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丨叶一剑:郑州的价值

2017-07-17 叶一剑 方塘智库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城市化走到今天,不管是已经经历过高速发展的区域或者城市,还是正在谋求快速发展的城市和区域,对国际化的目标追求都趋于一致。最近我经常说,如果十年前一个三四线城市提出自己要建设国际城市,很可能会招来一顿嘲笑,现在我们再看看,哪怕是一个乡镇或一个村庄提国际化大家都会认为很必要。

所以我们说,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在思考国际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都秉承着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对一些后发区域和城市来说,国际化不仅是目标,还是手段。

而无论是把国际化当做发展目标还是当做发展手段,我们在谈论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国际化时,应该有两个基本视角:这个城市或地区可以给世界带来什么;同时还要思考,世界可以给这个区域或城市带来什么。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与全球对话的过程中,势必需要有一系列平台和载体,而城市不仅是一个参与对话的角色,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和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要扮演好区域、产业、文化和以及当地居民与全球对话的平台的角色,还要考虑怎么扮演好这个角色,在我们看来,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超级平台,是城市作为一个对话平台的最重要的功能角色扮演之一。

也正是基于此逻辑,在我看来,郑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城市,也将是十三五期间中原城市群发展和实现中部崛起的最大的战略变量。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品牌影响力以及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大郑州的形成,是河南省上一轮经济发展的最大战略遗产,也是未来十年河南省经济创新发展的最大战略依托。这也是郑州这个城市在推动中部崛起乃至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大的价值体现。

郑州是实现中部崛起最大的战略变量

1

全面开放是城市的必然战略选择

   

最近两年,我一直强调并试图用更多案例证明的一点是,在大交通和互联网时代,边缘地区和中心地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的重新表达问题。意思就是说这里可能是一个很边缘的地区,但是在今天大交通和互联网的影响下,这个地区一夜之间可以实现和世界的对话,在很短的时间内也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发展节点,对任何一个区域和城市而言,都需要重新思考地区的开放问题,当然,不同的地区因为现实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可能面临的开放命题是不一样的。

比如,韩国济州岛的发展,最近几年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获益于地区开放带来的大量的游客和投资人,使得当地的经济获得了很快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从本地居民的角度而言,也开始提出,过量的游客影响到了本地人的正常生活,并对这种开放提出的质疑,甚至反映在地区政治博弈中,从而让当地的政府部门和官员不得不慎重的考虑地区开放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

而韩国另外一个城市仁川的案例,则给我们带来了另外一个启示。仁川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与全球化密切相关,可以说仁川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开放是这个城市的基因,也是这个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关于这一点,仁川的城市政府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新的城市愿景设计的时候,进一步的开放成为核心策略,并努力让这种开放的文化和海洋文化变成所有市民的认知,让仁川变成市民参与的开放城市。在我们看来,这不但有利于破解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文化冲突,而且,也是一个开放城市最本质的一面。没有市民参与的开放是有危险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当然,对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而言,济州岛式的开放困扰,还没有成为城市困扰,更不存在所谓的过度开放的问题,大家还都会主动的将开放作为城市发展的有利工具来使用,努力的通过政府和市场来推进自身的开放。

开放已经成为所有地区所有城市甚至乡村的共识,这是我们理解今天中国开放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也给我们在思考包括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策略时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进行相应的发展策略设计的时候,济州岛的困扰和仁川的创新都应该从一开始被我们所关注到。

开放已经成为所有地区和城市的共识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理解开放应该是所有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有利工具的话,那我们接下来就应该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开放红利推动本地的发展,开放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应该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

我们注意到,今天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区域的发展,单点突破都变得无解,必须要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必须要有系统性的载体,系统性的载体在哪里?包括什么样的基本要素配置需求,我总结出五个比较重要的关键词:资本、技术、互联网、市场机制、文化,而且,这几个关键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一起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每个要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而且,在全球市场和全球要素流动过程中,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所以,我们今天为一系列发展难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必须要有更开放的思维,更综合的思维,更市场的思维,也就是我们需要一个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超级资源配置平台。

我们可以在构建这样一个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超级资源配置平台的背景下,重新发现城市,重新思考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化。

今天有超过一半的人口都在城市,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6%,我们常说城市改变中国,但这种改变可能把中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坏,这就需要我们围绕城市和城市化不断地去做前瞻性的思考,并给出切实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去引领去创造,让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此过程中,开放是城市自我革新时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也是城市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现实路径。

不仅如此,对于国内的很多城市而言,除了自身发展,还都将或多或少的扮演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角色,这个时候,城市就是一个区域与全球开放市场对话的一个平台和通道,围绕这一个平台和通道的城市营造和更新,就成为城市的使命之一。也是很多城市在一个城市确立自己战略地位的逻辑依托。在这种情况下,对任何一个城市而言,全面开放是战略的必然选择,市场机制是基本的信仰,营商环境是改革的共识,文化重塑是价值的核心。

2

资源配置能力是城市快速的发展关键

   

在实现大交通和互联网这些新的基础设施的普遍性分布以后,甚至在从海权时代发展到陆权时代以后,对于内陆城市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具备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可能性。从一种可能变成一个实际现象或者是案例,这段路程该如何抵达,在我们看来,有几点要特别在意:

第一,是资源禀赋,而且是地方独特的资源禀赋。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内陆地区不是一定不能产生世界级城市,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很多能源城市,因为矿产资源的开放,变成一个繁华之城,也可能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只不过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后来衰败了,但这在客观上说明,内陆城市,依托于自身包括能源在内的独特资源禀赋,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第二,是资源配置。很多城市认为国际化是发展的有利条件,因为配置资源的半径变大了,市场也变大了,所以价值变现的空间和规模就大了。一个城市如果想要快速成长,必须具有资源配置的能力。那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配置能力呢?第一是全球化,要扩大资源配置半径,第二是市场化,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要特别强调一个词,叫新民。任何一个地方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竞争力的提升,就是当地人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文化素养、视野、对于卫生的理解等等。一个地方的民众的自我成长、自我超越、自我现代化,其实是这个地方最根本的竞争力,我认为这是解决一个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小城市到大城市非常重要的路径。市民是一个城市最具价值的名片。

第四,是外部人才的流入。在中国很多内陆城市,比如西安、武汉、成都等等,这些城市的人力资源战略都开始调整,第一是全力留住在当地就读的大学生;第二是大规模的、积极的去引入或者是导入外出本地人的回归;第三是做品牌宣传,就是希望把以前不知道或者是没想到这个城市的人吸引到这个城市。总之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把人才留住和导入,有人才有城。

通过各种手段把人才留住和导入,有人才有城

还有一点,在大交通和互联网背景下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相比于以前,资源能源并不一定要跨区域腾挪才能变现,有些资源在当地就可以实现价值转化,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基层政府有这种愿望,然后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去实现它,要么让尽可能多的人到本地来消费,要么是通过互联网和现代物流体系,让本地特色产品卖出去。这样以来,一个长期落后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就成为可能。

在国内谈城市的国际化,有两个城市案例是尤其值得关注的。第一个是西安,“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重新定义了西安的地位,同时,西安的建设在陕西省内部也在进行新的一系列的战略安排,在我们看来,西安的下一步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新认识自身的国际化问题,并立足于中国与世界的战略互动来思考西安这个城市的独特战略价值,所以我们提出“中国的大西安,世界的新长安”,其背后的意义就是国际化。西安如果不能在国际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产业格局,西安就不会找到其在国内的战略定位、制高性、唯一性。

第二个是郑州,也许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还没有太听说过郑州这个名字,但是我相信,三年或者五年之内,郑州这个名字将耳熟能详。在我们看来,河南省“十二五”或者说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最大的战略遗产就是让郑州这个城市的快速改变,并打下了良好的国际化基础,比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自由贸易区的成立,郑新欧班列的开通,以及郑州面向全球的开放表达,既拓展了城市的国际化视野,又改善了适配于全球化时代的优越经商环境。现在看来,今天的郑州无论是交通还是制度,已经具备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潜力,接下来他将会深刻地影响周边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我认为这是“十三五”期间中部崛起最重要的一个平台抓手。

郑州已经具备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潜力

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到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关于城市化的讨论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一个反思的基调里面。过去这些年,我们的城市在工程层面、物理空间层面和高大上层面发展的很快,但现在面对城市中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我们开始反思我们既有的城市和城市化。

反思就要有角度,我们最经常用来反思的角度或者我们提出的中国城市未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智慧化、文明化、社会化、生态化和国际化。而这些关键点之间,彼此又密切相关。

比如说自然生态。全球变暖可能引发的危机已经成为全球热议的政经命题,中国对这一命题的讨论和博弈,一方面要立足于国内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现实,这也就使得针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延伸到国内,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今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环境公共意识在社会层面已经开始觉醒,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已经觉醒了,人们越来越在意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之前我们说,中国经济和城市化一路狂奔,快速的发展可以掩盖很多社会问题,使之不成为公共问题,但是今天雾霾和环境一定会成为公共问题,所以必须要对自然生态的现状和解决之道进行反思。

(注:方塘智库城市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于一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阅读

中原新崛起:从“规模河南”到“创新河南”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宝鸡在哪里?

兰州重回战略要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