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中国法治会真的“雄起”吗?】
来源:作者赐稿,【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教授、上海禅诗书画研究社顾问、研究员。】“法律读品”投稿邮箱:leo1934@qq.com
我们还都记得,六年之前的2011年元月,国人充满了最新期待,当时的新锐期刊《南都周刊》推出了一期主题为“相信未来”的新年特刊,记得就在那一期名曰“大势”的首栏上,采访了国内甚为活跃的政经学界名流。这些知名公共学者虽说话语不多,议题确是十分的鲜明,而且也颇有点意思。
茅于轼先生议到“更多的竞争,更少的管制”:贺卫方兄提出了“将权力都纳入宪法管辖”的看法;而于建嵘教授则也提到“更多的竞争,更少的管制”,吴思先生则更是“希望不用上访”。我在想,这一切,似乎都与“法治”两个字有关,都在期待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中国大陆,能够建立起更加公正有序的法律之治。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权力的运行,社会公平公正的构建和公民诉求的积极实现,都缺少不了“法治”这个的重要的基础。回顾过去的十多个年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前行,的的确确得到了法律制度尤其是维护市场主体独立、保证市场竞争公平和推进市场交易诚信规则的诸多恩泽。
中国对于政府信息的公开、私权保护的入宪、收容遣送的废止、死刑适用的限制、反腐措施的制度化等等,无一不是政治民主观念演进中社会法治进步的成果体现。人们切身感受到了法治在进步、步伐在加快。
当然,中国法治的发展和进步脱离开不“初级阶段”的社会演进的历史过程,也不可能出现不切实际的跳跃式凭空升腾。法治中国的理想及时实现程度,永远会与社会经济的增长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同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中国的建设之梦,正在“路途上”。
回眸已经逝去的日子,人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我国法治的进化与发展,依然难免走过弯路与出现波折,法治和人治的争斗有时依然十分激烈甚至面临重重险境,法治要获得全胜,还是“任重而道远”。
在跨越猴年,进入农历鸡年的新旧交替之际,人们抚今追昔,对更为开明的政治、更加开放的市场、更为完善的法制、更有保障的私权和更为宽松的舆论,依然充满着新的期待。人们当然不希望看到社会的再折腾,更不愿意看到“进一步退两步”来回反复,大家都期待着进去鸡年之后的中国法治事业能够雄起!
而这些期待,正是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推动中国民众不断追寻法治之路的力量源泉,而在第一个十年中所累积的政治进步、法治前进,则正是人们“相信未来”并由此不断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们相信未来,对于中国的法治构建和前途而言,其实并不是什么虚幻的“信念”,它根植于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必由之路的前景期待。未来中国的法治之路究竟应该怎么去走,该走怎样的路和分几步走,都需要中国的法学家、政治家在放眼全球的视野下,去细致考量、精心设计。或许,中国法治的发展,在经过了过去数十年的曲直经历和晚近十年的不断前行后,图景已变得愈加清晰和光亮。未来的发展,也早已跨越了早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无确定规则和模式的年代,应当更富有理性,更具有方向感和更多一些设计和规划。
我们相信未来,对于中国政治民主和社会民生的推动而言,也绝不是一个表面化的“口号”。 在人类历史上,法作为社会的调控手段得以确立,就曾经历过一个艰难的发展历程。在此之前 ,宗教和道德都曾作为替代法律的手段纷纷登过场。但社会文明史证明,聪慧的人类最终还是选择了法制乃至法治,只有法治才能真正满足政治民主和社会进化的同步需求,才能在政治安定与和民生发展的价值中求得和谐与平衡。因此,只有信仰法治、推进法治,才会看到社会铿锵前行的步伐,才会有真正光明的未来。
当然,法治中国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也不会抱有“乐天派”式的盲目乐观与幻想。法治的每一步前行,都会面临人治的挑战和强权的阻力。现代法治所蕴涵的维护宪政、追求公平、保障人权、反对特权、限制公权、司法独立等价值,永远都会触动一些人敏感的“神经”与既得的“利益”。而要倡导法治、建立规则,要打破现有利益的格局,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敢于碰硬”的胆略。
回望过去,我们也从一件件成为“公共事件”的案例中看到了推动法治的艰难。但人们从国民的“围观”、舆论的“聚焦”中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法治力量的不竭能量,更从这些事件的进展中看到了中国法治的未来希望。
辞旧迎新,欢天喜地的猴年已经过去,一个崭新的鸡年新春已经到来,人们期待法治中国建设能在鸡年真正雄起,让中国社会的这一场“法治维新”新剧更富新意,更为精彩。
猜你喜欢……