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情回乡记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记者:刘迅 唐晓辉 摄影:唐晓辉 刘迅 程学水
编辑:张蕊 责编:侯红玲
家里有无比熟悉的乡土,有倍感亲切的乡音,有失散多年亲人围绕的热泪,还有特温暖特安全的拥抱……
在秦皇岛、孝感两地救助机构的全力帮助下,在外流浪十余年、在秦皇岛被救助安置4年多的张忠情终于回到了家乡湖北孝感,回到了亲人的怀抱。
记者全程跟随报道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护送张忠情回家的过程,记录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
戳链接→世上最幸福的地方,就是亲人的身边→在路上→张忠情,我们回家!
▲团聚伴随着热泪。
张忠情到家了。
7月15日下午5点56分从河北秦皇岛出发,16日下午1点45分抵达湖北孝感,持续近20个小时,却也迟到了15年的回家之旅,抵达幸福的终点。
7月15日下午5点,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沈宝胜和两名工作人员一起,带着张忠情来到秦皇岛火车站,等待即将开始的旅程。
望着近在眼前的火车站,张忠情显得有些紧张,他静静地坐着,不时望向从身边经过的旅行者。沈宝胜尝试和他说话,他用不太标准的手语说“我听不懂”。
下午5点22分,距离火车开动还有半小时,沈宝胜收到视频通话邀请,来电话的是张忠情远在湖北孝感的嫂子。前一天,沈宝胜给她发去了火车票信息截图,她知道,7月16日将有一个亲人回归大家庭。视频中,张忠情的嫂子和他说着家乡话,另外一个亲戚面带笑容,不时和他打着招呼。张忠情看着视频中的面孔,有些僵硬地挥了挥手。
张忠情是聋哑人,今年50岁,2016年在秦皇岛流浪时,受到了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后来将他安置到位于一家医院的爱心救助病区生活。他能听见声音,但能听懂的话不多,在秦皇岛生活的这几年,学会了几句不太标准的手语。
每周一次沟通交流,4年多的时间里,沈宝胜尝试了多种方法,始终不能将心中所想顺利表达给他。但沈宝胜学会了通过肢体语言去理解张忠情,哪种表现是高兴,哪种表现是心烦,一看便知。“一开始也想过让他把家庭住址写出来,我试了很多次,他啥也不写。”说起今年7月13日那张字条,沈宝胜依然惊喜,“不知道怎么就突然会写字了。”
对沈宝胜来说,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让他操心了4年多的人,终于能回家了。
根据张忠情写在纸条上的“湖北省孝昌县花西大庙”的字样,沈宝胜查询得知湖北孝感有个孝昌县,通过联系孝感市救助管理站,找到了张忠情的家人,并且取得了联系。其实,在这之前,沈宝胜都不知道张忠情的真名。经过各种信息的核对,视频连线,沈宝胜确认了张忠情的身份,立即购买了7月15日下午从秦皇岛出发到北京转车前往孝感的车票,准备送张忠情回家。
沈宝胜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张忠情,看得出来,这个在秦皇岛沉默了4年多的人变得有些不一样了,眼睛里闪出期待的目光。沈宝胜特地用相机照下张忠情在安置地点生活的许多情景,除留作纪念外,也想让他的家人知道他在秦皇岛生活挺好的。
02 在路上7月16日早上6点36分,G507次列车驶出北京西站,开往武汉。在路上的张忠情离故乡又近了一步。
▲在北京西站乘坐开往武汉的列车。
按计划,沈宝胜前一天带队坐火车到达北京南站,并在附近休息一晚,第二天早上乘G507次列车到汉口站,再转乘C5315次列车到孝感东站。
从北京南站走向宾馆的路上,张忠情依旧沉默。他左胳膊上挎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吃的,同样一个姿势保持了一路,勒出好几条印子也不在意。紧张,还是兴奋?没人知道他此刻的心情,就如没人知道他流浪到秦皇岛前究竟还去过哪些地方,又有过怎样的经历。
“到北京了,你以前来过这儿没有?”沈宝胜希望能再次从张忠情身上发现惊喜,但试探之后得到的还是沉默。
“那么多亲戚,好像日子过得都还可以,轮流照顾应该也没问题。”一路上,同样的话沈宝胜说了两三次。他心里明白,张忠情虽然挺壮实,“长得还挺英俊”,却没有一技之长。每每产生这种担忧,沈宝胜就会用另一个事实来说服自己。
沈宝胜说,7月13日的认亲过程非常顺利,张忠情的几个兄弟姐妹一看就觉得像,再加上他胳膊上刺过几个字,虽然现在已经模糊了,但还是能以此判断出他的身份。“连DNA都不用测了,他的姐姐,或者是妹妹在视频里一直在哭。那天我连着接了张忠情家20多个电话,他们是真心希望张忠情回家,我看得出来。”
为了回应这份期盼,沈宝胜一刻也没有耽搁,7月13日认亲成功,7月15日便带着张忠情踏上归途。“并非所有流浪人员都有人愿意收养。”沈宝胜说,“有些流浪人员,尤其是身患精神障碍类疾病,严重残疾,或者其他重症疾病的,虽然有血缘关系,家人也不愿意要,需要花时间做思想工作,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政策提供帮助。”
进入北京西站时,由于没有身份证,张忠情被安检员叫住,沈宝胜急忙拿着相关材料去解围。安检员核实信息仅用了不到一分钟,一行人随后向站台走去。
▲在北京西站,没有身份证的张忠情被安检员叫住,沈宝胜拿着材料说明情况。
“以前送人回家坐绿皮车,现在坐高铁,5个多小时就能到汉口站。”沈宝胜在市救助管理站已经工作了15年,他见证了被救助人员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社会救助体系的资金支持力度,这大大改善了被救助人员的生活和我们的工作条件。”
沈宝胜说,15年来,秦皇岛市救助管理站平均每年救助2000人以上,其中既有张忠情这样的异地流浪者,也有遭受家暴的女性、孩子,还有因为各种原因遇到困境的人。这样一个数字平均到救助管理站12名工作人员身上,压力巨大。“一年365天,大多时间都在路上。今年春节到现在只回家睡过两回觉。”沈宝胜说,工作要求是一方面,如果没有一点精神撑着,这工作也做不下去。
沈宝胜今年已经59岁,即将退休,说起家中4岁半的外孙女,脸上都是笑。家,是很多人的归宿,帮人找家、送人回家,既是沈宝胜所在团队的本职工作,也是他们救助人所能给予流浪者的最好祝福。
归途的终点是温暖的家。
7月16日下午1点45分,在家人的殷切期盼中,在秦皇岛、孝感两地媒体和无数关注此事的网友见证下,张忠情到家了。
孝感市救助管理站里,20多位家人拉着特制的红条幅,欢迎张忠情回家。一见到张忠情,她的姐姐立即迎了上去,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大家围在张忠情身边,或掩面而泣,或深情拥抱,经历过失去、寻找、绝望,他们压抑了十多年的亲情瞬间决堤,一发而不可收。家人陆续与他相认,他竟然还能写出其中几人的名字。
▲在孝感市救助站,姐姐一见到张忠情,就扑上去抱住了他。
命运改变了他们的生命轨迹,却无法割断来自灵魂深处的牵挂。张忠情笑了,比这几天的任何时候都要笑得真挚、热烈,继而又哭了,他用泪水代替声音,在现场所有人心底大声疾呼:“我回家了!”
▲再次与亲人相聚,张忠情露出幸福的笑容。
心潮暂时归于平静,人们再次讲起那些被时间湮没的故事。
张忠情的三叔张建波说,张忠情3岁时发高烧,因注射链霉素导致耳聋。十多岁时就走丢过一次,家人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在武汉把他找到。随后在他手臂上刺下7个字:孝感孝昌张忠情,为的就是防止再次走丢。十多年前,张忠情参加堂兄弟的婚礼时,突然有事要回家,然后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张建波说:“我们找了一年多也没找到,时间一长,就觉得他再也回不来了。他的父亲在他失踪前就去世了,他母亲已生病卧床多年,我们怕老人经不起剧烈情绪波动,张忠情回家的事目前还没告诉她。”
沈宝胜说,2016年发现张忠情时,确实在他的胳膊上看见了刺青印记,只不过基本上已经全部消失,只能隐约看到一个非常模糊的“中”字。张忠情的一个家人身上也有刺青,从未因时间流逝而消失。张忠情的刺青究竟是如何消失的?大家猜测,恐怕与张忠情在秦皇岛被救助前那十多年的流浪生涯有关。其间过程如今依然成谜,或许有一天,张忠情会把那些年的故事和他的亲人们一一述说。
▲与亲人相认。
孝感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将准备好的材料交给张忠情的家人,用这些材料就能帮张忠情恢复户籍。张忠情的老家在孝昌县,但老家的房子已经不能住人,分散到孝感各地的亲人们决定在身边为他找个住处暂时安置。坐在家人的汽车上,张忠情望向窗外,用目光和一路护送他的秦皇岛人告别。
▲张忠情家人为秦皇岛市救助管理站送上表达感谢的锦旗。
▲孝感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左)将为张忠情恢复户籍的材料交给他的家人。
至此,回家的旅途迎来终点。在外流浪多年的张忠情与牵挂着他的家人们团聚,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是亲情凝聚而成的幸福。张忠情过去的很多经历虽依旧成谜,但对他们这个大家庭而言,更重要的则是当下和未来。
监审:赵明 王勍
终审:何义安 周岩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