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变革丨中原新崛起:从“规模河南”到“创新河南”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文丨胡小兮(方塘智库城市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河南,中原之地。龙山仰韶源于此,夏商政权立于此。黄河冲击农耕繁荣,季风吹拂平原肥沃。居天地之中,承东启西,行易货之枢,富庶才雄。
从经济体量看,河南已经是一个规模大省,其GDP在全国排名居第五,仅次于粤苏鲁浙。但一旦考虑其庞大的人口体量,那么河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实还处于全国第二方阵,人均收入位省级中下游,产值并未“藏富于民”,距离第一方阵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还颇有距离。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曾说,“河南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贫困人口基数大,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
在举国转型、曲折复苏之时,河南的创新乏力尤显突出。河南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并走到了从量变到质变、从“规模大省”变成“创新大省”的关口。
那么,河南又将如何结合人口优势、传统产业的基础,充分利用新的科技、互联网、资本、大交通、国际化等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使这个人口大省成为经济强省、创新大省呢?
新时期的河南转型和中原崛起,有着自己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是“一带一路”、自贸区、中原城市群等战略落地,已为河南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而其不确定性则是,在新的背景下,河南选择了怎样的一条转型发展路径。
河南省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1河南何难:“虚胖”体质是短板
物无妄然,必有其理。河南之难,且需从长计议。
战国时期,魏王开鸿沟、通黄淮,中原水运渐呈雏形。隋代继而通海河、长江、钱塘,以洛阳为中心,一水贯八方。北宋时,汴河、蔡河、五丈河得以疏浚,“得中原者得天下”之局面亦盛。
“得中原者得天下”
宋金以降,南北对峙,运河失修,黄河不治。元后京杭大运河崛起,中原失“南北大动脉”之名。商人、文人纷纷南下,汉宋程理之杰思,中原不再发祥。
斗转星移,风貌变迁。山区森林减少、干旱不收,平原遭黄河泛滥。仅有金一代,黄河于开封决口120余次,良田变盐碱沙荒。
明清钱塘,近世工商,民族资本主义的潮汐,未拨动耕种田地、偏安一隅的日常。商人精神逊于晋徽苏浙,市民文化未予勃兴,中原日渐落后于时代锋芒。
自清代开国,“战略要地”狼烟不止,中原多为沙场。尤以军阀混战、抗日内战硝烟所及,物资从于战事,无论商事人文,破多而立少。
20世纪下半叶,作为中国铁路的中心枢纽,河南有过辉煌。绿皮火车时代,全国商事经河南中转。“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璀璨。
时至近年,路网完善,效率大增,曾经的“中转站”在轰鸣中渐成“路过的风景”,河南光彩不再。
何以如此?究一隅之因,在天,在地,在人。
天者,不逢其时。古来不再赘言,自改革初期,气象宽放,珠三角、长三角纷纷踏浪,河南却错失良机。值此新一轮开放,国际标准已更严苛,若机电、手机等产品对加工贸易过于依赖,仅靠富士康等龙头,无法维持理性增长。
地者,资源趋紧。中原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由此导致土壤沙化、盐碱化,农作物难以种植。民间有戏言称,“只见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而黄河每遇枯水便断流”。加之前些年,重污染工业扩张、农科创新水平没跟上,存粮保障压力大。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
人者,心有不齐。河南是劳力大省,却非资本强省。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结构调整,倒逼人口优势变为压力。纵有三全、双汇、好想你等名企,而城镇化水平发展参差不齐、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城镇功能不强、城镇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致农民担心土地不保,商人担心转型不畅,市民担心福利不配套。
此外,河南境内,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人才尴尬不言而喻。有辩称,浙江也仅浙大一所国家重点,但相较于浙大的影响力、与上海的地缘优势,郑州大学岂非逊色?
郑州大学是河南境内唯一一所“211”
以上种种弊端发酵,使经济大省河南“体质虚胖”。怎么办?唯有抓住机遇,锻炼自强。
2河南解困:“一带一路”需实干
与亚洲各国之往来,汉时便有记载。《汉书·地理志》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风俗与珠崖相类。”自汉以来,中原航陆并通,南海、丝路贸易并行,至刘宋时期,形成“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局面。
从历史来看,中原豫地,交通与时运并齐。路网衰则产业衰,通路达则经济兴。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河南,这个不沿边、不靠海的中原腹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向、南向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正在实现水、陆、空的全域联通。
郑州交通枢纽辐射图
先说河运。“十三五”时期,河南计划“建设周口、漯河、信阳等内河港口,依托水系资源研究其他航道开发和内河港口布局,争取‘十三五’时期形成5条通江达海的水上通道。”由此,形成东联西进,公、铁、河、海互济的格局。
再说陆运。铁路网“三纵五横”,公路网“十二横九纵六放射”,西通满洲里达波斯湾,南至广西进东南亚,东向连云港接海路,河南正顺利推进“米”字形铁路网。以“米”字形铁路网为重点,“十三五”时期,郑州至徐州、郑州至济南、郑州至万州、郑州至合肥、郑州至太原等线路将悉数建成。已签署的铁路协议,涵盖俄罗斯、泰国、巴西秘鲁等境外区域。
空运也不可小觑。仅新郑国际机场一家,国际货运航线已占中部地区的95%,除去非洲、南美洲,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受“一带一路”战略引领,河南正在形成“高效衔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综合网络。
新郑国际机场的国际货运航线已占中部地区的95%
除此之外,区域合作也逐步阔朗。2015年,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四省、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北地区五个海关区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关一体化”,使口岸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和优化。
目前需努力的是,力行流通体制改革,发挥流通产业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推进机电、智能手机、新型建材等优势产品出口;发展智能制造、云制造、高端机械制造等产业,促进外向型经济,提升对“世界500强”企业的吸引力;加快物流业务的培训、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国际型的专业技术人员。
河南,正向均衡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现代社会迈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希望河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
3“中心城市”下半场:“郑”能量蓄势拓宽
郑州,河南的运输要津。2016年12月,郑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随着《郑汴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建设国际商都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草案)》等文件出台,以郑州为主体的中原城市群,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近年来,郑州的名号越来越多,国际航空大都市、国际物流中心、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以郑州为中心,国家提出了中原经济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等多个战略。郑州,似一颗中原新星,承担着国家多项重任。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据媒体报道,为了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郑州近来动作频频。
基础建设方面,郑州机场航线正拓展加密,力争实现客运吞吐量2250万人次、货运量53万吨;“米”字形高铁网建设顺利,推进郑州南站和高铁快件物流集散中心同步建设;航空、铁路国际国内双枢纽集疏体系正不断完善。
社会治理方面,85个安置房项目将陆续开工,预计回迁群众34.8万人,累计实现回迁人数突破100万人,让更多市民生活舒适。
文化方面,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百年德化文化复兴、二砂文化创意园四大重点文化片区建设正稳步推进,创造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形象展示窗口和重要文化品牌。
虚线部分是“大运河历史文化区”
冉冉崛起中的郑州,却有一个最大的烦恼——至今还不是副省级城市,这也是今年“两会”众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诚然,经济首位度不高、创新能力基础薄弱、城市综合承载力不足、缺少世界级企业的配套设施等问题还很突出,但坦率地说,若升格为“副省级”,上述问题的解决着实有望。
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认为,郑州已经具备副省级城市的资格,如能实现,相关的政策配套会更加有利,对于人才、资金等的吸引力会大增,干部的配备上也会更加有利于城市发展。
在一个“层级社会”中,一个城市的级别提升,意味着信息渠道的畅通性、战略资源的便利性、治理构架体系性、对外交往灵活性的升级,对城市运行、创业创新、教育科研、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同时,名号的升级也鞭策城市本身解决种种内生问题,更有利于城市群的扩散发展。
目前,在11个国家中心城市中,除天津和重庆为直辖市,郑州为非副省级城市外,其余均为副省级城市。如何让出口、进口手续更简便?如何吸引更多的国家入郑设立领事馆?如何促进郑州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合作?这一系列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对“郑”能量的进一步肯定和重视。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气候渐暖,且盼中原迎春绽放。
编辑:蒋亦鸿
设计:孙月园
区域大变革
方塘智库区域战略研究中心年度出品,察区域发展之大势,谋区域转型之战略,策区域发展之道路,关心区域新图景,关注中国大变局。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
聚焦两会(2):2017扶贫记:难啃而必须啃的“硬骨头丨区域大变革
聚焦两会(3):“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内陆开放和区域作为丨区域大变革
聚焦两会(4): 2017年特色小镇发展趋势研判丨特色小镇的春天
聚焦两会(5):河北变机,一个京畿大省的攻坚突围战丨区域大变革
聚焦两会(6):贵州样本:一个内陆省份的开放与变革启示丨区域大变革
聚焦两会(7):撸起袖子追赶超越,陕西如何蝶变?丨区域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