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校圈圈之杜克大学暑期研学@云南少数民族村寨
茶叶是茶树的生命
茶叶是万物的阿祖
天上的日月星辰
都是茶叶的精灵化出
圈圈一直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在行走很多村寨,看过很多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后,这一次我们带领大学生们来到村寨,一同感受古老的德昂族。
这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曾有过军事强大、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时代。
我们和来自杜克大学的学生们在这里展开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探访“古老的茶农”——德昂族。
项目地介绍
出冬瓜村
出冬瓜村位于云南省芒市三台山德昂乡,三台山乡是中国唯一的德昂族乡。
德昂族人擅长种茶,故被称为“古老的茶农”,村内仍保留较好的四檐出水式传统德昂民居,并有6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初识德昂族
古老的茶农,茶叶的子孙
(参观德昂族博物馆)
从古书、博物馆,我们第一次认识到这个民族,在最鼎盛时期曾建立了金齿国,而如今全国德昂族只有2万人口。
德昂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大多认定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故事里有他们的祖先、神灵。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才能明确今后要如何走下去。
“崩龙”这一词据说是傣族人给他们取的名字,源于一次大逃亡。在古歌里唱到的“士兵来了,我们快把粮食堆起来,我们要准备逃跑了”,为了活下去,为了不屈服于其他民族的统治,为了自由,这个民族踏上了逃亡之路。
传说,德昂族妇女衣裙上的花草是迁徙路上经过的奇花异草,是为了记住迁徙的路线,希望能够靠着花草找到回家的路。
经历过迁徙,这个民族更珍惜自己的文化,那是一个民族的宝藏。我们来到出冬瓜村,开启我们的寻宝之旅。
生 活
随处可摘菠萝蜜
在出冬瓜村,随处可见各种水果,芒果、芭蕉、菠萝、菠萝蜜、百香果、澳洲坚果……
(熟悉村落)
出冬瓜村内保留着古老的榕树、传统民居,德昂人信奉自然神灵,村里的榕树大多有几百年的历史。
他们认为榕树是神圣的,有净化邪恶的能力。不能砍伐榕树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人人都要遵守。
德昂人信仰南传佛教,“奘”即佛寺,是南传佛教开展宗教活动的核心场所,位于村子最高处的奘房有300年的历史。
食
德昂人喜食酸辣,嗜饮浓茶,也以茶叶入菜,可以直接嚼着吃。
住
德昂人住的房子为儒帽式干栏式建筑,保留着传统四檐出水的建筑风格。
传统的生活方式没有床的存在,睡在火塘边,可煮茶聊天,可围炉夜话。
衣
在德昂人的服饰中,男子的头巾和上衣,女子的上衣和耳坠都有五彩的球球作为装饰。
男子以黑色、蓝色上衣,黑色裤子为主;女子是短上衣、筒裙为主。不同的支系,色彩装饰有所区别。
课 程
从德昂人的日常生活寻宝
酸 茶
要了解德昂人的智慧,首先要从德昂人常喝的酸茶开始,先要学习如何做酸茶。为了满足“茶瘾”,他们不怕繁琐的制茶工序。
德昂人自称“茶叶的子孙”。茶,浸润在德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习俗上讲究“茶到意到”,在作用上分为了提亲茶、道歉茶、求助茶、请柬茶等。德昂人的茶文化包含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杨腊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德昂族酸茶》传承人
(听杨腊三老师讲述酸茶文化)
德昂人一年采三季,春茶、夏茶、秋茶,将采来的茶叶,进行晾晒,褪去水汽。
(采 茶)
学习制作酸茶,就要从采茶开始。学生们背着竹篓去茶山采茶,采茶的手法要温柔,不能损伤茶树,要带着感恩之心对待大自然的给予。
赵腊退
德宏州酸茶制作技能大师
德宏州“味类”首席技师
(炒 茶)
采回来的茶叶要经过高温杀青,杀青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炒茶,一种是蒸馏
(揉 捻)
揉捻的手法要柔中带刚,既要将茶叶中多余的水份挤出来,又不能破坏茶叶的形态。
(发 酵)
装入竹筒,茶叶要一层层压实,整个竹筒不能留有空气,不利于益生菌的生长。
再埋入地下进行发酵,发酵的时间由30天-6个月不等。因此每家发酵的时间不同,酸茶的味道也不同。
(舂 茶)
将发酵好的竹筒取出,劈开竹筒,能看到表面上生长的益生菌,把茶叶用脚碓舂烂。
(捏成饼状、晒干)
织 锦
德昂人的衣服是纯手工制作,男性与女性的服饰不同,未婚与已婚的也不同,但对于美的追求是一样的。
传统的衣服从搓麻杆开始,如今只用去集市上把线买回来就好。
学生们分组从绕线、排线、织布三个步骤进行学习。
(绕 线)
简单的绕线,要借助纺线车,纺车吱呀吱呀的旋转,手中就出现了一个毛线球,用于下一步排线。
(排 线)
几根竹竿组合就能统筹整块布料的色彩搭配,排线就是在为整块布的颜色搭配奠定基础,而一根根线的绕法愁坏了平时习惯动笔计算的学生。
(织 布)
织布是最重要的一步,稍微一处出错,可能一整块布就荒废了。
刺 绣
和村民姐姐学习德昂的刺绣,织好的棉布用五彩丝线绣出好看的花纹,制作一个小包,纪念第一次拿针线,第一次学刺绣。
达古达楞格莱标
李腊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达古达楞格莱标》代表性传承人
德昂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在祖辈流传的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里,古歌里以茶叶为主线,记录了德昂人的创世神话。
李腊拽老师曾以傣文音译德昂语的方式将《达古达楞格莱标》全部记录下来,为让更多人知道《达古达楞格莱标》。
水鼓舞 / 棍术
李三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德昂族水鼓舞》代表性传承人
学习水鼓舞的步伐、节奏,由铓、锣、嚓、水鼓组成一支完整的队伍。
在元朝傣族土司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常征用“金齿”部落的军队攻打其他地区。其中金齿是指德昂人。德昂人习武风气浓厚,擅长刀术、棍术等。
教棍术的六叔在15岁时就和伙伴在冬天去山上闭关训练,光耍棍的“换手”就练了一整天,在地上画点,记步伐。
冬天的山林,又冷又没有粮食,只有一群热血的孩子。
大朋友与小朋友
我从山的那头来
来自城市里的孩子见惯了高楼大厦、便利快捷,而村寨里的孩子常年在山野奔跑,知晓哪里新结的菠萝蜜最好吃、哪里长野蘑菇最好吃。
这一天的自我介绍从中国地图开始,来自11个省份城市的学生为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家乡,用一场成语短剧迅速获得孩子的欢喜,而一些小游戏则拉近了两地的距离。
篝火晚会
围着火塘唱山歌
德昂人闲暇时就会聚在火塘,吹奏葫芦丝,唱起山歌,再用竹筒煮上酸茶,一边聊天一边喝茶。
我们邀请了村子的老人一起,围着火塘,听古老的歌曲,唱着“欢迎远方来的客人”。
老人们随手摘下一片树叶,放在嘴边,就能吹奏一曲。
悠悠的葫芦丝从夜色下吹开,一股袅袅烟火从火塘飘起。
篝火晚会是在村民们的水鼓舞声中开始,德昂族人的热情以热烈的水鼓舞展现。
同时学生们也展示了所学的水鼓舞、棍术,这一趟寻宝之旅满载而归。
(点击视频观看表演)
德昂人从哪来?古歌里有答案。我们将去往何处?这一趟寻宝之旅,我们得到答案。未来我们会将这次所得告诉身边人,告诉世界,成为德昂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