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丨叶一剑:回到土地
谈中国改革,需回归对土地的关注
中国城乡之间的流动和互动
和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
都需要回到土地
欢迎收看第十八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98xdxbk6&width=500&height=375&auto=0(温馨提示:请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以“既要在云端,又要在人间”的研究态度,践行行走、思考、写作、阅读、对话“五位一体”的治学路径,对区域经济、城市、建筑、商业与文旅等领域进行持续追踪,以实现对时代变革的记录和思考。
附文字版:
如果要去思考中国的改革,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样的情况之下,都必须回归到对土地的关注,今天也是一样。
大家最近频繁的提到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的承包权、经营权,把它视为新一轮中国乡村土地改革时代的开启,为什么给它这样的一个评价,或者“三权分置”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革方向的启示,这是我们现在必须要去思考的。
之所以要回到土地,我们要带着几种认识,这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
首先,对乡村土地的认识,应该是多元价值属性的认识。以前更多的是耕地属性,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新的消费认识的出现,对于到乡村去消费这样的一个共识,使得这片土地的价值就不一样了。另外,乡村的土地,可能要伴随着资本的介入,也就是说资本对它比较感冒了。
其次,在互联网和大交通以及以前村村通等基础设施的跟进以后,同样一片土地,以前可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而现在,很快就能抵达,这就意味着和我们的价值中心或财富中心的距离,变得很近,所以,势必对乡村土地重新认识。
另外,今天再到乡村去的时候,其实,它不在是一个落后的地方了。可能最先进的产业,最具有现代性的产业,比如,现代农业。所以我们再去看土地价值的时候,其实资本市场,包括我们很多人的内心里,给它的评估就变的不一样,已经具有更多元价值的土地。
再次,这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思考是,随着城里人跟乡村人之间的频繁的交流,那么城乡之间,边界变得模糊了。所以我们再去看乡村土地的时候,就不可能再把它和城市割裂来看,它的功能也发生改变。
比如,我们去体验乡村的非农基础设施、去体验像城里的餐厅一样的乡村餐厅的话,我们就发现,这个地方它是城市还是乡村?其实从功能的提供角度来讲,城和乡之间就没有太明显的边界。
所以,在今天看待土地的时候,已经很难区分城和乡的区别,我们一定要用新的城乡统筹的思维,去理解这片土地。
然后,再往下深刻思考的话,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的精英,比如我们说的乡贤和退休人员,回到他的乡村,之所以原来回去的不太便利,其实很重要的是土地问题很难解决。
一旦我们的村集体的土地明确以后,外部的人即使来到这里并拿到户籍,也不一定分到土地,纵然能够分到土地有时候也是不太公平,因为城里人可能在城里已经有了比如土地以及土地上附着的房产的价值。
如果想让外界的精英、乡贤、退休人员、告老还乡的人,回到那片他的小时候生存的地方的话,我想,最根本的是背后城乡之间,土地和资产等同的流动,或者有一个能够挂钩的流动,这可能是将来比较值得期待的一个改革。
而且这样的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财富的概念,更是综合社会关系的重塑、乡村新型社会体系的建设。这样的新型社会体系的建设,包括未来可能产生的制度层面变革的话,恰恰能够确保外部的资本、外部的商业模式,到这里进行可持续,或者有预期的运营。
我觉得这是根本,如果没有这个层面的变化和改革的话,即使外部的资本强势进入,有可能带来的是冲击和冲撞,甚至会出现激烈的不愉快的事情的发生。
最后,再回到土地的时候,应该带着对这片土地的传统文化,甚至在这片土地中存在的传统的治理智慧的敬畏和挖掘,而回到这片土地,不仅仅是物质层面、财富层面的、权利层面,更是文化认知层面。只有对土地这些价值的综合的寻找,我们才能够重新认识。
总而言之,土地对中国改革的价值、对中国社会重建的价值、对财富流动和扭转的价值、对于城乡统筹的价值。然而今天的中国,在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和节点上,就像历史上的任何时刻一样,都必须要回到土地,用土地背后所依着的种种复杂性,来去看今天的改革的本质性,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很好的结合点以后,才能够解决土地问题。
只有解决土地问题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对中国的改革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两者是相辅相成,彼此不能分开,所以,谈中国改革,必须回到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