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努力,越幸运?当心这可能是个“陷阱”

郑雪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3-03-11

几个月前,一条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刷遍了全网,人们对“精神内耗”“吃苦”"努力”的话题进行了一次长时又广泛的讨论。对于社会人来说,吃苦是必要的吗?过度坚毅和努力也会带来危害?如何创造公平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文化?


在中欧组织行为学助理教授郑雪看来,过度坚毅和努力对自我、他人和工作环境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需要的是认识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而践行“精准”而“健康”的努力。同时,管理者应该作为职场“吃苦”文化的改变者,这样既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又能帮助他们找到工作的意义。



最近,面对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心理专家、学者和领导者开始推崇一个概念,叫作“坚毅”(GRIT)。坚毅是即使面对挑战和逆境,还能对长期目标充满激情的坚持。


心理学研究发现,坚毅作为一种特质确实可以预测一个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包括军事训练的表现、学业成绩、工作收入等。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坚毅这种特质。


然而,作为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商学院教育者,盲目推崇坚毅是有危险的。我们也看到,这股坚毅带来的风潮激起了人们的逆反心理,比如最近网络上又掀起了一股如何创造“松弛感”的风潮,“努力的尽头是躺平”“如何反内卷”“如何反内耗” 这些话题的点击量也都很高。讽刺的是,这种逆反心理并不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的坚毅确实有很多的黑暗面。


什么是过度的坚毅?在管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作极反定律(the too-much-of-a-good-thing effect),即对个人绩效、领导力的效率和组织绩效有好处的一些因素,在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同样,过度的坚毅也会“物极必反”。坚毅由“坚持不懈”和“激情”两大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激情是指从内心真诚地觉得这个长期目标对自己是有意义的。如果缺乏激情却坚持不懈地完成那些出于外在动机、他人期望、迫不得已或在某种程度上不适合自己的目标,可能会诱发压力、焦虑和抑郁,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01

过度坚毅的黑暗面


第一,过度的坚毅对自我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不良的影响。国外有一项针对293名美国大学教授的研究表明,坚毅和工作表现之间的关系是倒U形的:过少和过多的坚毅对工作表现都没有好处。只有适度的坚毅,工作的表现才最好。而针对217位美国创业者的研究发现,创业者拥有比常人更高的坚毅特质。然而这种特质导致他们更容易经历负面情绪,尤其是后悔的情绪。


更多的研究发现,坚毅会导致不现实的完美主义,也会导致不计成本“愚蠢的”坚持。在心理上,由于保持坚毅需要一直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例如悲伤、愤怒和害怕,最终会造成抑郁或者焦虑等心理问题。最近网上张朝阳和俞敏洪关于焦虑的对话点击率非常高,两位以坚毅著称的企业家都坦诚,自己曾经有负面的心理状况,例如焦虑和狂躁。


第二,过度的坚毅也会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这种人人需要坚强不放弃的期望下,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忽视小孩的需求,而一味强调要保持坚毅。在工作中,领导会利用坚毅这个借口,剥削自己的下属。或者因为自己的过度坚毅,希望下属也经过地狱式的磨练。而下属在这种期待中,可能会自我怀疑,在经历困难的时候,觉得自己本来应该表现得更坚强,这也是一种自我PUA 。


第三,强调个人的坚毅只会对不公平的工作环境产生强化作用。“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用来振奋人心的话,我们都耳熟能详,仿佛即使工作环境再恶劣,工作任务再沉重,顶头上司再粗暴,我们想要成功,就只能去忍耐和继续坚持。这会造成理所当然应该被剥削的公司文化,例如996、内卷、无效加班等。



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书中,作者指出 “工作伦理” 是工业社会中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因为在工业社会里,需要大量的工人为工厂生产、创造利润,于是工业主们创造出工作伦理这个概念,让人觉得努力工作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更幸福。而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也还未摆脱这种越努力越幸福的假象。


第四,弱势群体光靠坚毅是无法取得工作中的成长和成功的。我们都很喜欢听那些草根出身、坚强不息、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企业家的故事,仿佛只靠个人坚毅,就能成功。然而,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坚毅这个概念并没有考虑到每个人的人生起点其实是不一样的。


最近美国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拉丁裔和非洲裔美国学生等低收入人群来说,坚毅并不足以帮助他们取得大学的成功,尤其与白人和亚裔美国同龄人相比。对于这些弱势群体,除了坚毅,组织和社会的帮助与支持也非常重要。正如心理学家Bracke建议的,如果在缺乏组织支持的前提下,只是让弱势群体靠自我坚毅去克服困难,这是残忍的。


02

“精准”而“健康”地努力


既然过度努力有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精准”而“健康”地努力呢?


首先,在情绪上,不要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通常人们管理负面情绪有两个方法:压抑和重新评估。压抑情绪是指逃避而不是处理这些负面情绪。长期这样下去,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会导致更高水平的负面情绪、焦虑和抑郁。而经常压抑自己情绪的人也很难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和支持。大多数坚毅的人,都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管理负面情绪更有效的方法是重新评估引起负面情绪的情况。比如可以将暂时的失败重塑为一个从中学习的机会,将失败认知为一次成功的失败。


其次,在认知上,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beautiful mess)。心理学研究表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反而会让他人更喜欢和更信任自己。对自我的接纳,是“精准”而“健康”地努力的前提。很多习惯坚毅的人,都曾经尝到坚毅的甜头,曾经努力过,也曾经很成功,然后以为努力可以解决和控制一切问题,直到死磕到精疲力竭,发现有些事情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从接纳自己不完美开始,我们将认识到,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自己没有办法控制的。比如在俞敏洪和张朝阳的对话中,他们最终达到人生的平静,都是因为一个词:谦逊(Humility)。 他们谦逊地认识和接纳这样一个事实:原来有些事情他们再怎么样也办不到。


再次,在行动上,要在不可控的部分“躺平”,在可控的部分全力以赴,不留遗憾。在认知上找到了能力的边界,那么行动上就要在可控的部分保持坚毅,在不可控的部分放轻松。有句名言说得好: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并且拥有区分二者的智慧。



03

改变“吃苦”文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想呼吁每个管理者,我们应该作为糟糕的工作环境和公司“吃苦”文化的改变者,而不是创造者或者承受者。


首先,作为管理者,要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工作环境,996、加班文化已经过时,员工们正在觉醒。斯坦福大学最近有个研究揭示,当一个人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50个小时的时候,每小时的生产力会急剧下降,在此之后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没有任何意义。而且,那些每周工作长达70小时的人所完成的工作量与那些投入55小时的人相同。鼓励无意义的加班和坚持不懈,只会消磨员工的工作激情,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其次,在工作任务安排上,不要为了让员工吃苦而吃苦,不要给员工毫无意义却耗费时间的工作(bullshit work),而应该给员工分配对他们成长有意义的工作。管理者常常将“瞎忙活”(busyness)和“事业” (business)混为一谈。讽刺的是,管理学研究表明,无意义又耗时的工作越多,这个人升职的可能性越低。而员工也越来越习惯将工作和生命的意义感当成两件对立的事情。比如,人们常常说,等到我退休或者财富自由了,再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工业时代,工作伦理的建立,把人们所做的日常工作与他们值得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分开、对立。而现在,管理者需要重新把工作和人们的意义感连接起来。


最后,对于弱势员工,管理者应该给予额外的辅导和组织支持,让员工感受到组织在乎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的利益,而不要一味强调个人坚毅。比如企业可以针对贫困员工制订一些扶持计划,或者对正在经历危机的员工给予额外的支持。


曾经过度努力的张朝阳说过:“不要过度努力工作,因为太努カ工作,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身体。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年轻人要客观地认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后再努力。”


接纳平凡,但是告别平庸,这就是“精准”努力的意义。


教授简介

郑雪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助理教授,也是中坚力量升级课程联席课程主任。在加入中欧之前,郑博士曾在荷兰鹿特丹管理学院的伊拉斯姆商业道德研究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郑雪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获得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领导力、冲突管理、谈判与决策等方面。目前,她正着重研究领导的权利以及情感如何影响领导力行为,如何帮助公司更好地解决员工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此外,她也是美国管理学会、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和美国冲突管理协会的会员。


2021年她被Poets & Quants授予全球最佳40位40岁以下商学院教授的荣誉。


文中创意图片已获海洛图库、视觉中国授权。

编辑 | 潜彬思

责编 | 岳顶军


你认为应该怎样避免过度的努力?欢迎留言讨论,点赞最多的前3名读者都将送出中欧校友杂志Link一本~


关注中欧官方视频号,获取更多教授洞见


推荐阅读

_

这些“悦己”消费里的“坑”你踩过吗?

_

身处职场的你,要小心哪类上司?

_

如何应对疫情焦虑?这里有一份对于武汉和伦敦居民的实证研究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