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愁里的中国丨叶一剑:乡村文化振兴之变

叶一剑 方塘智库 2021-01-15

在乡村,无论是没有人却有物质文化遗产 

还是有人非遗却遭到破坏

乡村文化都需通过市场化的手段

将其价值化、生活化

欢迎收看第五十六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36pk8tkh&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以“既要在云端,又要在人间”的研究态度,践行行走、思考、写作、阅读、对话“五位一体”的治学路径,对区域经济、城市、建筑、商业与文旅等领域进行持续追踪,以实现对时代变革的记录和思考。

附文字版:

上一期提到,谈乡村振兴必谈村落存废,谈村落存废,就要清楚哪些村庄注定要消失,哪些村庄将来要一直延续。我们会注意到,有些村庄的文化遗存依然非常丰富,而且保护得比较完整,但遗憾的是,这里已经没人了。

另外,有些村庄人不但没有减少,而且随着一些产业的导入,其人口还在增加。非常遗憾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其文化遗存,尤其是物质的文化遗存,比如,传统建筑的破坏程度是非常高的。

这是目前我们所看到很多村落的现状,再去审视整个乡村文化时,我觉得至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无形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部分是有形或者物理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如果当你走在山西大地上时,会发现其实很多的村庄里面,很不起眼的一个地方,或者很破烂的一个地方,走进去一看,竟然是国家级文保单位,甚至是国家的第一批,第二批的文保单位,这是物质文化的遗产。另外一部分是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乡村人的流失,包括自我的摒弃,或者失传,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里面也依然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在对未来乡村复兴,或者村落存废的研判里,有个价值维度是,一定要把文化的载体或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作为村落存废很重要的一个标准。现在谈乡村旅游也好,谈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也好,应该更多的是基于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复兴,来进行对村庄未来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设计。

比如旅游。谈旅游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代表了一种新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给予了文化符号或者文化遗产很好的价值变现的通道。在更多只有物质文化遗产,却没有人的村庄,将来这些村庄做乡村旅游的载体相对比较容易。也就是让更多的游客到这里来,去体验和消费这里的文化遗产。

同时,还需要通过外部力量介入,技术导入,创意设计,使得文化符号可以产品化,进而通过无论是游客本身的到来,回去带走这样完整的消费行为也好,还是通过电子商务的模式,让具有文化创意的产品卖出去也好,其都可以实现这些文化本身的价值变现。价值变现以后,才能谈现代化的复兴,今天这个时代的复兴。

然而,另一类村庄,其人还在,但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遭受很大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防止进一步的破坏,同时,应该在新的人口结构里面,找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将传承人的产品和作品,通过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连接,来完成其价值的再现。

比如,在山西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太太,她依然坚持做手工,我们称之为“虎面”。她绣的工艺很好,但是她的儿子辈,或者孙辈的年轻人,已经不太愿意去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做此产品的收益,和现在去做其他事情的收益之间不匹配。

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通过市场的价值发现使得这些作品能够重新得到很高价值变现的话,可以使其重新回归到正常生产的轨道上。进而能够对其工艺的传承,非遗的传承,才有真正可持续的保护。

同时,还需要将非遗的文化传承,进一步辐射到新来的人口当中,一定要让更多的人去认知它、接受它,甚至能够将其进入到现代人的生活行为和方式当中。在我看来,这是将来这一类村落的文化振兴很重要的路径。

总之,我们面对无论是有物质文化遗产但没有人,还是有人但非遗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地区时,要通过一些市场的化的手段,包括价值变现的设计,来完成其文化的价值化和现代生活化。这样才能够完成文化的复兴,其文化的复兴或文化的振兴,才能够带动村落存废的转变。有了村落的转变,才能去谈乡村的振兴,其中非常核心的是文化之振兴。

相关阅读

叶一剑:特色小镇与中国图景

叶一剑:守正出奇 宁静致远

叶一剑:民宿业的秋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