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花都小东圃村迎来新规划,三祠一庙一堤楼获保护

今日花都 2022-01-13



近日,《广州市花都区小东圃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对外公示,本次规划范围以现状小东圃自然村为核心,结合控规路网进行建筑评价和历史资源梳理,并进行详细研究,确定小东圃村传统村落规划范围约12.83公顷。可以预见的是,这座古村落内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在未来的改造中得以传承,并焕发新的文化价值。

沿着三东大道转入百寿路
车子停靠在一颗大榕树旁
便到达小东圃村
村子坐北朝南 整体平面呈棋盘式
村前是一口与村面等长的半月形风水塘
从这里经过的湿润微风
吹进一字排开的古祠堂
祠堂内老人小孩正在休憩玩耍

小东圃村巷道


小东圃村

小东圃村坐落于花都区花城街道三东村内的一个自然村,该村东侧有很大一块“㘵地”(当地人称沙质旱地为“㘵地”),故取名“小㘵”;本地话“㘵”“圃”同音,又因其在村东,所以也写作“小东㘵”或“小东圃”。


小东圃村以邓氏族人为主,邓氏始祖朝任公出生于井岗村(今属广州市白云区)的一户普通人家,清康熙十年(1671)出走他乡。邓氏家族在这里开枝散叶,后代名人辈出:邓锡荣毕业于两广最高师范学堂、广东省第一批公派越南任教,回国后成为花县中学的创始人之一;邓开醒、邓开团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军官;美籍华侨邓开堤曾在广州兴办中国火柴厂和兴华制药厂,在村内留下了一座西式青砖楼房“怡园”(也称“堤楼”)。


堤楼

走进小东圃村

村子内巷道纵横排列有序

巷内平房与瓦房交错

青石板路与水泥地分隔

悄悄诉说着年代变迁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花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四级调研员卢福汉

村内纵排10列民居建筑,每列有8座单体三间两廊式民居。以往每到傍晚时分,巷口东西向的趟栊门一关,村民们纷纷把房门敞开,南北吹来的穿堂风呼啸而过。老人坐在门前乘凉,小孩踩着青石板一块玩耍。


小东圃村现存

庙宇、祠堂、民居类建筑共计120多座

均为清代建筑

除了民居之外

村内远近闻名的莫过于

一座古庙(洪圣古庙)

三座祠堂

(仁圃邓公祠、中宪大夫祠与奉政大夫祠)


小东圃村建筑整齐排开



洪圣古庙位于村口,灰塑博古脊、绿琉璃瓦当、青砖墙等精湛工艺可以感受出这座庙宇当年的气派景象,正脊嵌陶制“二龙戏珠”纹饰,如今仅存二龙的头部。


卢福汉介绍,“洪圣”指的是南海神。古庙建成于清咸丰四年(1854),民国三十七年(1948)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9.6米,总进深25.5米。



如今洪圣古庙庙门紧锁

透过缝隙可以看到庙内杂草丛生

等待着有关部门进一步开发

挖掘其文化价值


洪圣古庙


从村口走进去

中宪大夫祠、仁圃邓公祠

与奉正大夫祠依次排开



中宪大夫祠前后有6根石檐柱,虾公梁上有石狮、异形斗拱,封檐板雕刻花鸟纹饰,前廊梁架遍雕戏台、戏曲人物等图案,层次复杂。


仁圃邓公祠的后堂四根红木金柱承重,后堂前带两廊,八架卷棚顶,天井采用花岗岩条石铺砌。


仁圃邓公祠

三座祠堂内最为气派的
莫属奉政大夫祠
其匾额由晚清著名书画家梁九图所题
据说,邓家在筹建中宪大夫祠前
族人到广州和粤北遍访名宅高祠
请名师设计祠堂


清光绪十八年(1892)秋收之后,中宪大夫祠开始兴建,一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天,中宪大夫祠才落成,整整花了三年时间。


按当时每垒基层砖花费白银50两计算,仅修建祠堂一项所用白银就达2万两。这座别致、精巧、古朴典雅的祠堂,除了让人领略到建筑之美,也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奉政大夫祠


无论是巷道民居

还是祠堂庙宇

在小东圃村可以清晰地见到

历史在这里留下的刻痕

如今,这座沉寂已久的古村落

将要迎来新一阶段的发展规划


猜你喜欢

全省仅40人!花都一学生考上华师附中海航班,海军舰载航空兵储备人才!

【招聘】花都20所学校招教师36名!职位、薪资待遇看过来→

【天气】第9号台风“美莎克”来了!对花都的影响是……

喜!秀全中学“洋留守”学子张宛儿考上北京大学!

【关注】半份菜也卖!花都餐饮企业刮起节俭风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花小飞

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