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拥有1754亿美元存款的硅谷银行,为何在48小时内崩塌?

九筒笔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3-05-25

拥有1754亿美元存款的硅谷银行到底是如何在短短48小时内大厦崩塌的?3月8日,硅谷银行发出一纸公告,宣称因为出售210亿美元的证券导致18亿美元亏损,将通过股权融资筹集22.5亿美元弥补。3月10日,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表声明,称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当日宣布关闭美国硅谷银行,并任命FDIC为破产管理人。根据3月10日FDIC声明,硅谷银行所有受保护的存款将转移至DINB(存款保险国家银行)。硅谷银行的总部与所有分支机构将于3月13日重新开放,对所有投保存款进行偿付,对于未投保的存款人,可能将派发股息作为补偿。


B站up主九筒笔记对于硅谷银行爆雷背后的真正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地区性银行破产会影响到全球金融系统吗?”这一问题,他采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生,黄教授认为,尽管市场短期内会有情绪感染带来的波动,风险蔓延的可能性会大大弱化。


如下为中欧与B站联合推出的知识系列栏目【未来的答案】第二季第一集,由中欧教授和B站知名up主联合共创。



B站搜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一键三连哦!


01

硅谷银行是怎么爆雷的?


作为一家银行,硅谷银行和其他银行一样,凭借低价吸收存款、高价放出贷款盈利。储户放在银行的存款,本质上是我们借给银行的,因此算作是银行的负债。对于银行来说,负债端既需要支付利息,又要能应付日常的提现需求。


2022年,硅谷银行全年存款总额下降了160亿,大约占存款总额的10%,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至少要支出13亿美元,压力还是不小的。


2023年3月10日,硅谷银行宣布了三条措施:


出售其全部的可出售资产:210亿美元债券,即使这笔出售预计会对其造成18亿美元的税后亏损;


将定期借款规模由2022年年末的150亿美元增加至300亿美元;


再融资22.5亿美元以应对亏损并提供流动性支持,包括17.5亿美元的普通股和5亿美元的优先股。


硅谷银行出售资产的消息在各硅谷风投机构,也是硅谷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的风险投资基金Founders Fund直接建议投资的公司从硅谷银行撤资;联合广场风投(Union Square Ventures)告诉投资组合公司,“只在硅谷银行现金账户中保留最少的资金”;美国知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CEO警告其被投初创公司,硅谷银行的偿付能力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并暗示他们应该考虑限制对贷方的敞口,最好不要超过25万美元……


就这样最终引发大规模挤兑,硅谷银行难以维持,在短短48小时内崩塌。


02

硅谷银行为什么要着急

卖出全部可出售资产?


硅谷银行和2008年的雷曼兄弟一样,事实上都不是针对普通人开的银行。硅谷银行瞄准的是硅谷各种初创公司中的互联网、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公司,专门为它们提供贷款、融资服务。


这类科技企业往往起步困难,进行研发的成本高昂,又缺乏传统银行认可的贷款抵押物,融资困难;但一旦成功,往往可以成为一个领域内的巨头。硅谷银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高息差。


负债端:银行同时为风投公司和创业公司服务,减少了因财务转移带来烦琐手续,达到了即使资金在投资者和被投资企业之间周转,也能够最大限度留存在银行内部的目的。这样做一方面便于监管资金流动,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附加条件将资金存为无息活期存款,大大压低了负债端成本。


资产端:银行向企业要求以知识产权乃至未来一定比例的股权作抵押,企业一旦成长起来获利那就是惊人的——前提是能够找到这些真正的潜力股。


为了及时发现好的初创企业,和它们搞好关系,硅谷银行的几位创始人甚至天天泡在硅谷的各种牌局中,最后,这些扑克牌团体内的每一个人都至少给硅谷银行投资了一万美元,也介绍了不少优质项目。推特、facebook早期都受到过硅谷银行的这种资金支持。


2019年年末以来,美联储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开启无限量化宽松的模式,硅谷银行的存款规模由2019年年末的618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22年年末的1731亿美元,其中无息存款占比47%,付息活期存款占比19%,定期存款仅占4%,存款主要用于企业经营。


而资产端,由于对高风险业务的压缩,贷款实际只占全部资产的35%——与其说硅谷银行是一家银行,不如说是一家信托+投资公司,帮助投资人看住资金的同时为创业企业适时提供贷款。


硅谷银行用其1/2~1/3的存款去购买美债和MBS(抵押支持证券)这种有美国政府信用担保的债券,和美联储自己的投资组合是一样的。


2020年年中到2021年年末,硅谷银行增持了120亿美债,持有量从40亿增长到了160亿。同时硅谷银行增持了大约800亿美元MBS,持有量从200多亿增长到了1000亿。


前段时间,福布斯还给硅谷银行颁发了“2023全美最佳银行之一”的奖项,只不过2022年,出现了两只“黑天鹅”。



第一个是美联储大幅度加息。


在计算金融产品时有一个常用计算公式:今天的价格*(1+利率)=未来的现金流。


对于债券类产品来说,由于发行时已经确定好到期还本付息的金额,未来的现金流是确定了的,所以现在的利率越高,今天的价格就越低,债券本身不值钱了。


可以看到,在硅谷银行自己的预测中,这一投资组合的收益能力也大幅度下降,2023年收益预期甚至是-1.85%~-1.95%。不过,只要坚持持有到期,还是能回本的。


但是很快第二只黑天鹅迎头撞了上来——硅谷的科技寒冬。


2022年年末,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纷纷裁员,初创企业当然就更不好过了,融资困难,还没有成熟的营收渠道,但是研发投入又不能停,相比加息后高额的贷款利息,它们当然会选择慢慢还贷或者延期还贷,然后优先使用银行存款支付成本。


对于硅谷银行来说,它不仅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同时还在不断消耗优质的无息活期存款。


此时,硅谷银行虽然还没有产生明显的还本付息压力,但也必须要卖出自己持有的可出售资产,顶着损失也要回笼资金,一部分用于弥补初创企业造成的亏空,另一部分则更换资产组合,及时止损,扭亏为盈,否则美联储继续加息,造成的损失会更长期、更不可控。


03

地区性银行破产,

会影响到全球金融系统吗?


对于这一话题,黄生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黄生教授看来,现在谈这个话题还为时尚早。因为这一事件的传染性在于,其他银行,尤其是那些中小银行的储户,是否会受到该事件的影响转而去其他银行提款。按当下趋势来看,美国已经有一些小型银行门口出现了储户排队的现象。而这就可能会带来挤兑风险的传播,我们通常称之为自我增强(self reinforcing),从一个银行到几个银行,从中小型银行到大型银行,危机会越来越严重。最后,所有的银行都可能会受到挤兑,造成系统性的危机。


那么,这样的系统性危机有多大可能发生呢?硅谷银行破产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大型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导。在当时的情况下,一家机构倒闭,会给市场上其他机构带来“对手方风险”(Counterparty Risk)。也就是说,一家金融机构在和另外一家金融机构有业务关系的同时,还与其他金融机构有联系,而其他金融机构还和另外的金融机构有业务联系。那么,从一个机构倒闭开始,就会通过这样的“对手方风险”,沿着整个业务链条去蔓延,最终给所有大型金融机构带来风险。


而这次硅谷银行破产主要是几个中小型银行的挤兑行为。核心是对银行业整体信心的考验,而非资产质量本身的问题。


所以尽管硅谷银行投资的MBS债券(编者注:指抵押支持债券,金融机构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聚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组的过程),也就是它将存款增加部分转化来的持有最多的这部分资产随着美联储的加息产生了浮亏,但更多只是期限问题。因为这部分资产如果持有到期,产生损失的风险未必会特别大。


所以,现在这场危机最重要的就是信心问题。对一家或几家银行的信心不足是否会演变为对美国所有银行,甚至整个金融系统的信心问题。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针对这些银行问题的反应速度和力度,对提升信心上应该说是有效的。第一,把以硅谷银行为代表的几家银行列为金融体系中具有系统性风险的银行,这样就能确保这些银行所有储户的存款安全,而不只是FDIC存款保险下的25万美金。这将帮助稳定储户心态,阻止风险进一步蔓延。



第二,美联储创建新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将向符合条件的银行提供以美国国债、机构债务、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作为抵押的最长一年的贷款。这就意味着市场对银行流动性问题的担忧可以得到缓解。


针对硅谷银行破产事件,我们看到的两大措施其实超越了外界预期。所以,尽管市场短期内会有情绪感染带来的波动,风险蔓延的可能性会大大弱化。


为了杜绝其他银行的道德风险,美国总统和监管机构都表明,凡是涉事的银行破产,其投资者以及一些没有担保措施的债权人会承担损失。此外,后面又特别加了一句:目前的监管应对措施不会给纳税人带来损失。这说明这些银行的资产最终大概率是可以抵债的,但是现在确实出现了因为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问题。未来即使有损失,也会以FDIC向所有银行征收更高的费用来解决。


最后,有个复杂的因素是,不少中小银行都是上市银行,它们的股价每天大幅波动,和储户去银行挤兑的行为会互相影响。比如新闻媒体报道了大量的储户去银行排队挤兑的现象时,银行的股价就会下跌;而股价下跌会促使更多的储户去相关的银行挤兑,从而又造成了自我增强的循环,这会增加监管应对措施更快产生稳定效果的难度。


04

美联储加息——刀刃向内


回顾硅谷银行的历史,从1984年建立开始,它一直是降息扩张、加息回归的典型。历次由美元潮汐周期引起的衰退都没怎么影响到它的持续扩展。比如,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科技业投资从1999年高峰期的350亿美元左右,下降至2002年不足50亿美元,降幅达86%,但在这样一个熊市背景下,硅谷银行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其资产端的贷款不良率甚至进一步下降,维持在1%上下。


还有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虽然市场的巨大冲击一度打乱了其扩张步伐,但是随着其孵化的新一代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崛起,硅谷银行的规模和盈利能力相比之前进一步扩大了。2009—2018年,硅谷银行的贷款不良率长期控制在1%以下。2017年,硅谷银行拨贷比为1.1%,不良率为0.31%,拨备覆盖率为355%。2017年,硅谷银行人均资产1.64亿元,人均资产比率是国内普通商业银行的2~4倍。


此次硅谷银行爆雷,说明两件事:


美联储加息这个工具越来越不好使了;


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才能化解当下矛盾。


第一点,美联储之所以要连续加息,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现在的通货膨胀太严重了。


相信大家到现在还印象深刻,3年前,同样是在3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断了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转,美股在两周内经历了四次熔断,这是一个连巴菲特都没见过几次的事件。随之而来就是美国2020年一季度GDP下跌5%,二季度GDP下跌31.4%,全年经济增长-3.5%,为二战结束以来最差的一年。


为了渡过难关,美联储先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降到0~0.25%,基本就是零利率,随后宣布开启无限量量化宽松,开启核动力印钞机。


这虽然用大放水解决了名义经济增长的问题,但在内里层面,全球供应链并没有恢复,海量的资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向世界喷涌,而是有很大一部分在疫情防控期间留在了美国;并且已经跑出去的投资,也因为制造业不通畅,扔出去就留在项目上,无法完成正常周转,也就无法带来收益。


于是,海量的钱开始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一些高收益率、快速回转的东西大受欢迎。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人发现自己陷入一种两难:不加息肯定会面临高通胀,经济好像也没起来;但是加息的话,经济就更起不来。



第二点,为什么说当下的种种矛盾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才能化解呢?


美联储释放或回收货币的操作,一般是通过售卖或者回购美国国债来实现的。


但是,如果你手中持有的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低估值、低价值且未来有持续增长空间的核心资产,那大概率是不会抛售出去换美债的。翻译一下就是,如果你手里的是真正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高科技资产,就可以对美元潮汐免疫。


这也是硅谷银行过去能长期在美元潮汐中岿然不动的重要原因,它长期靠的是给初创企业提供贷款,赚取这些未来科技巨头的股份过活,是真正的核心科技。


但是过去几年,硅谷银行的这一块业务只占到了贷款的9%,并且在有意进一步压降其占比。这固然可以说是出于安全性的考量有意为之,但也有可能是,真的没有具有科技含量的好项目了。


在此之前,它完全可以依靠为初创企业提供贷款所得的高额收益填补债务端的支出。


一方面,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体系本身变得越来越复杂,新的创新发明就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困难,最终出现瓶颈,陷入停滞期。


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科技进步需要资金投入。当一条技术路径被开辟的时候,资本很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进,这时候很容易看到大量回报。但随着技术复杂性的提升,投资金额变大,回报周期开始变长,回报金额开始递减,最终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中一定是亏本的,进而会对技术望而却步,无力推进。


伴随着技术进入高原,原来意义上的高科技资产将越来越难以获得。从2017年开始,硅谷初创企业数目开始停滞乃至小幅下降;在2022年发布的《硅谷指数》中,硅谷人口也出现了十几年来的首次下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深层次损害了美国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


而后发国家则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很方便地追上甚至接近这一技术水平,美元潮汐将真正变成一把伤人伤己的双刃剑,甚至美国会意外发现自己将变成最早遭遇冲击的。


虽然大的冲击这次还不会来,但是硅谷银行爆雷事件,也能帮我们一窥水下缓缓变化的暗流,至少在下一次潮水退去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教授简介

黄生博士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加入中欧之前,他任教于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黄博士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北京大学历史学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他的研究和教学兴趣主要集中在公司投融资、并购与重组、公司治理、产融结合等方面。黄博士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众多知名学术期刊上,如《管理科学期刊》、《当代会计研究》、《金融中介期刊》、《金融研究评论》等。


文中创意图片已获海洛图库、视觉中国授权。

 | 张子胥

责编 | 岳顶军


你对硅谷银行破产事件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内容最走心的3名读者将获得中欧校友杂志Link一本~


推荐阅读

_

离婚率飙升,我们为何越来越轻易地“再见爱人”?

_

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如何?

_

今年经济增长应该靠消费拉动,还是靠投资?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