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丨洛阳文旅产业的重塑

许伟明 方塘智库 2021-01-15

文丨许伟明(方塘智库联合创始人)

如果仅从流传下来的诗词来看洛阳,就会发现这里到处是繁花、河流、柳树,很容易误以为它是一座南方的城市。就像宋代司马光写的,“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洛阳人是真爱花啊,并且尤爱牡丹花。唐代白居易就感慨,“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而牡丹和洛阳之间的紧密相连,也使得一城一花的文化想象相互投射——牡丹赋予洛阳城雍容和典雅的气息,而洛阳也赋予牡丹国色天香的地位。

但今天的游客来到洛阳,要做好准备去面对文化想象和现实观感的落差。尽管洛阳也和长安一样,号称“十三朝古都”,但由于没有显赫王朝的数百年加持,也没有留下坚硬的城墙,因而对洛阳的古都想象,也就只好很间接地借助史料、寺庙、石窟、牡丹,和埋下地下的古城遗址来展开。

当然了,洛阳的旅游其实已经有了很不错的数据,2016年全市的游客量已经达到了1.14亿人次,这个数据高于郑州,也比苏州的高。不过数据的另一面是,洛阳的旅游总收入不足苏州一半,游客在洛阳的过夜比例并不高,人均旅游开支也比较少。

这正是洛阳旅游面临的一个问题,它已经在观光旅游上获得了庞大的客流,它的城市品牌是清晰的,它解决了“让人来”的问题。但在接下来,洛阳旅游则需要更多地着眼于“让人留”,通过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以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在洛阳的停留时间与旅游开支。

古都洛阳

在此过程中,洛阳需要将它沉淀下来的厚重历史穿越时空,在今时今地焕发出新的活力来,让游客的文化想象在现代旅游体验当中得到回应。而这不仅仅是洛阳旅游的问题,也是开封、安阳、西安等古都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的共同命题。

1

打造全时和全域旅游

   

一年中,洛阳游客人数最多的时候应该是在四五月份举办的牡丹文化节期间。那时候,在很多地方的牡丹园里,你经常可以看到好多的游客围着同一朵牡丹花在拍照。洛阳旅发委的公开数据是,在2016年的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接待游客2350.3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97.67亿元。

而在2016年全年,洛阳全部接待的游客量为1.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05亿元。这样算来,在牡丹文化节这一个月内来洛阳的客流量,约占了全年12个月的21%;这一段时间的旅游总收入,也高达全年的22%。不可想象,如果没有牡丹,洛阳旅游会是怎样的局面。

这样的数据,一方面表明了牡丹文化节作为城市节庆旅游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洛阳旅游表现出了非常的季节性。如果再加上十一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洛阳的这种客流量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切换的情形会表现得很明显。

近几年来,洛阳又打造了一个名为“河洛文化旅游节”的城市节事。去年的这一节事活动,就给洛阳带来了上千万人次的客流量。今年的河洛文化旅游节,目前还在举办当中。但由于九月份本来就是洛阳天气最宜人的时节之一,而且河洛文化节的整个日期也将十一黄金周涵盖了,因此它对于改善洛阳旅游的季节性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河洛文化旅游节

除了时间上的集中之外,洛阳的城市旅游也表现为空间上的集中,很多来洛阳的游客,集中到了著名的景点和景区。洛阳城市目前重要的两个景点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其中龙门石窟景区的日均客流量已有1万人次了。

来到洛阳的人流,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若干个关键的节点之上,而没有在整个洛阳的大街小巷,甚至是洛阳下辖的县镇里充分散开,这样一来,既会给这些热门景点景区带来非常大的交通和服务压力,也会由于过于依赖门票模式而造成旅游收入整体不高。

跳出洛阳城来看,我们会看到,杭州、苏州、南京、成都等古都和古城,都在试图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景区来经营,实质便是今天正大力推动的全域旅游建设。十余年前,杭州就提出了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的理念,其中杭州西湖景区的免费开放被视作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

对洛阳而言,它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共同改善旅游的产品结构。洛阳大地上遗存的一个个的文化符号,需要变成可感可知的旅游产品。洛阳还需要不断去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洛阳城市的休闲气质。以及,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也要考虑如何在淡季的时候吸引游客的到来。

2

重塑古都气象

   

司马光说,“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李格非也说,“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

对每一个游客来说,洛阳这座城市,能够在时间的维度上充分感知中国历史的丰厚。洛阳人也会告诉远来的朋友,中国文化500年历史看北京,3000年历史看西安,5000年历史看洛阳。

但城市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历史的长度并不一定成正比关系。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因为时代久远,给后人留下的建筑遗址也就越少。一旦过往的辉煌,化成历史的烟云,只是出没在博物馆里或者在史书之中,那么古都的旅游发展就会缺少最直接的旅游吸引物。

洛阳是很幸运的,虽然古老的隋唐城墙已经夷为平地,但龙门石窟里还有北魏佛像的凝视。但洛阳也是不幸的,对于这个城市而言,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古都,在今天缺少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吸引物可以作为参照,与游客的古都想象进行呼应。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洛阳人也说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但洛阳人这么说的时候,语气多半是有些微弱的。一方面,洛阳在历史上很多时候是被作为陪都出现的,并不是首都,而且缺少盛大帝国的长期加持,还有一些是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

洛阳龙门石窟

另一方面,洛阳缺少类似秦始皇兵马俑,这种能够直接证明王朝强盛的文化遗存,它甚至还没有一座城墙,来满足人们对一个“城”的想象。所以如果洛阳的古都旅游发展,参照西安等其它古都的发展路径,只会走上一条削足适履的路途。

好在历史给洛阳这个古都留下了浪漫,留下了风雅。洛阳有牡丹——盛世的牡丹才能开得最从容最优雅,借助牡丹,另一种味道的盛唐气象在洛阳保留下来了。洛阳还有唐三彩,过往的历史给今天保留了一抹瑰丽的色彩。而龙门石窟上的佛像石雕,更是在宗教和雕刻艺术上,给人们领略古都气象开凿了一条独一无二的通道。

因而洛阳的古都想象,并不全是一统天下的权势,也不是战功显赫——事实上,离开关中迁都来到洛阳的王朝往往很快就覆灭了。但因为牡丹、唐三彩、佛像等的存在,洛阳的古都想象中,便有了一种更独特、更迷人的气息,而这些也是洛阳作为古都最独一无二的文化意象。

而这种文化意象,当然也是洛阳古都旅游最宝贵的一份财富。尤其是在一个重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的旅游新时代里,洛阳这份独属的古都气质,恰恰最有可能演绎出最动人的旅游产品。

3

城市扩张的文旅机遇

   

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炫之重游了故都洛阳,他后来写了一本《洛阳伽蓝记》,追记劫前城郊佛寺的兴盛情景。其中,洛阳的南郊在当时就建了很多的佛寺和佛塔。

今天,洛阳的南边,已没有什么高大的佛寺了,却同时已不再是城郊的乡村地区了。伴随着洛阳城市的几度扩张,洛阳城早已向南跨过了洛河,今天的洛龙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的建设,成为洛阳市最新的城市空间板块与产业增量。原本位于城市西南郊的龙门石窟,现在也是洛阳城市板块的一个部分。而在几年前,洛阳的城市架构又进行一次跨越,从洛龙区向东跨过伊河,建设今天的伊滨区。

2016年,洛阳全市常住人口为680万人,城镇化率城镇化率为54.35%,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3个百分点。作为河南省的第二大城市,洛阳的城市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这个城市化的进程,既是洛阳城市继续发展变迁的进程,也势必是洛阳城市旅游提质升级的进程。

前段时间,方塘智库来到伊滨区。这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城,经过10余年的发展建设,城市道路等基本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伊河的治理工程已经投入30多个亿,并初见成效,生态环境基底已经做的差不多。区域里已经引进了一些项目,比如中信重工、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并打造中意(意大利)研究院等一系列项目。另外,洛阳师范学院已经全部搬迁至核心区内,带来师生约3万人口。这个地方的城市格局,已经初具雏形,未来地铁也将连通进来,它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前夕。

洛阳伊滨区

洛阳城市板块的扩展,对于城市旅游发展而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原本位于洛阳郊区的一系列旅游资源的抵达性,尤其是未来地铁的开通,不同城市板块之间的旅游资源连接的便捷性会大大提升,整个城市之间的旅游流动越来越方便,这将有助于打破空间上的局限,推动全域旅游成为可能。

另外,新的城市空间的扩展,为新的城市文旅项目的落地提供了大片的空间,尤其是为洛阳古都气象的再现,提拱了新的可能性。当年,西安正是通过老城东南的曲江新区的开发,带动这个片区的崛起以及整个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并且还推动了西安文化旅游的跨越发展。今天的洛阳的伊滨区,也有机会去扮演当年曲江新区在西安的角色。而且,洛阳的伊滨区也更值得期待。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对洛阳而言,最好的时候正在到来。然而,洛阳需要将独一无二的古都气质的保留和发展,和现代城市建设的进程相得益彰;它也需要将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与城市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交融并进;它还需要将面向“一带一路”的开放,与自身城市文化品牌的重塑充分互动结合。这些考验着洛阳今天的主政者和建设者们,也考验着所有致力于古都现代化的城市们。

相关阅读

叶一剑:商丘在哪里

叶一剑:郑州的价值

扬州从哪里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