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你还在追热门股票吗?
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对大部分中国家庭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状况都有显著影响。更重要的是,疫情改变了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及风险偏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家庭消费、储蓄与投资决策。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2023年的投资理财趋势以及投资建议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疫情如何影响人们的投资心理和行为?后疫情时代,应该做出怎样的投资决策?2023年,有哪些投资领域值得关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助理教授王任轩认为,越是在低谷期,投资风险资产的预期回报率越高。
01
股市整体趋势向好
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对部分行业形成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也影响了人们投资的心理预期。在不确定性增长的时候,居民会减少在高风险市场(比如股票、公司债券)进行的投资。但从比较长期的角度来看,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和经济形势的好转,2023年,投资有望逐步走出低谷,投资市场整体发展前景向好。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由于二级市场的价格主要受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影响,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率远远超过基本面实际波动率(例如一个国家的GDP增长率)。在经历了短期负面的经济冲击后,股票市场的价格往往会提前反映或夸大未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这一方面是来自人们的风险厌恶——大家担心经济冲击会影响到自己的生计(公司会不会裁员),从而规避风险投资;另一方面来自人们的行为本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而自然而然地“追涨杀跌”。但历史数据和相关学术研究都指向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纵观股市以往的发展走势,往往是在经历了低谷期之后,市场会出现反弹。这个时候,实际上是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在市场估值比较低的时候进行投资,从长期角度来看,会有积极的收益前景。
2020年到2022年,尽管我国的GDP增长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2020到2022分别为2%,8%和3%),A股却经历了大幅度的先涨再跌的过程(年收益率分别为27%,-5.2%和-22%)。2023年开年,A股市场迎来“开门红”,在首个交易周,三大股指的涨幅都超过了2%,沪深两市日均交易量也放大到8000亿元以上。这些数据再次验证了股票市场在短期内主要反应人们的预期和风险偏好,而并不是经济基本面。
2023年,随着防疫政策放开,社会生产生活进入有序状态,人们对于资本市场的风险预期和对于自己未来收入的担心也在逐渐减少,会逐渐增加对风险资产的配置。这会使估值逐渐从压缩的水平慢慢回到正常水平,这个中间的回升,会是风险资产的正面回报率。当然估值还要看未来经济的增长水平。
第二,2023年理财产品将会更加多样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股市的向好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最普遍的理财方式有两种:一是把钱存到银行,购买储蓄类的理财产品;另外则是把钱投到房地产中。相对于发达国家和金融理论里面配置比率,中国人配置于房地产的资产比重过大大;另外,随着经济刺激货币政策的提出和生效,回报率则会逐渐降低。
从整体上来讲,2023年投资理财要注意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系统性风险。在房地产市场预期回报率下降,房地产在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太大时,从理性角度出发,人们会逐步将投资在房地产上的资产转移到其他的投资上。另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逐渐走入深水区,外资机构的进入,也可以为境内投资者带来更加广阔的投资视野和更加多元化的产品服务。因此,2023年,从投资市场的发展来看,整体的趋势是向更多元化、更理性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更多资产配置会直接或者间接进入股票、债券等二级市场,从而提升这些市场的估值。
第三,2023年消费有望复苏增长,这将带动相关板块的投资。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存款大幅增加了15万亿元。但受疫情影响,面临诸多潜在的不确定性,人们并没有很高的消费意愿。随着2023年各地纷纷推出促进消费新举措,在市场复苏的背景下,居民消费热情有望逐步释放。消费从需求侧为投资寻求合理的方向,是推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然,我们也要明确,以上三个因素的成立,都是建立在2023年后实体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因为估值受到风险和经济增长的双面影响。
02
慎投热门股票
说到具体值得关注的投资行业和板块,当前媒体报道中有很多分析和预测。
例如大消费领域。随着贸易战风险的提高,中国的出口相对以前不再那么强劲,要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消费,大消费领域有望在2023年迎来增长。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科技行业,特别是成长性比较高的科技,比如芯片。另外还有医疗行业,在经历疫情之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带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热门行业和股票很受欢迎,例如新能源。
在我看来,虽然这些热门领域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投资机会,但也存在很大风险,特别是对于散户。
中国市场散户多,做空机制有限。当一些不理性的散户盲目追随热点,买入股票时,较为理性的散户或机构投资者很难去做空制衡。历史数据和相关的研究都表明,一般来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当热点行业的股票估值很高时,在中短期会有一个大的回调。虽然从长期(5年或10年)来看,热点行业中可能会出现个别的明星股票,但由于散户的行为偏差,大多数股票的价格会被炒的过高,导致整体上个人投资者投资这些热点股票的损失概率很大。
对中国的投资者情绪和股票回报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短期内交易量很大、很受散户欢迎的热点股票,之后一年内的平均回报率往往是很低的。反过来,如果买一些比较冷门的股票,会在短期内获得系统性的超额收益,每年在5%~8%。
热点行业仍旧处在大浪淘沙的阶段,到最后谁能赚到钱,依旧尘埃未定。例如,新能源行业最近几年一直非常热门。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还处于迅速占领市场的阶段。很多新能源企业因为之前的产能过剩,导致整个车企,特别是下游出现比较差的股票表现。这些企业已经不再赚钱了,以前给它们的成长率已经到底是否值得,存在很大风险。
我完全不会否认,在当前的这些热门股票中,会出现下一个特斯拉或者微软,这样的概率是存在的。但是,对于个体投资者来说,能够选中这些股票的机会很小。即便选对了,很多人也不能承受公司成长发展期间,股票在短期内极大的波动和回撤。如果这些热点股票在未来一两年内再次出现比较大幅度的、持续的亏损情况,还有多少人愿意持有?即便一两年内愿意持有,10年内是否还有人愿意这样做?
03
分散和长期思维是重点
投资理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23年,对于经历过低谷的投资者来说,存在着很多投资机遇,但考虑到国内外复杂的局势变动,发展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在投资前,投资者仍需加强观望,做好研判与分析。从控制投资风险的角度来看,2023年,投资者不要在某一个大类资产上进行过于集中的投资,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进行大类及行业的分散投资。
另外,投资者还需提高自己的投资素质,加强对市场的了解。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投资心态,要有耐心、稳健、审慎的投资理念,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要被市场的波动吓倒,要清楚了解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市场的复杂性。
其次,在理财规划前要了解自己,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具体来说,投资者要梳理好自己的资产情况,评估好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经济富裕程度不同,风险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投资者能选择的理财产品的风险高低程度也不同。尤其是对于收入中等的中产家庭或者是工薪家庭而言,更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另外,投资者也要考虑自身状况,例如自身年龄,不同年龄段的投资者,承受投资亏损的能力也不同。
再次,要懂得一些关于投资的基本常识。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涉及的行业范围很广,包括银行、保险、金融、证券等。要对市场有基本的了解,否则就会在投资中毫无方向。要学习市场的基本数据、一些基本的财商知识和投资的基本原则。例如,过去10年、20年中国股票的回报率是多少,每年的波动率是多少;中国的基金经理有多少人是赚钱的,多少人是赔钱的,等等。
如何让人们更加理解市场,更加理性地投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研究兴趣和努力的方向。我的研究包含了投资者对于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的预期的模型研究,以及如何运用大数据以及机器学习等工具去理解市场的理性程度。
针对股票市场,随着现在计算机算力的发展和云计算/存储的便宜程度升高,很多投资者开始运用大数据进行投资。从宏观层面来讲,这是一个积极的发展,会使市场更加理性。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股票收益,也可以预测未来股票的基本面。预测未来的股票收益,特别是短期内的收益,中国的市场上很多人已经在做。但这也会有一定风险,比如很多模型过于复杂,交易换手率过高,可能增加市场的波动性等。
我个人研究和实践更多着眼于对基本面的预测以及中长期股票收益的预测。在我的一个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上,我试着去理解市场预期在面对特别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到底是否会变得更加理性。我用大量的公司层面和市场层面的(另类)数据,去系统化地用机器学习的办法测量市场预期的理性程度。在这其中一个比较直接的发现是:在宏观层面,投资者在公司或经济经历较大冲击的时候(例如在疫情期间),会花更多精力去收集信息,使得市场更加理性;然而在公司层面,那些基本面未来前景更不确定的公司(比如年轻的公司),市场预期的理性程度反而较低。这些发现对于投资者,尤其是希望用主动策略选股去获得超额收益的投资者有一定指导意义:当市场宏观形势比较不确定的时候,可能更加有效的策略就是去分散风险购买大盘;然而在微观层面,用一些技术手段(例如机器学习)获取信息,实行主动投资,在那些前景、基本面不确定的行业、市场层面的收益潜力会更大。
教授简介
王任轩教授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王教授于2021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曾在荷兰和美国的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工作,并在期间研究和成功发行了专注于股票和债券的系统化投资基金。王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市场和资产定价。他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探索投资者的主观预期以及机构需求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
文中创意图片已获视觉中国授权。
编辑 | 田佳玮
责编 | 岳顶军
关注中欧官方视频号,获取更多教授洞见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