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百位老党员影像记录(6)
记者:李妍 特约摄影:任鹏飞
编辑:陈春芳 责编:卢冀明
抚宁区台营镇一村,91岁,1947年入伍,1949年入党。
100多平方米的小院儿里,蔬菜、果树绿意盎然,武顺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我现在能走能撂,干活也不费劲儿,尽量不麻烦儿女。”
武顺参加过辽沈战役,解放后从北向南一直打到广西,退伍后当过钢铁工人、造瓷工人,“退伍时,老团长跟我说,咱干啥就得像啥,当兵打仗,拿起枪炮就和敌人战斗到底,退伍回家,要自力更生,干一行爱一行!”6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武顺依然铭记在心。
讲起战斗的日子,老人依旧血气十足,曾被炮弹炸得浑身是血,依然勇往直前,那段岁月似乎能让这位90多岁的老人永葆青春、神采飞扬。
抚宁区留守营镇太平庄村,91岁,1949年入党。
抗日战争期间,她带领村里妇女,积极参加部队后勤保障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村里担任妇女干部,带领妇女积极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老人一生养育了9个儿女,如今老人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全家60多口人逢年过节团聚在一起。
抚宁区大新寨镇呼各庄村,93岁,1947年入伍,1948年入党。
呼明安参军后隶属东北45军158师,曾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获得功勋奖章。转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下基层支持乡村建设,扎根基层20多年,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佩戴好军功章,整理好衣襟,93岁的呼明安依旧英姿挺拔。看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他百感交集。从陆军到海军,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呼明安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军营。
“在海南岛6年,我得了一种热带病,没法儿在南方工作生活,转业就定居在了北方。”呼明安感谢党组织对自己的照顾。
安享晚年的呼明安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居住在抚宁区北新家园小区。不久前,他在家中为社区党员上了一堂特殊党课,以自己人生的经历,再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告诉大家今天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努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抚宁区茶棚乡肖各庄村,92岁,1948年入伍,1949年入党。
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这是李云富不变的信仰。看着年轻时一身戎装的自己,老人感慨万千。
抚宁区留守营镇山上营村,88岁,1949年入党。
“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共产党的领导让咱过上这好日子!”
宋桂珍回忆:“十多岁那会儿,觉都睡不好,天天提心吊胆,怕鬼子祸害百姓!”十几岁的宋桂珍经常帮八路军送信,凭着机智勇敢,每次都能顺利完成任务。不仅送信,她还经常和儿童团的小伙伴一起盯着“三棵消息树”,一棵树倒有情况,两棵树倒敌人近,三棵树倒赶紧跑……
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村里团书记,积极组织全村妇女搞好农业生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现在咱中国发展太快了,村路修到家门口,高铁去哪儿都嗖嗖的,原来去锦西看望姐妹都得大半天,现在两个小时就到了。听党话、跟党走,家家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全家老小都是党员!”宋桂珍自豪地笑了。
抚宁区台营镇李各庄村,90岁,1948年入党。
聪明果敢的许淑珍15岁加入共青团,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候她和小伙伴们经常在七家寨一带活动。大伙儿都有一个信念:跟着党走,什么都不怕!
抚宁区榆关镇贾庄村,91岁,1947年入党。
“说起白特务,我到现在还恨得牙根儿痒痒!”91岁的贾锡贤至今都记着70多年前反动派的罪行。
1945年,在榆关镇驸马寨村, 15岁的贾锡贤因为没有说出八路军的去处被暴打……“白特务”将无辜的村民赶进猪圈、用刺刀挑开百姓的肚皮、抡起棍子乱打……这些残忍的镜头如噩梦般挥之不去,说着,贾锡贤眼眶湿润。
1947年,贾锡贤秘密入党,“我们在一个小黑屋子里,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组织有要求,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子女。”入党后,贾锡贤只有一个目标:听党指挥,消灭反动派。解放后,“白特务”在1950年被处决,大快人心。
抚宁区榆关镇崔李庄村,91岁,1949年入党。
自新中国成立前,温国安便在村中积极工作,后相继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30余年,工作认真负责。卸任后,他依然积极响应党支部号召,协助村“两委”做好村中大事小情。多次为党员群众宣讲革命传统故事,教育年轻党员。见证了国家沧桑巨变,他更感恩如今的幸福生活。
抚宁区抚宁镇,89岁,1949年入党。
在战争年代,崔玉琛加入妇救会,救助伤病员,为战士们纳军鞋、送军粮、缝补衣袜,担负起提供军需的重任。解放后,她做了多年妇女工作。
妇救会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作为一支在党领导和组织下成立的妇女自治组织,生活上了解妇女们的疾苦,工作中能够解决妇女们关心的问题,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反馈群众呼声的干群纽带。“妇女工作,就是要不断提高妇女地位,不受压迫,顶起半边天。那时候天天开会,特别忙,有时候工作到深夜,多亏婆婆帮我照顾孩子,全家人对我工作都特别支持,共产党员,就是要吃苦在先,享乐在后!”
崔玉琛还和大伙儿分享了 “第一名”的故事。1950年,她和爱人领到了当时抚宁县第一张“结婚证”。“那时候没有什么证书,就是一张纸。新中国刚成立,与旧社会彻底脱离,新颁布《婚姻法》,我们俩成了抚宁第一对儿合法夫妻。”崔玉琛说自己“赶了把时兴”。
抚宁区留守营镇,94岁,1947年入伍,1947年入党。
参加过辽沈战役、奔赴过朝鲜战场的胡晋祥,依旧清楚地记得自己所在的部队番号:42军炮兵5师44团。
抚宁区榆关镇驸马寨村。
王永增,94岁,1947年入伍,1948年入党。
刘佩侠,89岁,1949年入党。
这一对革命伉俪,在信仰的感召下,听党话 、跟党走,共同经历了革命烽火的洗礼。王永增在前线英勇作战,1947年年末,在昌黎、乐亭、滦县一带,为了方便作战,手榴弹绑在身上,衣不解带。王永增信念坚定,不怕危险,与战友并肩作战,革命队伍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刘佩侠在后方支援前线,为前方战士缝补衣裳,“经常都是火线任务,军装今天晚上拿过来,明天就要弄好了,我们就赶紧干活儿啊!”新中国成立后,夫妇二人分别担任村干部,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带领村民进行农业生产。如今一家四世同堂,二老安享晚年。
抚宁区留守营镇七里涧村,92岁,1948年入党。
十几岁的杨宝英就有一个目标:打鬼子!
小小年纪的她经常给八路军送信,为此被反动分子追捕,“那帮人追得我到处躲,有一阵子我藏到了山海关,听到风声还得继续跑……”如此惊险紧张的情节,老人说起来还是一脸从容。
抚宁区榆关镇温家庄村,91岁,1949年入党。
他16岁时为部队送粮食、抬担架。新中国成立后在村中担任大队长、村书记20余年。随着年事渐高,他虽不在村中担任职务,仍积极参加村党支部各项活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作用。
抚宁区台营镇南关村,91岁,1946年入党。
“做军鞋、军装……为伤员喂水、喂饭,照顾好他们就是我的责任。”新中国成立前,加入妇救会的袁淑贤忙个不停,乐此不疲,想到能为人民解放出份力,袁淑贤感到格外荣幸。
监审:赵明 王勍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