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愁里的中国丨叶一剑:回到花茂村

2017-12-06 叶一剑 方塘智库

回到花茂村,找到乡愁

对乡愁的寻找不仅是为了满足游客游览的需求

同时也是赋予乡村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这样的乡村演变和社会重建才是可持续的演变

欢迎收看第四十九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13erkha7&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以“既要在云端,又要在人间”的研究态度,践行行走、思考、写作、阅读、对话“五位一体”的治学路径,对区域经济、城市、建筑、商业与文旅等领域进行持续追踪,以实现对时代变革的记录和思考。

附文字版:

最近两年我给很多人推荐过花茂村。一方面,有人是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独特的旅行体验,就是所谓的乡村旅游。另外,有人在做乡村旅游的建设或者投入时,我也会建议到此地看一下。

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之东北部,是遵义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花茂村有面乡愁墙,它其实是当地很普通的一面土墙,之前在房屋和院落倒塌以后,土墙没有被拆除,而是在墙上覆盖了一层像稻草一样的东西,在稻草之上,又放了点土,后来在土上面又长出了一些花草,所以就显得很有乡土的氛围,乡土的味道。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地调研的时候,就站在此墙前边欣赏了一会,并说了一句话,“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所以,花茂村就一下变得很出名。

我上次去和当地的负责人沟通说,如果中国有一个村庄可以称为乡愁第一村的话,非花茂村莫属。除了乡愁墙以外,当行走在此村庄里时会发现,像类似于乡愁墙这么处理的还有很多。

花茂村保持了固有的遗存,虽然这些遗存没有历史、没有独特的名人、没有独特的文化符号等等。但纵然是这样,花茂村依然把它给保存下来了。

而且,花茂村在新建物和遗存物之间,做到了非常好的融合。比如,乡愁墙的旁边原来是一条小道,虽然现在盖了很多新房子,但是在乡愁墙的旁边,依然是原来的那条小道,也就是花茂村的肌理,没有改变。

再比如,花茂村虽然修了一条柏油马路,但是路的旁边,还是稻田,在稻田里,依然可以看到有牛在里面行走,在耕种。花茂村保存了很原生态的东西,但是其村容村貌获得了很大的改观和提升。

另外,我们也去看了一家生产陶器陶罐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很有故事。茅台酒众所周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茅台酒的第一款包装的瓶子就是在花茂村生产的,所以,一下就把这个村庄陶器生产的小作坊,和茅台酒的诞生,和全国的文化IP产生了直接的关联,到目前,此小作坊依然还在生产。

与此同时,我还去调研了烧制陶器的窑,在我看来,这个烧制陶器的窑其实和前段时间我们去宜兴看紫砂壶的窑的造型以及工作原理都很接近。宜兴的丁蜀古镇现在依然保存着明朝的当地称为“龙窑”,已经成了文物保护单位,当然偶尔也会烧一下。在我看过烧制陶器的窑后说,这个地方也基本上可以称之为“龙窑”,而且形状就像一条龙一样,烧制的原理可能也是一样的。

故此,虽然地域不同,在最普通的小作坊里面,其工艺都是相通的,而且这些乡村里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器物,都是可以和整个历史进程和家国转变建立密切的关系,我觉得这也是花茂村最大魅力所在。

再重新发现花茂村价值时,除了在景观上就像那面乡愁墙一样,赋予它一种新时期的体验,但是,它的基因和最本质的东西,它的肌理并没有改变。除了景观层面以外,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路是,要充分挖掘村庄里的工艺,通过对工艺的深度挖掘一不小心就发现,它是和大的文化载体,或者大的文化符号之间,有密切互动,这就是村庄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村庄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纽带。

而如今再重新走进乡村的时候,一方面要带有敬畏,同时,更应该把最本质的东西发现和讲述出来,告诉外界,从而实现新一轮,或者新时代之下这些乡村空间和外部的真实的对话,而且是平等的对话。

回到花茂村,找到乡愁。乡愁的寻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于外部游客游览的需求和欲望,同时也是赋予乡村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使得乡村再次走向,或者再次搭上时代的列车。只有这样的话,整个中国乡村的演变,和社会的重建才是和谐的可持续的演变,这也是乡愁的魅力所在。

相关阅读

叶一剑:群加秘境

叶一剑:遥远的兰州新区

叶一剑:疯狂的乡村旅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