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丨叶一剑:回到乡村治理
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识,已成共识
只有明晰土地产权和农村资产
以及让传统乡村文化回归
才能找到乡村治理的发展路径
欢迎收看第十九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00nf5fsp&width=500&height=375&auto=0(温馨提示:请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以“既要在云端,又要在人间”的研究态度,践行行走、思考、写作、阅读、对话“五位一体”的治学路径,对区域经济、城市、建筑、商业与文旅等领域进行持续追踪,以实现对时代变革的记录和思考。
附文字版:
在今天这个时期,众多资本、精英,包括消费者,对于乡村价值的重新认识,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导致很多人,很多资本,开始希望能够到乡村里有所作为。
在这过程中,所有人都在担心一个问题,进去以后怎么办。本来是出于好意,到农村去投资,但是,将来做得好和不好,可能都面临着问题。比如,做的不好的话,就不了了之了。如果做的好,马上纠纷就出来了。因为在实际利益面前,原来的协议,就会很容易被破除。
意思是说,在对乡村投入的时候,本来是好意做很好的事情的,但可能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投资环境,如果说想打破不确定性,也就是对于土地产权的清晰化,包括农村资产的清晰化,只有产权清晰以后,才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和它的预期。
在我看来,另外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称之为“乡村治理”。任何一个投资,除了产权之外,还有更复杂的体系,就是它的社会体系。
有一本书,叫《雁塔乡村治理》,书上面写了四位作者,其中一位是李书磊,原来是中央党校的一个副校长,现在也是政界的一个明星,也是当年北大的神童。
另外一位作者是王军,他当时在编这本书的时候是西安雁塔区的书记。还有一位郑梦熊先生,他是中国农村问题的专家,在陕西做了很多年的“三农”问题研究。这本书里边谈的就是中国的乡村治理。李书磊先生在这本书里对于乡村治理有一个基本判断,在书中是这样说的:
“乡村治理”是现代中国一个延续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面,诸多先贤于此曾有实验,若干同仁也仍在孜孜探索。今天再来谈论“乡村治理”已有无限沧桑,已面对全新的形式与环境。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背景,今天谈乡村治理,和以前谈是不一样的。
以前我们也在谈,“重识乡土中国”、“重新发现乡村的价值”,那么在今天的乡村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比如家族势力的存在,看到的是朦朦胧胧的,或者不规范的法治力量的介入,甚至还伴随着有一定的暴力手段的参与,还有电子商务、科技、互联网,包括有线电视等等一系列现代通讯设施对乡村地区的影响。
另外,还有很多出去打工经过几年的外部社会熏陶和影响的这些年轻人和打工者回到乡村,它们的观念已经和传统的观念不太一样。所以,今天去谈乡村治理的时候,背景和环境就不一样,我们对它的思考、它的复杂性的认识也是不一样。
虽然无法在第一时间对乡村治理的真正的内涵,或者将来的方向,给出明确的机制设计,但是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将来乡村治理的方式,或者原则和底限,比如,在建构新的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人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包括外来者的基本权利,包括原住民的人的基本权利。
第二,在新一轮的乡村治理或乡村变革中,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能降低,这也是一个底限。
第三,伴随着对于乡村传统文化和传统智力智慧的挖掘和梳理是比较重要的。
第四,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以及法治理念的普及和达成共识,也是比较重要的。
最后,乡村文化的重建。乡村要有乡村的文化活动,但是这些年我们发现有的是名存实亡,有的徒有其表,变成了一种演戏。
所以,我觉得在接下来的乡村治理当中应该在基本的原则和底限之下,进行乡村治理的思考,和一些根本性的制度的介入,当然包括其它手段的辅助,进而为新时期的乡村治理提供成型的经验,和成型的东西出来。
只有完成了对土地产权的重视、对文化的重建,我们乡村空间在多元因素的介入之下,才能够找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这是回到乡村治理的最根本命题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