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声医事丨武器先进 打击精准他是大脑“拆弹专家”

观海/青岛早报 青岛市市立医院 2023-02-20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每一台神经外科手术,都被形象地称为“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个神经外科医生也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者”,更是大脑“拆弹专家”。小小柳叶刀,一张手术台,一台精密显微镜,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工作25年来,我院副院长、脑科中心本部神经外科主任王伟民在这生命攸关的“舞台”上,忠实地履行着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不断研习最精准的技术,努力攻克最难啃的“骨头”,凭借高超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与时间赛跑、与团队协作,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用爱和责任创造着无数生命奇迹。



手术“奇观” “术中唤醒”创青岛市首例





开颅术中,病人能醒来与医生对话?这听起来简直太不可思议。但这就真切地发生在王伟民的手术台上。2020年,这台成功的青岛市首例“术中唤醒”颅内肿瘤切除术引发关注和称赞。王伟民回忆,患者小李是一位25岁的青岛小伙,大脑运动区肿瘤,为最大限度保留他的肢体活动能力、避免术后出现功能障碍,本部神经外科团队决定采用“术中唤醒”的手术方式,为他精准切除肿瘤。


“‘术中唤醒’对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有着极高的要求,主刀医师要有高超的手法,巧妙避开‘雷区’,精准干净切除病变组织。”王伟民介绍,同时麻醉医师还需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才能让患者从全麻状态下快速清醒,保持在清醒、无痛、舒适的手术状态下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那台手术中,主刀医生王伟民通过术中超声技术精准确认病变位置后,先将肿瘤大部分切除,剩余毗邻肢体活动关键部位的肿瘤,则需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切除。

麻醉医师将患者唤醒,每30秒钟与病人语言交流一次,并持续让患者按要求活动手脚。切除肿瘤过程中,患者小李意识清楚,应答准确,可遵嘱活动手脚,无疼痛感。完全切除肿瘤后,麻醉医师按照计划调整麻醉药物剂量,让患者再次“睡去”,顺利完成手术的全部步骤。这创下了青岛市首例“术中唤醒”颅内肿瘤切除术的记录,现在术后两年这位患者的癫痫再未发作,肢体活动与术前相比没有变化,真正回归了正常生活。


资料显示,这类病变触及大脑功能区的病人做常规全麻手术,近30%可能发生语言、行动等障碍;而在清醒状态下手术,可能性为4%。对此在王伟民看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来不得半点疏忽,我要对患者负责,为患者今后的生活着想,为此医者要敢担当敢作为敢跨越,同时整个团队的齐头并进、紧密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力拼七小时对抗医学难题





脊髓内肿瘤切除手术是另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椎管里手指粗细的脊髓,犹如一根“电缆”,里面布满了导线一样的神经,异常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难以预估的后遗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一面是艰难无比的挑战,一面是对生命生存的渴望。王伟民没有退缩,毅然决然探进了这一禁区。


这位外地患者是一位老人,曾辗转多家医院,均因手术风险太高被婉拒,病情却飞快进展,患者一家都陷入了绝望,最终来到市立医院。本部脊柱外科、本部神经外科、本部麻醉手术科等组成的MDT团队共同努力,联合为老人施行了手术治疗。这台长达7个小时的手术成功完整切除了巨大肿瘤,患者苏醒后立刻感觉下肢活动良好,术后第二天,老人的双腿肌力基本正常,很快顺利康复出院。


早在2007年,医院就将王伟民和另一位脊柱外科专家双双派至德国伍珀塔尔神经外科中心,师从德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Kaden教授,系统学习了神经、脊柱脊髓外科、神经显微等理论与操作技术。学成回国后,两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与多学科联手组成MDT团队开展脊柱、脊髓、椎管内肿瘤手术,截至目前已完成几十例,无一严重并发症。王伟民总结为:“医生的技术水平、MDT模式和高精尖仪器的辅助,这些都为手术成功提供了坚实保障。”

根除额头“皮球”创造新生





“王医生,您看我一直很好,没再复发,再次谢谢您!”前不久,三十多岁的孙女士再次来复查,这是她成功手术后的第三年。王伟民也一直关注着这位患者,原来她从25岁时就查出了隆突性纤维肉瘤,虽然在各地治疗了3次,却始终没有控制住病情,来到市立医院就诊时,额头位置的肿瘤已经长成像半个小足球那么大。


更凶险的是,检查发现孙女士的肿瘤组织已经扎根到颅内,在里面长到了成人的拳头大小。“一旦瘤体破裂,细菌就会侵入颅脑,随时有致命的危险。”王伟民介绍,针对病情,专家们进行多学科联合治疗脑肿瘤,王伟民带领神经外科团队为病人清理了颅内瘤体,而口腔颌面外科团队进行皮瓣移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功能性损害,十几个小时的手术非常成功,患者术后很快就回去上班了,并且定期复查再没有复发。

“多学科诊疗给患者提供了更精准、高效、安全的诊断,多个学科专家共同探索更适合患者个体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临床康复率和生活质量。”二十多年间,王伟民和团队在手术台上打败了无数强大的敌人。他说,能利用日益先进的技术、利用团队协作的力量,变绝望为希望,使更多的病人受益,那种欣慰是最大的。


据悉,市立医院2017年建成国内先进的高端复合手术室,可实现多台微创介入手术与传统外科开放手术相结合,从而解决各类复杂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节省手术时间,在神经、心脏、血管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医院的颅脑磁三维手术导航系统还可将病人术前或者术中影像数据和手术床上的病人解剖结构准确对应,在电脑上呈现出一个三维可视的“虚拟人脑”。手术中跟踪手术器械,定位准确度达到0.06mm,使外科手术更快速、更准确、更安全。

采访侧记

因为热爱而执着

“学医之旅,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之旅。选择做外科医生尤其是神经外科,就是选择了辛苦,要能够经历风雨,能够跨越坎坷,能够矢志不渝。”在从医的道路上王伟民一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力求精益求精。临床工作以外,他还担任着医院组织人事部主任,一周七天,东院、本部,办公楼、门诊、病房、手术室,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科室同事心疼地问:“主任,你不累吗?”他总是笑着表示,这是他热爱的事业,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神经外科病人的特点是急性创伤多,病情危急重,有时瞬息万变,面对各种危重病人和疑难杂症的挑战,王伟民总是全面仔细地分析病情,反复思考与论证,不断与科室医生交流,制定对患者有益的个性化诊治方案。他还将自己所掌握的临床实践经验、新知识、新进展毫无保留地进行分享,帮助下级医师快速进步,以热忱负责的态度感染着科室医护人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内容/来源于观海新闻 青岛早报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 叶梓 姬伟

往期精选


◆ 透析患者血管被堵,整条胳膊被“憋”肿,微创介入重启“生命线”◆ 世界慢阻肺日|且听这些“肺腑之言”,让您的呼吸更“畅通” 谈“癌”不色变丨七旬奶奶腹大如鼓 多管齐下让“腹水”不难收‍‍‍ 院外心电监测,即刻云分析,犹如医生时刻守护“身边”◆ 疫线故事 | 同样的动作 每天重复至少1300次


来都来了 点个赞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