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养出特等功臣,被授予“红旗车站”——抗美援朝中的山海关站,秦皇岛人的自豪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卫新中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英勇顽强,血战到底。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拒敌于国门之外,保障了新中国数十年安心发展的和平环境。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编辑部推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报道《不能忘却的记忆》,铭记这伟大的胜利。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不能忘却的记忆



11月17日上午,山海关站的铁道上,列车的鸣笛声拉出长长尾音。


站内一间办公室里,正在整理一段历史的关工委副主任郑胜达听着熟悉的声音,翻开车站70年前的老档案,一句“支援抗美援朝,筑起打不断、炸不烂钢铁运输线”的口号,跃到眼前。


此时,49岁的市民关冰在海港区的家中,找出了爷爷关长海留下的一个红彤彤小本,上面记录着作为山海关站老值班长的爷爷,曾在抗美援朝战场的调度站上,荣立个人特等功……


他们的发现,是寻找到同一个故事的两条线索——1953年11月,由于在抗美援朝期间做出突出贡献,山海关站被授予“红旗车站”的称号。


那是一个曾近在身边,又随着战火远去,散落进后辈安然生活中的英雄群像故事。


入朝参战,站里一半的职工都去报名了 












1950年初冬,15名山海关站铁路工人,在熟悉的站台登上了火车。


窗外送行亲友身影慢慢退后,各个岗位上的同事们也望着车窗向他们致意,“一定要胜利啊,平安回来!”这15名职工都将前往抗美援朝的战场。


志愿军铁道兵从鸭绿江大桥过江进入朝鲜。


战争打响后,由于前线需要有经验的铁路工作者,山海关站工人们响应国家号召,纷纷报名要求参战。


50年后,整理抗美援朝时期车站历史的郑胜达翻阅档案,已找不全当时报名职工的姓名。


“记录很简单,报名踊跃,经组织初审有21人入选,最后上级组织批准田宝海等15人入朝参战。”郑胜达说,几年前,他走访了多名退休职工,得知当年全站有200多名职工,报名的达到90多人,“就是说,将近一半的人都报名了。”


山海关站关工委副主任郑胜达向记者介绍抗美援朝时期,车站支援前线、保障运输的情况。


郑胜达告诉记者,档案里显示当年第一个报名职工就是田宝海,他对招兵负责人说:“让我去,我不会给祖国丢脸。”负责人看到这个小伙子很机灵,觉得是个侦察兵的好材料,把他的名字填进了初审表。到了战场上,田宝海真的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侦察员。


15名铁路职工到达朝鲜后,根据实际情况,有人在调度站工作,有人加入了运输队,还有人直接参军成为铁道兵或进入了一线作战部队。


“我查过后来的人事档案,这些职工中不少人在胜利后没回到山海关站。”郑胜达说,“有些人是战后调动了工作,有的人可能真的再也没从战场上回来。”


战场上,他披着燃烧大衣救下18辆火药车












对于关冰来说,爷爷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是他在长大后才从报纸和网络中了解的。


关长海的孙子关冰在网上查找老照片和资料,了解爷爷当年在朝鲜时的工作情形。

“印象里他是个老铁路,工作认真,爱说爱笑,知道他去过朝鲜,但他不咋讲自己在战场上的事。”


救下18辆火药车后,关长海获得的立功证书。


17日上午,关冰把爷爷去世后,由他一直珍藏的立功证书找了出来,认真读上面的小字:介川站运转员关长海,英勇救火药车,立特等功一次。


那是1951年1月25日,晚上9点,一辆装满弹药的24节列车,在朝鲜境内介川站值班长关长海的指挥下编组完毕。即将发车时,敌机突然出现在上空,投放照明弹,向列车俯冲扫射。


瞬间,第6节炮弹车被击中,车里装载的弹片四处横飞,站内腾起一片火海。


在“乒乒乓乓”的子弹声中,关长海第一个反应过来,冲向驾驶机车前,指挥车辆驶离。可敌机又炸断了钢轨,使机车脱轨,无法前行。


紧急关头,关长海跑到道岔区,奋力提开一个个相连的车钩,大声呼喊:“用手!”现场工作人员在他的组织下,迅速用手推的方式进行疏散。


不久,后部17节车都被隐蔽了起来,只剩下连着被击中车厢的一节炮弹车,急待疏散。


爆炸随时会发生,但只要将相连的车厢脱钩,就能再救出一车军用物资。关长海没作停顿,把一件军大衣披在头上,向那两节车爬去。


身边的朝鲜人民军翻译向他大喊:“停住,太危险,宁可这车不要了……”关长海却只有一个想法,“这车炮弹送到前方,可以打退多少敌人啊。”他顾不上棉衣在燃烧,继续爬到车厢前,提开车钩,奋力地操作,又一节军车得救了。


刚松了口气,关长海猛地想到邻线还停着两辆军车,又找到两车的司机,不顾敌机威胁,举起手电当信号,指挥车辆开进了山洞。


这次紧急情况中,他救下了18辆军车,荣获了特等功,回国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关长海(前排右一)回国后在山海关站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关长海入朝时已43岁,是家里的顶梁柱。但听说前方缺少铁路运输人员,他安抚好妻儿,马上去报了名。


而每一名从山海关站去往前线的人,也都像关长海一样,义无反顾地放下安稳生活,奔赴了战场。


在后方,每一趟军列的鸣笛便是号令 












去往前方的工友英勇作战时,留在山海关站里的铁路工人们也在时刻投入“战斗”。


山海关站连接关内外交通,还是为数不多可编组军用物资的车站。抗美援朝期间,大量军用物资都要从这去往前线,每天都有军列到达。


在安东(丹东)站等待紧急运输的支前物资。


建国初期,站里设备落后,很多地方需要人力操作。为保证军用物资迅速解体编组、优先挂运,工人们日夜加班加点,一坚持就是3年。


郑胜达翻阅档案时,看到了这样两个工作记录。


1951年2月的一个雪夜,几列加急军列进了站。当时,落下的大雪瞬间能盖住刚扫过的道岔,通信手灯的光亮也被密集的雪花阻隔。情况紧迫,车站领导带着几乎所有职工组成突击队,在雪中奋战一整夜,终于让军列正点驶出。


另一件事发生在酷夏,那天突然下起大雨,工人们查出了一列车上的军用物资需要加固。此时距开车时间已很近,眼看任务无法完成,老站长郑连庆赶到现场指挥,人们全身湿透、汗水混着雨水,却没人停下来喘口气。有人喊着:“前方在流血呢,流点汗怕啥!”大家士气高昂地完成了任务。


“这样的情况还很多,老一辈常提起,那时军列进站的笛响就是命令。”郑胜达说,资料中记下全站职工在抗美援朝期间累计义务献工达到6万多小时,“老人说,那时大伙儿就一个心思,‘掉层皮’也要保证这条运输线畅通。”


“红旗车站”与铁道兵团组成钢铁补给线












1953年11月,山海关站被东北特派员办事处、锦州铁路管理局授予了“红旗车站”荣誉称号,全站上下欢欣鼓舞。


从这个永远畅通的“红旗车站”出发,一直延伸向战场的条条铁轨,在前方铁道兵团的保卫下,完成了“筑起一条打不断、炸不烂钢铁运输线”的任务。


曾作为铁道兵入朝的山海关站退休职工许振德,今年已89岁,还清晰地记得和战友们一起架设、修复铁路的经历。


许振德在部队时拍摄的照片。


1950年,许振德跟随铁道兵团1师入朝,在清理战场时,看到了衣着单薄战友的遗体,“他们手里还握着雪块,已经没有东西吃了,看到这个情况,大伙儿非常难过,更明白这条运输线的重要。”


于是,他和战友日夜奋战在铁路线上,“刚刚修复的铁路,敌人就用飞机大炮炸断了,我们就再冲上去再修。”



想起牺牲的战士,连说几句“心酸”。


许振德说,有时敌人炮火来得突然,很多铁道兵来不及撤下就牺牲了。在清川江大桥修铁路时,他还遇到了受过国家表彰的“登高英雄”杨连弟。后来,杨连弟在爬上桥墩处理炸断铁轨时,敌机扔下的定时炸弹爆炸,他壮烈牺牲。


“铁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是一条生命补给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方很多人为了它的畅通,艰苦地工作,在前线更是有很多人为它牺牲了。”郑胜达说,“他们是身边的平凡人,更是英雄,我们不该忘记了。”


许振德还保存着在朝鲜战场上与首长、战友们的合影。


这几天,山海关站关工委整理、发布出的抗美援朝时期车站事迹,在网络上的点击量不断增加。


也许“红旗车站”的故事,正在越来越多的人心里扎根。让大家了解到,今天我们能坐着最先进的列车,畅快、安然地飞驰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正是故事中的那些人们为之奉献和牺牲时所期盼的啊。


记者:唐晓辉 王鸽 林涛

摄影:马卫庆

视频制作:林涛

编辑:刘伟

责编:刘旭伟 侯红玲

监审:李庆伟

终审:何义安 周岩往期精彩回顾“绿之源 · 珍味美杯”摄影摄像大赛第二十七期参赛作品勇担新使命 建功新时代 筑梦新征程 共青团秦皇岛市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开幕 朱政学王丽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丁伟等出席

这些证明不用开了!

2G网络服务停用怎么办?

扫码关注我们微信号:qhdwanbao新闻热线:3645000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