐惧和焦虑,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并且在急性发病前(如心梗、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预警患者及时联系医生就诊。




像取快递般简单,扫码即取


目前,“心电监测便民服务站”已在我院部署完成,两台机柜分别安装在心内科门诊和导管室附近,便于入院患者取用,取用过程非常方便,和您平时在快递柜取快递差不多。按照机柜屏幕上的提示操作,用手机扫码完成取用即可。

该项目是基于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院外管理实际需要开发,将物联网硬件和信息化软件平台相结合,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移动支付等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院外管理解决方案,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便携式心电设备(十二导联)开展院外心电监测。





心电即刻云分析,发现高危电话通知及时就诊


十二导便携心电符合医疗要求,精准度高,对心血管病患者院外管理真正有用、有效、有价值。患者租赁该设备回家进行监测,可以随时捕捉症状发作时心电图,也可定期复查心电图变化;该设备可关注术后患者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疾病恶化或复发风险;评估专业,且能够快速反馈,是帮助患者就医决策、解决患者家中延误的有效手段。


患者测量的每一份心电图,都会保存在测量的手机终端,并上传到云平台,云平台系统通过智能分析,能马上产生分析结果反馈到手机终端。而且对100多种心电分析结果进行了风险级别的划分(红黄绿三级),对红色高危心电图由专业心电图医师复核,当心电图确系属于危重时,马上电话通知测量者,督促患者及时就诊。


近日,还将继续做系统调试,实现将患者在院外做的中高危心电图传到急救中心和医院的胸痛中心,实现心电信息院前共享,优化资源配置,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以全面提升心血管病危急重症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

重点人群日常检测心电图有哪些好处?


好处1



院外测心电

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心脏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三高、压力大、失眠、肥胖或超重、情绪容易激动等人群)来说,在院外定时或按需(不舒服时)测心电,实施自我健康管理,促进康复。到医院看病时,把手机里保存的心电图给医生看,能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便于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好处2



心脏发出求救信号时

尽早知道风险

对于心脏来说,最明显的疾病征兆就是胸部不适,比如胸痛、胸闷、心慌等。当然并不是所有胸部不适都由心脏病引起,但如果每次胸部不适的位置固定,性质明确,这就要高度怀疑心脏病的可能。这种不适通常表现为一种压榨感觉,而并非就是剧烈胸痛抑或胸口的烧灼感。又或者是当你在饱餐、寒冷、吸烟、看情节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发生,会发生心悸。比较典型的情景是寒冷早上,饱餐后,抱着小孩,怕上班迟到,急匆匆赶公共汽车而感觉到胸闷心悸。


除了这些与心脏相关的信号外,还有一些征兆是常被人们忽视的:


咳嗽:持续的咳嗽可能是心力衰竭的症状,心衰患者往往痰内带血丝,甚至出现粉红色泡沫痰。


恶心、食欲不振、胃胀:右心衰竭所致的腹部各脏器淤血肿胀时,会感到自己的胃部不适或恶心欲呕,并且食欲也会明显下降。当心肌缺血或心梗发生在心脏下壁的时候,因为靠近胃部,患者常会感觉到胃胀胃痛,而胸痛胸闷的感觉可能不明显。


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心脏病发作时,虽然常见疼痛位置是在胸口,但也会表现为其他部位的疼痛,或疼痛向其他部位蔓延,比如肩膀、手臂、肘部、背部肩胛区、颈部、下颌或上腹部。即便没有胸痛,但这些部位反复发作的位置固定、性质一样的疼痛,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下图)


快速或不规则的脉搏:偶尔心跳过快不必担心。但是如果快速或不规则的脉搏,特别是伴有明显乏力、头晕、呼吸急促等,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如果不进行及时诊治,严重者可导致中风、心衰甚至猝死。


气短和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也可能暗示心脏病发作。感冒后仅仅从事轻微劳动便感到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就觉得气急。特别是晚间睡觉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需要垫高了枕头才能入睡,也不可忽视。


不明原因的极度乏力:在心脏病发作前及发作期间,乏力是心脏病发作常见症状之一。明明知道自己车子就停在马路对面,却突然觉得走到马路对面非常艰难,有的甚至感觉到连拿一杯茶或一张纸的力气都没有。


出汗:尤其是突然出一身冷汗,即使是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还不停地出汗,这也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常见症状。


常在噩梦中惊醒:熟睡或做噩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起来坐一会儿才好转。

因此特别提醒:心血管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在发生上述症状时,不要掉以轻心,应尽快就医,有条件者应居家测量心电图。


已经配备了家用十二导心电检测和监测设备的患者,尤其是已经进行过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的患者,除了在有症状的时候要马上测心电之外,也要定期测一测,比如每周1-2次,或每天早上起床活动前和晚上入睡前测一下。因为不少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有可能会出现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哪些患者需要院外监测


1.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心脏手术后患者);

2.存在心血管病高危因素(三高、超重、压力大等)或其他慢性病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疾病、脑血管病、痛风等);

3.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

4.关注自身健康,愿意实施院外健康管理的人士。

心血管疾病需要防治并重,“三分在院内,七分在院外”。积极实施心电监测,坚持随访和心脏康复,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和体重控制,就能实现可防可控,患者与健康人一样投入正常的工作、社交和生活。


文/东院心内一科 牟俊宇

采编/文化宣传部 徐福强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 张小青 姬伟

往期精选


◆ 疫线故事 | 同样的动作 每天重复至少1300次◆ 记者实地探访核酸检测全过程 致敬我们身后的英雄 全省首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新疗法,我院邵一兵教授团队成功开展“Liwen术式” 一份核酸检测样本的实验室“旅程”◆ 脊柱外科王德春教授团队完成微创前路腰椎融合术


来都来了 点个赞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